四大板块折射浙江油画百年之魅

        作者:施涵予2022-12-19 08:55:49 来源:美术报

        吴大羽 色草 布面油画 52×37cm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第一板块:“百年史诗”

        步入美术馆中厅,映入眼帘的就是两侧墙面上大幅的“蓄素千寻——浙江油画百年纪事年表”,清晰呈现了有关浙江油画百余年历史长河中的主要人物、事件、作品、著述及学术活动等内容信息。

        油画是西方绘画中的主要画种,虽然它传入中国已有数百年历史,但它在中国的生根和发展,主要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浙江油画是中国油画的艺术重镇之一。百余年间,浙江油画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艺术大家辈出,学术积淀深厚,是中国油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表对百余年间浩瀚繁复的浙江油画史内容信息做了学术梳理。首先,从历史发展和艺术本体立场出发,对相关文献资料,作一定的筛选和取舍,以求年表能从整体上反映出浙江油画发展变迁的基本脉络。其次,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的内容和性质,大致归纳为人事、创作、学术等三个板块;又根据其不同历史阶段,分成四个时期,以求面貌清晰,条理分明。再次,尽可能地挖掘、收集相关第一手文献资料,经过鉴别和核实,再做适当的概括和提炼,以求内容真实客观,表述简明平实。

        浙江油画百年纪事是一份以年表格式呈现的学术备忘录,图文并茂,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其内容与其他展览板块内容并存互补,相得益彰。合而观之,将有助于对浙江油画百年的历史风貌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第二板块:“大气存雄”

        “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凛然大气,史诗风华,“大气存雄”是也。

        本板块以浙江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与主题性绘画为主线,集中展现浙江油画家强烈的使命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它们直接指向历史的审美叙事与图像建构,从而连贯起百年浙江油画的宏大精神谱系。

        从林风眠《人类的痛苦》到新世纪以来的历次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浙江油画家始终将自我艺术实践自觉融入民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在一次次的创作与体验中感通“人民之心”,积累了丰硕的创作成果,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奋斗史诗。

        展览中的不少作品已成为时代的经典,融汇成人们对于历史最为深刻的图像记忆。这些画作并非是对历史的单纯记录,还包含了艺术家对时代的解读与诠释。它们不仅具有“图像证史”的特殊价值,也展现了一代代浙江油画家对油画语言的深刻领悟力和感受力,尤其包含了艺术家们不断开拓现实主义表现语汇的巨大学术勇气。

        人民,是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最恒久的母题。人民形象的塑造不仅是现实主义绘画的核心所在,更是重大题材创作的核心所在。浙江省重大题材创作之所以形成备受瞩目的“国家队”现象,不仅与艺术家们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息息相关,更与广大油画家执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紧密相连。

        第三板块:“行健如虹”

        行健如虹展区展示浙江油画百年进程中,140位艺术家的150余件代表性作品。这是个人,也是群体身体力行的极致探索与追求。

        浙江油画百年进程,历经启蒙传播、改造融合,走向开放新生、多元拓展;追溯其起点,由李叔同、林风眠两位先驱始,经吴大羽、蔡威廉、方干民等民国先师们传承、至关良、倪贻德、黎冰鸿、莫朴、王流秋、汪诚一、肖峰、全山石诸先生起承转合,及至浙江40、50后画家们薪火开拓,再到60、70、80后画家们锐意进取;筚路蓝缕、跌宕起伏,浙江油画始终强调创造性转换融合中西艺术,始终坚持对中国艺术精神与现代主义的兼容并蓄。

        浙江油画百年进程,学术文脉深厚,群星璀璨,纷呈多彩,浙江油画人坚守艺术理想与人文价值,不断研究油画语言并开拓思考。他们或因诗性意化抒写山水韵致、彩墨生机;或深入研究油画本体与写实语言;他们或锁定于现实生活周遭,或反思并探讨东西方文化历史与地缘;他们或审读时代使命、面对宏大的历史叙事;或面向未来、以先锋的姿态塑造人性……

        浙江百年油画群体,是以多元滋养的基因,兼容互补、革新开拓的思想,专注于诗性传统、语言研究与会通精神。他们发掘多种表现形式向着语言的深度持续探索与实践,百年来,为中国油画作出最为重要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本板块展出了李叔同原作《半裸女像》,李叔同的油画作品存世甚少,这幅即为其中之一,这次能来到浙江与公众见面,非常难得。

        第四板块:“蓄素千寻”

        “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浙江油画的百年路途中曾涌现出无数恪守真我、独具风华的身影。本单元正聚焦于此,通过四个案例——“艺履峥嵘”、“博巴之训”、“具表研究”和“乡土深根”来打捞起往昔岁月的剪影。

        艺旅求索,透过饱含风霜的笔触,我们见到身陷囹圄的王流秋使用简陋材料坚持创作;可见金冶孜孜以求探索印象派绘画;可见朱金楼先生不断试验如何将色彩注入墨纸;亦可见胡善馀和林达川先生沉浸在抒情的写生世界中……这片土地不仅铭刻着一个个筚路蓝缕的身影,更记录下一声声泽被深远的艺术惊雷。

        1960年秋,博巴油训班自浙江美术学院始,以其独特的教学方法,打破了许多思想上的清规戒律,为形式与内容、写实与表现、西方与东方等众多话题留下可资考察和研究的线索。

        具象表现研究是另一极具代表性的艺术现象。自司徒立先生在中国美院传播绘画方法的批判式体验开始,具象表现绘画就跬积着知行合一的力量,30年来重构了绘画词典,并将之深嵌于绘画课程体系,进而重塑绘画方法论。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还有一批青年艺者深耕于田畦陌上,孕育出的作品具有坚守原乡的人性特征和精神力量,代表着当代艺术创造的民间生态。

        以上四种浙江油画家艺术研究案例乃是浙江文化发展一个侧面,折射出油画家们“艺者之魅”的根性,中华民族“发愤以抒情”的顽强诗性。这些跋涉着的灵魂相互贯连,共同绘就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艺术长卷。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59(s)   6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