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拾英——苏州美专往事

      分享到:
      作者:王晓孟来源:《艺术财经》2011-10-06 09:02:35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遥想当年,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有感于屈原的名句,在苏州城南以四万贯钱买下钱氏广陵王元璙别圃,傍水造亭,题曰“沧浪亭”。千百年来,“沧浪亭”几经兴废、多次易主,方始有了今天的面貌。而在这千年古园的一畔,一座拥有十四根廊柱的罗马式建筑巍然挺立,这里即是苏州美术馆和颜文樑纪念馆,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源地之一——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旧址的所在地。

          20世纪初,中国以废科举、兴新学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中国近现代的美术教育也借此拉开了序幕。1902年,三江师范传习所(后改称两江优级师范学院)创立于南京,之后开始教授书法、国画和西画,意味着中国新式艺术教育的起步。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1918年,国立北京美术专科学校成立,成为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院校。前后几年,各类专门的美术教育学校或开设美术教育的学校不断涌现,而颜文樑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了苏州美专。



        美专初建



          1893年7月20日,颜文樑(1893-1988)生于苏州,其父颜纯生为任伯年人室弟子,工花鸟人物画,与吴昌硕、陆廉夫、顾西津皆为友。颜文樑6岁入私塾读书,自幼喜欢涂抹,而且画得惟妙惟肖。1909年,16岁的颜文梁考人上海商务印书馆当艺徒,学习刻印、制版和印刷技术,后被调入主任为西画家日本人松冈正识的画图室,得此人的指导开始学习西画,并为之痴迷。以致一年三个月之后,颜文樑辞去工作,回苏州专心学画。这段经历对颜文樑来说,无论在接受西方思想还是以后的油画艺术的发展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918年冬,一则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办的“巴拿马博览赛会”的通讯传至苏州,这种“博览赛会”的交流方式启发了颜文樑,也让他由此产生了组织一场美术画赛会的念头。1919年1月,颜文樑与葛赉思、潘振霄、徐咏清、金天翮及杨左陶共同发起美术画赛会,以“提倡画术、互相策励、仅资浏览、不加评判”十六字为宗旨,征集苏州与全国各地中西画家的作品。而这届美术画赛会,也成为了我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美术展览会。自此之后,美术画赛会按年举行,初期展出作品一二百件,后逐年增至二三千件,蔚为大观,且持续二十年没有间断。

          对于创办专门的美术学校,颜文樑一直抱有极大的热忱,但直至1922年7月,颜文樑才与胡粹中、朱士杰、顾仲华、程少川于海红坊苏州律师公会会所创办了苏州美术暑期学校,方始开启了办学之路。学校由胡粹中、朱士杰、颜文樑教授西画,顾仲华、程少川教授国画,共计招生一百余人。两个月的课程结束之后,学生意犹未尽,纷纷要求长期办学。受此鼓舞,颜文樑几经奔走,借得苏州县立中学余屋九间,其办学之愿才终于实现。9月,苏州美术学校成立,第一期招生十三人,学生两年毕业,每月交费一元。苏州人因主办者为颜文樑、胡粹中、朱士杰三人,曾以“眼乌珠”(颜胡朱)戏称此初生学校。次年,学校第二期招生,改学制为四年毕业。由于学生增加,颜文樑又借得三贤祠河南会馆房舍三间,成立西校,原县立中学校舍称为东校。

          那时,学校经费十分紧张,颜文樑只得用在他其他学校兼课的工资来弥补,所有教员也全部义务教学,不拿薪水。而1925年毕业的第一期学生大都留校任职,与颜文樑同甘共苦,为苏州美专日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发展壮大



          1927年,颜文樑应苏州公益局之聘,任沧浪亭保管员,受命筹设苏州美术馆。苏州美术学校也从县立中学迁入沧浪亭内,正式定址。由于求学者日众,办学经费依旧无法保障,幸得颜文樑友人及苏州名士吴子深的慨囊相助。吴子深(1893-1972)与吴湖帆、吴待秋、冯超然被称为“三吴一冯”,早在1920年便以一幅《竹石图》参加了第二届美术画赛会,由此结识颜文樑,成为莫逆之交。得知苏州美专的困难,吴子深向颜文樑许诺,“汝办学,我出钱”, 并“立以千元支票相付”作修理校舍之用。颜文樑为美专长远考虑,筹设校董事会,邀请苏州知名人士为校董会董事,吴子深则为主席。

