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后半步”看岭南民间工艺全貌

        作者:王钰2023-03-22 08:02:46 来源:中国艺术报

        “退后半步”看岭南民间工艺全貌

          ——访广州市民协主席、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陆穗岗

          与广州市民协主席、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陆穗岗的相识,是在中国民协、广东省民协、汕头市文联和潮州市文联主办的“我们的节日·潮汕传统节日文化调研交流活动”中。潮汕地区民间工艺样态丰富多姿、异彩纷呈,被专家学者盛赞为“活化石”和“宝矿”,很多初次见到的人更是尤为惊叹。陆穗岗作为岭南民间工艺的专家,结合调研途中所见,对岭南民间工艺背后故事不经意间地讲述,特别是“退后半步看民艺”的视角,激发了记者做更深入访谈的愿望。

          中国艺术报:据介绍,岭南民间工艺在《中国民间工艺集成》项目的18大类的列表中囊括了16大类,比例非常之高,品类非常之丰富。在您看来,岭南民间工艺今天的繁荣景象从何而来?

          陆穗岗:岭南民间工艺之所以呈现出今天的繁华景象,我认为是岭南本土民间工艺、中原文化、“海丝文化”交融而形成的。首先岭南民间工艺是根植于岭南本土的。岭南地区在远古时期的地貌是沼泽和湖泊,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满足生活所需,当地人就用自己的智慧把这些动植物材料做成生活用具,这在很多出土文物中都留有痕迹。以植物为例,晋代嵇含的著作《南方草木状》很早就记载了用石灰和热水把芭蕉茎胶质去掉之后,用剩下的纤维来织布,叫作“蕉葛”,就是利用岭南本地植物发展出来的民间工艺。还有把岭南本地植物薯莨的汁榨出来用来染布,再涂上本地鱼塘里的塘泥,经过晾晒等工序就做成了岭南民间工艺“香云纱”,它在今天依旧发展得很好。

          其次,岭南民间工艺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2000多年前,秦征服了南越国,把中原文化带进来。比如,岭南地区有一种属于表演艺术的民间工艺叫作“飘色”,在北方叫作“抬阁”。一盘飘色里边站着一个小孩,演出“哪吒闹海”等传统题材,支撑这个小孩的“色梗”用到的冶炼和锻造技术,就是从中原传过来的。当然还有“花灯”等,我们认为也是从中原传过来的。

          第三是“海丝文化”的影响。岭南地区靠海,自古以来海外交流非常多。岭南民间工艺中比较典型的一个品类叫作“珐琅彩”,就是从海上丝绸之路传过来的。“广彩”其实可以称作是“珐琅彩的弟弟”。因为珐琅彩金属胎的成本非常高,岭南人就想办法把珐琅这些矿物质放在陶瓷胎上,成本降低了很多,经过不断的修正,最后形成了广彩。而且广彩的图案风格也“很海外”,“堆金积玉”的技艺特点别具一格。历史上,广彩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大额成交中占有重要的比重。特别是1757年“一口通商”之后,很多昂贵的材料只能在广州交易,广州就形成了一个民间工艺的加工点和发展点。

          中国艺术报:岭南民间工艺穿越历史长廊,兼收并蓄,在今天依旧葆有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您认为其中的传承密码是什么?

          陆穗岗:这个传承的密码就是生活的应用。民间工艺到现在还有一些品种能够发展得很好,就在于还在生活中不断应用。如果没有生活的应用,最终恐怕还是要走向消亡。比如在这次调研的潮汕地区,潮汕剪纸在生活中的应用就非常多。在“营老爷”的各种活动中,如果给神敬一只鸡,上面就盖一个“鸡花”;敬一个猪头,上面就盖一个“猪头花”;敬一条鱼,上面就盖一个“鱼花”;敬甘蔗,上边就盖“甘蔗花”等。这些剪纸都非常精美、精巧。由于潮汕人不拘一格,只要是能保佑他们的神都要拜,使得他们隔三差五就有拜神的活动。每次拜神的时候,各家妇女都要剪这些鸡花、鱼花、甘蔗花。大家互相比较,你家剪得这么漂亮,那我家也不能落后,这就造成潮汕地区的剪纸艺术在民间一直非常兴旺。在岭南地区,绝大多数的民间工艺还是在生活之中,创造主体一直是老百姓。如果远离生活,纯粹变成艺术品,它的发展就会受到局限。

          中国艺术报:今天的社会环境和审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您认为岭南传统民间工艺的当代价值是什么?

