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与契合——中国留学德国艺术家作品展

          (1/28)互补与契合——中国留学德国艺术家作品展

          (2/28)朱青生 《07927》180×180cm,画布朱墨,20102015

          (3/28)张国龙《象·黑》300×200cm,综合材料,2010

          (4/28)于幸泽《凹02》100cm×100cm×53cm,油彩、丙烯、树脂,2016

          (5/28)杨重光《诗人》160×140cm,综合材料,2015

          (6/28)杨起《旋律》 200×180cm,布面炳烯,2007

          (7/28)杨劲松《中秋节记》240×200cm,布面综合材料,2014

          (8/28)许江《东方葵逆生Ⅰ》280×540cm,布面油画,2015

          (9/28)徐赫《未来人的考古有依据》143×97cm,油彩丙烯,2015

          (10/28)王小松《红色》160×120cm,树脂、亚麻布、油彩

          (11/28)王小慧《纳米摄影No.1》100×150cm,彩色冲印, 2011,限量8张

          (12/28)王承云《莱茵河》140×165cm,布面丙烯,2003

          (13/28)滕菲《30”光阴》30×40cm每张,共9张,相纸,2011

          (14/28)唐骁《铁瘤》 100X100X51cm,铁、锌板、丙烯酸溶液、漆,2016

          (15/28)谭平《无题》200×160cm,布面丙烯,2016

          (16/28)任戎《四季彩虹》高300cm,钢雕,2016

          (17/28)邱黯雄《新山海经》30

          (18/28)缪晓春《轮回动画截屏》10

          (19/28)马树青《追忆普罗旺斯2》200×200cm,油画亚麻布面,2013

          (20/28)马路《要有雨》 180×200cm,亚麻布、综合材料,2014

          (21/28)刘永刚《站立的文字携和》 高380cm ,钢铁喷漆,2009

          (22/28)凌健《分解基因》180×150cm,布面油画,2016

          (23/28)李华 《山海经1》122x178cm,布面油画,2017

          (24/28)李迪《秋分》150×115cm,布面丙烯,2011

          (25/28)单增《浮云06》96×300cm,96×2800cm,纸本水墨,2012

          (26/28)陈若冰《1009》 140×150cm,布面丙烯,2010

          (27/28)陈亮《无题2015F4》190x180cm,布面丙烯,2015

          (28/28)周春芽《假山石》200×250cm,布面油画,2013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互补与契合——中国留学德国艺术家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7/03/29~2017/04/16
          展览地点:[上海]-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609号-(刘海粟美术馆)
          主办单位:刘海粟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局、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 承办:上海星际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奥赛画廊
          参展艺术家:杨起、周春芽、许江、杨劲松、杨重光、马树青、朱青生、王小慧、张国龙、邓国源、马路、王承云、谭平、任戎、李迪、滕菲、凌健、王小松、缪晓春、刘永刚、单增、陈若冰、徐赫、邱黯雄、唐骁、于幸泽、李华、陈亮

        策  展  人:黄燎宇

        学术支持:朱青生、贝阿特·莱芬莎特、黄燎宇

        开  幕  式 2017/4/12 14:00

        “互补与契合——中国留学德国艺术家作品展”将于3月29日至4月16日在刘海粟美术馆举行。此次展出的六十余件作品几乎涵盖了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留学德国的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反映了他们的基本面貌、创作理念、绘画语言、研究成果以及他们对待艺术市场的别样态度。参加这一次展览的艺术家有(按年龄排序):杨起、周春芽、许江、杨劲松、杨重光、马树青、朱青生、王小慧、张国龙、邓国源、马路、王承云、谭平、任戎、李迪、滕菲、凌健、王小松、缪晓春、刘永刚、单增、陈若冰、徐赫、邱黯雄、唐骁、于幸泽、李华、陈亮。

        他们有几个相同之处:

        一、他们在学习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同时意识到中国哲学、艺术、禅宗思想的博大精深,学成之后,作品既具有国际语言同时又反映本土精神,开创了中国的新意象表现。

        二、在对艺术的本体和人文思考方面更加独立自由,具有创新和科学精神。

        三、作品在表达方面更加尊重内心感受,用书法和写意的技法直抒胸臆,更具绘画性,在形式感、时间、空间的探索上更加独特。

        四、生活和创作状态务实、严谨、动手能力强。艺术作品反映了他们的全部生活状态。

        五、在艺术教育和院系改革方面也是锐意创新,开设许多新的科系,适应艺术教育的发展。

        本次展览由朱青生教授、贝阿特·莱芬莎特博士、黄燎宇教授担任学术主持,黄燎宇教授策展。谢晋宇教授、向方舟女士完成对艺术家口述釆访,全新的阵容提出全新的理念,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特别是抽象表现主义有一个新的认识和评价并提供一个别开生面的展览。


      Processed in 0.231(s)   6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