          1928年5月,应颜文樑的邀请,徐悲鸿偕夫人蒋碧微和儿子伯阳来苏州美专作演讲访问,临行前一句“一定要去法国”的话最终坚定了颜文樑到法国学习的决心。赴法之后,颜文樑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经过半年的石膏素描训练之后,正式转入以画风写实、色彩感极好而著称,同时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的皮埃尔•罗朗斯教授的工作室。颜文樑一方面努力在法国各美术馆临摹学习,同时也没有忘记国内美术学校的所需在法国的两年多时间里,他节衣缩食,先后购买了上万册的美术书籍以及460件希腊、罗马古代雕刻石膏像复制品,并辗转托运回国,其数量超过了当时全国用于美术教育的石膏总和,足以让美专师生引以为傲。除此之外,颜文樑还将法国学生用的画架、画椅、画箱等设备画下图样、标上尺寸,以备回国后照图纸复制成套画具。

          在颜文樑留学期间,校董吴子深为提高教学质量,于1929年赴日本进行文化考察,见到东京美术学校庄严的校舍之后,深受触动,回国后立即召开校董会议,当众宣布签票三万元买下沧浪亭东侧的四亩地,以扩建新校舍。1930年12月,颜文樑学习期满回国,开始主持新校舍的全面施工,最终采纳上海工部局建筑师吴希猛的罗马爱奥尼亚廊柱建筑设计。新校舍于1931年8月动工,1932年8月落成,为有十四根巨柱的罗马宫殿式的房屋,共三层五十余间房间,分别用于画室、办公室、自修室、休息室。至此,苏州美专规模堪称全国美校校舍之冠,学校同时申请教育部批准立案。同年10月,教育部批准苏州美专以大专院校立案,正式定名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简称苏州美专,这所学校终于结束了草野学堂的时代。而立案之后的苏州美专每年可以得到国家的补助经费,第一年得六千元,第二年得一万六千元,自此愈发走向正轨。



        战火中重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苏州美专被迫迁校,走上了“颠沛流离”之路。在苏州之时,学校已连迁三次,并定期开学。随着风声日紧,学校被迫丢弃设备,携师生三十余人,雇大船一只、小船二只前往安徽屯溪避难。至余杭西下陡门水闸,大船不得过,颜文樑舍舟登陆,告知同行师生:有愿离去者每人发“遣散费”50元,工友30元,并约定抗战胜利后相聚再作打算。11月,颜文樑先生同所留师生并家属经杭州、宁波抵上海,此时苏州沦陷,罗马式的苏州美专校舍被日军占作司令部,部分石膏像被日军当作靶子,毁弃在校舍前的荷塘里。

          残酷的战争并没有压垮苏州美专的办学精神,反而更加坚定了颜文樑等师生让苏州美专“活”下去的信心。1938年,颜文樑在上海租得的一间小学教室中开办苏州美专沪校,后迁至四川路企业大楼七楼,学生增至四十人。此时物价飞涨,颜文樑常为人画肖像,以此来补贴学校经费。其间,两名日本人先后与颜文樑协商复校和合办学校,均被婉言拒绝。1944年,苏州美专宜兴籍教师储元洵在征得文梁先生同意后,在宜兴设立苏州美专宜兴临时分校。