          陆穗岗:我们应该跳出来,把民间工艺这个狭义的概念推到广义一点的概念去理解——其实是启迪的作用。比如先秦时期《考工记》就提出了朴素的工艺观——“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在今天的岭南民间工艺里依然具有这些要素,但是有时候我们会忽略了整体,而聚焦在某一个点。

          比如岭南地区自古有“桑基鱼塘”的产业。通常是鱼塘旁边种桑树,桑叶用来养蚕,蚕粪倒在鱼塘里养鱼,鱼粪变成了塘泥,塘泥就可以去做“香云纱”的材料。为什么要用含有鱼粪的塘泥呢?因为里边的含铁量很高,而且只有在岭南地区才能达到这样的含铁量。岭南地区“四大家鱼”生态分层产生的塘泥的含铁量,使“香云纱”最终达到理想的光泽。

          此外桑枝也有用,用它们烧火做饭后留下的桑枝灰,不仅可以作为当地制作食物的食用碱,还可以给陶瓷做釉料。佛山陶瓷跟景德镇不一样,景德镇是高岭土,烧制出来很光滑。岭南地区只有岗砂,颗粒很粗,烧出来中间会有小缝隙,而用桑枝灰做成釉料把胎体内壁涂抹后烧制,就不会漏水了。这种“瓦煲”用来煲饭和煲汤都非常好。所以佛山陶瓷最早也是生活用具,才使得佛山成为中国陶瓷四大名镇之一。当我们用整体的视角“退后半步”去看,就会发现一个不太一样的民间工艺。它是生态的、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的,对我们看待和理解今天的很多问题可以起到启迪作用。

          中国艺术报:确实,民间工艺具有整体性,包括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的以及审美的维度,对它的理解就需要打破一些边界。

          陆穗岗:是的,正是因为民间工艺这种整体性,它才能传承下来。退后半步,跳出纯粹的审美角度,会看到不一样的民间工艺。比如从经济角度来看广彩。早期外商通过广东商人带图样到景德镇烧制样本,再返回广东确认,最后再回到景德镇生产。由于路途遥远,成品运回广州往往容易破损。面对这一难题,岭南人就想到变“异地加工”为“本地加工+出口”的模式,即从景德镇运来瓷坯,聘请广彩艺人在广州采用粉彩技艺仿照西洋彩画的方法加以彩绘,在广州本地烧制而成,然后直接从广州装船出口。由于瓷坯的成本低,即使破损,损失也不大,这使得广彩的生产效率得以大幅提升,极大地提振了广彩的对外贸易额。

          当时从景德镇运送来的瓷坯里,难免个别有瑕疵。从商人的角度,舍不得把这些有瑕疵的瓷坯白白浪费,就想了一个办法——用“满彩”把瑕疵遮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广彩饱满华丽的风格。所以,老祖宗真的是充满智慧的。

          中国艺术报:岭南民间工艺要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要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您认为最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陆穗岗:我觉得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叫作“供给侧改革”。今天的民间工艺要提供新的内容和形式,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要思考和研究怎样把传统的民间工艺做功能的转化,然后连接到现代生活中去。

          说到这里,我想到岭南的一个民间工艺——灰塑。岭南地区瓦做的屋顶上需要压一个很重的东西,防止台风把房顶掀翻,最初完全是黑乎乎的,后来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就在上面做一些花和吉祥的瑞兽装饰,就产生了灰塑。其实灰塑还有另外一个功能。灰塑是由石灰和稻草发酵之后做出来的,同时通过添加糯米增加延展性,添加红糖增加硬度,而稻草在里边充当了毛细血管的作用,使得灰塑能够吸潮。每年二三月份,岭南地区空气潮湿,灰塑中的稻草就能够把多余的水分吸收进去,等到秋冬时节再释放出来,这对于当地人的居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

          这些传统的、地方性的民间工艺的智慧,在今天是不是有价值呢?如果能作创造性的转化,解决当代人的居住问题、能源问题,那么它未来的发展也具有更多的可能。其实在全国范围来看,类似的可以转化利用的民间工艺有很多,这一点非常重要。

        栏目合办:中国艺术报社 广东省文联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38(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5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