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而抒情——浅谈马立华油画作品

      分享到:
      作者:张伟2012-07-20 09:38:01
        写实而抒情——浅谈马立华油画作品
        张伟/文
        在“山东写实油画展”上,一幅不大的油画与以往学院派所推崇的均衡构图方式略显异样:场景似乎未作蓄意安排,人物与道具背景错落有致,别具韵味地组合在一起。画家运用油画技巧,以柔和的色调,轻松却老辣的笔触,准确勾画出女子秀美半侧卧的脸:她低眉顺首的目光,微翕的双唇、沉静文雅的表情,与画面中央人体优雅的形体语言相得益彰,洋溢着女性妩媚的魅力。这幅让人晓畅易懂的作品,其明晰和肯定的艺术语言,生动地体现了油画家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与创造性诠释,在油画写实语言面临商业影像包围的背景下,画家着力消解图像复制技术的影响,以审美个性抒情表达,来营造油画语言“无法替代”的审美空间。油画的作者,正是济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马立华教授。
        小幅油画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一直把它与小品画等同,以为是“逸笔草草”和“玩味”的象征,缺乏大作品的力量。然而,没有了主题性的约束,马立华教授的作品更充分地强调了他对社会、对艺术、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海德格尔在《艺术的起源》中说,衡量艺术作品的标准在于这件“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性。马立华的小品画,正是以“大品”画的要求去立意、构思、构图,不包含哪怕一点点的耍技巧与小聪明---小而精道、准确、生动;自然天成,以斧凿而雕成,却不见斧凿痕,构成马立华教授艺术的至佳境界。
        讲话柔声细语的马立华教授,他的气质、性格,应该划入典型的“知识分家画家”:他淡看商业炒作,犀利目光却能轻易地穿透社会的虚浮,直刺被遮蔽的精神迷津;他试图躲避复杂人际境遇的直接侵扰,把孤寂的心灵投入舒缓的艺术梦幻,却又不得不一次次穿越紊杂的学院事务,忍受世俗生态的挤压,去建构追求艺术与教书育人相互和谐的图景。在公众感和个人感、自我与周遭环境、自我的内心与外在使命等矛盾中,憧憬与无奈、迷惘与沉静是他难以拂去的精神状态。
        综观马立华教授的作品,无论人物还是静物,他注重发挥油画艺术特性,在构图、色彩、造型、笔触、肌理等方面,都更多地融人了主观精神因素,突出审美的艺术表现和视觉的冲击力。他在色彩上注重用亚处理的方式降低了颜色的纯度,用偏灰的色彩作局部对比,紧促的笔触与冷暖连续对比,使画面色彩倾向和肌理密度构成对抗中又和谐的气氛,将所画的精神气质提升起来。面对物象,马立华教授似乎无法画得熟练和轻松,他的潜意识总要探触隐藏在物象表面之后的精神性的东西,在他的感知中,那是存在的真实,寄托他艺术的情怀,体现着他对客观物象的哲学思考和独有的艺术理念。
        马立华教授从不尾随中国的西方主义艺术,在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艳俗艺术等多元化道路中,他始终坚持写实主义的目光。他的风景画注重把握和表现北方乡村景物宁静的状态,绘画语言自然、流畅,在有浓郁纯净诗意的画面中含有某种苍凉意味,以心无旁骛的扎实油画语言营造场景。《山间小路》、《骄阳》等风景画都是在室外写生完成的,他那敏锐的对第一印象的捕捉、快速而飞动的笔触以及浓厚的乡土情调,都使这些作品具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新鲜感,似乎能让人闻到画面中树木和青草的芳香,听到溪流平静流淌的声响,让人深切地感喟自然、生命的珍贵,更能体会在平淡中蕴寓的对心灵的撞击。在长期的心灵净化过程中,马立华调动自己潜藏的能量,用火热、善良的心,不加修饰的动情语言的方式,沉浸于对平凡事物感动之中。因此,马立华的油画是属于他内心的独白,在艺术表现上比其他艺术家显得更加流畅。
        如今,在高校美术学院学生的许多作品中,泛滥着似是而非的艺术形态追求,充斥着短暂的审美快感语境下,马立华作为学院的掌舵人,他不生硬、不浮躁、不做作的艺术风格,在教学上顺其自然地转化为他所倡导的扎实的造型能力,敏锐的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以及深刻的自我认识能力。许多上大学之前和正在上大学的美术生,有幸遇到马立华教授作为从艺道路的起点,应算做先天的造化和幸运。马立华教授严谨的学术之路和热情却不放纵的艺术情怀,他的严谨与持重,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盛名之下的济南---以这个地域名称命名的济南大学艺术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Processed in 0.613(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6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