          抗战胜利后,苏州美专在苏州复校,宜兴临时分校迁至苏州本校合并,苏州美专沪校则改为研究室。复校后的苏州美专于1948年改为五年学制,分国画系、西画系、艺教系、实用美术系四系,并增设动画科。此时的苏州美专初具规模,各种体制相对健全,共有学生二百四十余人,教职员四十二人。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专院校进行院系调整,苏州美专与上海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后改名为南京艺术学院),颜文樑调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副院长。至此,苏州美专成为一段历史。1987年9月,苏州市人民政府将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旧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决定在此重新筹建苏州美术馆。1996年底苏州美术馆暨颜文樑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沧浪精神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上,颜文樑是与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齐名的四大美术教育家之一,苏州美专也无意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对奠定现代美术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州美专一直推行欧洲先进的古典主义教学模式,为美专学员们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苏州美专极为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韧、仁、诚、自强不息”这七字校训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将做人与写实绘画教育融为了一体,形成了一直为人所称道的“沧浪精神”。此外,与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不同,颜文樑和苏州美专更为重视实用美术(艺术设计)的教育,是最早将纯绘画与实用美术相结合的美术院校,这集中反映在他的两篇论文《艺术教育今后之趋向》和《从生产教育推想到实用美术之必要》中。早在1936年,颜文樑便研究了西方各国美术教育中注重实用的趋向,体现了工商业发展对美术的需求,极力主张培养中国实用美术人才,以助生产发展。他曾经谈道:“艺术之为用至广,于工商界尤甚。我国工商界之各种出品,多因陋就简,其巫待于艺术界之改善而增加其产量者,至为急切!……余尤望本校实用美术科同学,勿畏难中止,勿以其事之繁琐而生怠视也!”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在艺术创作上,颜文樑更是研究色彩和透视最为深入并有理论著述的学者型画家,他以绘画语言表达民族审美心理,在借鉴写实主义的同时,又对印象派的精华进行广泛的吸取,是我国早期油画语言最为地道的油画家之一。他曾凭借1920年创作的色粉画《厨房》荣获1929年法国春季沙龙荣誉奖,成为首位获得国际性绘画大奖的中国画家。其作品中显示的色彩修养、光色魅力以及中国人独有的文化积淀和民族气质,既赋予了中国绘画新的生命,也表明了新美术的开端。与第一批从海外学成归来、最后从油画转向水墨画创作的艺术家不同,颜文樑自始至终都在坚持油画的创作和探索,一直笔耕不辍至94岁高龄,只因身体原因才被迫停了下来,堪称绘画史上耕耘时间最长的少数艺术家之一。而颜文樑的最后一幅作品描绘的依然是苏州美专的罗马式校舍,足见其用情之深。



        后继有人



          在“沧浪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苏州美专培育出了众多优秀的艺术家,包括董希文、罗尔纯、尢玉淇、毕颐生、徐近慧、刘中民、陈徵等等,虽然他们并未获得显赫的名声,但是其中的大多数人在毕业之后纷纷走向美术教育岗位,继续传承着颜文樑先生的谦逊和低调,将“沧浪精神”推向了更为广阔的艺术领域,培育了更多的美术人才。在某种程度上,这不失为苏州美专对中国近现代艺术最大的贡献。

          2010年3月12日,由苏州博物馆、苏州美术馆、百雅轩文化艺术机构举办的《回归沧浪——罗尔纯艺术作品展》在苏州博物馆开幕,除了当日下午由著名美术评论家龚云表所作的“罗尔纯在当代油画史上的独特坐标”讲演之外,“回归沧浪——罗尔纯艺术研讨会”也于次日在苏州美术馆、原苏州美专旧址举办。作为苏州美专毕业的优秀艺术家,罗尔纯的此次展览既是其作品第一次回到苏州,更是情感对沧浪精神的回归。

          1930年4月10日,罗尔纯生于湖南,受姑母罗君建(早年毕业于苏州美专)影响,于1946年考入苏州美专,师从颜文樑先生。罗尔纯在此打下了深厚的美术基础,很快便显示出了出众的艺术天赋,入学第二年便获得了“1947年春季油画风景写生”第一名,颜文樑先生亲以其水彩风景画奖励。1951年毕业之后,罗尔纯先后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担任编辑和讲师,并于1964年调往中央美术学院,直至1990年从教授的岗位上退休。

          虽然深受古典学院教学影响并受过严格的写实训练,但是罗尔纯却是同行中最早跳出模仿客观的写实模式的艺术家之一,早在85’新潮之前,便开始了表现主义的探索。他的画作色彩强烈、造型大胆夸张,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都被赋予了极富情感的笔触和色彩,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一方面得益于当年颜文樑先生对于印象派的引荐和推介,同时也离不开罗尔纯甘于寂寞、潜心于艺术的思考和创作。自1992年开始的“游学”欧洲生涯更是开启了他对东西方艺术和中国文化新的思考,以致年近八旬,仍能保持旺盛的创作激情。评论家龚云表认为,罗尔纯的艺术成建立在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创新变革上,通过长达60多年的艺术探索,已经成为中国油画表现主义的第一人和代表性画家。

          这次研讨会汇集了贾方舟、龚云表等著名评论家,苏州美专校友会理事长陈徵、苏州美专老校友尢玉淇、邱光明、薛启荧、王永佑等也纷纷赶来,举办地点正是当年苏州美专的素描教室。嘉宾们不仅高度评价了罗尔纯的艺术和人格,更是回忆起当年求学时的点点滴滴。罗尔纯感慨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笔,只有纯净的画笔,才可能画出纯净的画面。”——短短一句话,正是对罗尔纯艺术品格和苏州美专精神的完美概括。

      Processed in 0.092(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