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林漠漠——陆庆龙风景油画作品展

          展览名称:平林漠漠——陆庆龙风景油画作品展
          展览时间:2025/09/09~2025/10/07
          展览地点:[江西]-宜春市袁州区府西路1号科技之窗大楼-(宜春美术馆)
          主办单位: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宜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宜春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参展艺术家:陆庆龙

        宜春美术馆展览系列之名家邀请展

        平林漠漠——陆庆龙风景油画作品展

        承办单位:宜春市美术家协会、宜春美术馆、宜春学院美术与书法学院

        策展人:封治国

        展览统筹:黎强、易乐、龙芬

        展览陈列:余雨航、贾永健

        展览组织:刘洋、曾庆凤

        公共教育:付殷樱

        展览协调:欧阳强、黎晓晗

        地点:江西宜春美术馆1号展厅

        开幕时间:2025年9月14日(周日)上午9:30

        开幕地点:江西宜春美术馆二楼大厅

        展览研讨会时间:9月14日(周日)上午10:30

        地点:宜春美术馆4楼会议室


        前言

        平林漠漠烟如织——陆庆龙的风景创作与启示

        陆庆龙先生是当代著名艺术家,在油画和水彩两个领域均有着很高的造诣。他最早以现实主义人物创作为美术界熟知,近年来,其风景作品也引发了学术界的瞩目。策划陆庆龙先生的油画风景展到宜春举办,得到了他的热情支持。首先,我要向陆庆龙先生对江西美术的高情厚谊表示深深的敬意。

        在里尔克看来,风景就是人走过的路和人生命的轨迹。一切山水倘若没有人的参与,不过是空空荡荡的舞台。他在《论“山水”》一文中说:“人们画的是风景,表现的却不是风景本身,而是人自己;风景成为人类情感的寄托,成为欢悦、素朴与虔诚的比喻——它变成了艺术。”陆庆龙风景创作的母题往往与他的故乡有关。射阳属于苏北平原,地势平坦,有着1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110万亩的滩涂湿地。“渺渺指平湖,烟波急望初”,范仲淹曾以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射阳湖开阔浩淼的景象。陆庆龙几乎所有的风景作品,都体现出他对“平远”审美特质的追求,他笔下的山水意象,几乎从不出现人物,如同里尔克所说的那般——“所有的一切都在等待着人的到来。人来到什么地方,一切就都后退,而把空地留给了人。”因而,陆庆龙的风景创作尽管并无人的存在,但他所表现的,却无疑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境界,这与他朴素、低调的个性极为吻合。

        在丹纳的名著《艺术哲学》中,他曾将地理环境的因素作为影响艺术发展的三要素之一。这里不仅涉及地理、空间、环境与艺术家创作母题的关系,也涉及艺术家如何将自然地理转换为绘画语言的问题。北方山水催生了荆浩、范宽的伟大作品,南方山水则产生了董源、巨然的历史杰作,不同的地理地貌经过艺术家的绘画语言转译,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和创作图式,甚至进一步引发了材料与媒介的革命,我们所熟悉的水墨,在一定程度上就与南方烟云幻没的气候环境相适应。近现代以地理位置命名的各种画派,也显然代表了不同地域下的不同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如“长安画派”“岭南画派”等。在交通和资讯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的活动总是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中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带有鲜明的地域痕迹,这是很好理解的。但美术史发展到今天,自然地理的因素还能在多大程度影响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语言,不少人持怀疑态度,进而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熟视无睹,这是令人遗憾的。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中,曾若隐若现地存在一个“江西画派”,它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影响的创作流派,与其缺乏鲜明的面貌和缺乏有传承意义的代表性艺术家有密切关联。江西这片土地有着极好的自然资源,名山大川暂且不说,以红土为代表的土壤特点极为契合油画的色彩表现,然而,江西的风景或山水,除了少数艺术家有着明确的自觉追求,总体上并没有催生出更多成熟的艺术创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很显然,其中的核心并非题材的问题,而是对自然的语言转换问题——陆庆龙的绘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优秀案例。

        庆龙的风景作品具有很强的辨识度,苏北平原在他的笔下,如同一幕幕诗性的画卷。图式简洁大方,色彩凝练饱满,空间开阔深远,画面气象萧疏,格调冷峻高古。庆龙的题材极为朴素,大多是随处可见的平凡景致,但他画得投入、画得深情。极简的色彩、极简的构成、极简的技巧,构成了陆庆龙风景绘画的主要特征,体现了艺术家对语言追求的高度自觉。庆龙的作品从不炫技,朴素的外表下隐藏着一双敏锐的眼睛,这使得他总能在寻常处洞见画意,在平凡处妙悟诗性。庆龙强调观察,注重提炼,因而,他的画面没有任何冗余的部分,所有精到的刻画和生动的细节都是通过用笔来实现的,细腻入微的观察与整体单纯的图式相得益彰,这就是庆龙的风景艺术之所以打动我们的关键所在。

        相比较许多地域,苏北平原并不算好画,原因在于它的变化少、起伏少,在表达上很容易单调,可供语言发挥的“触点”相对缺乏。在陆庆龙之前,鲜有作品将苏北平原画得如此深情和动人,更不用说形成强烈的语言面貌。因此,庆龙的风景作品是具有突破性的,他成功地把一个地域的风貌演绎为成熟的绘画语言。而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陆庆龙对中国传统绘画“寒林”意境的开拓,他把“孤峰远设,野水遥拖。平川虽远,参差皴染而成”的中国古代山水画诀,成功地运用于油画这样一个西方画种的具体实践。木石瘦硬、烟林平远的绘画境界,是陆庆龙对中国古代山水审美的全新继承与阐发。

        近几年,庆龙多次来到江西写生,他对江西的自然风光(尤其是宜春)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交流中我曾坦言,尽管江西具有得天独厚的风景优势,但除了少数几位艺术家,真正专注于将本土资源进行艺术转换的画家还较为稀少,与广西等地的艺术家相比较,我们还并没有将这座“富矿”予以充分挖掘。如何从习作走向创作,如何从写生中提炼语言图式,进而让江西的山水成为艺术创作的丰富语料库,值得我们共同思考并投入实践。同时,庆龙的绘画也再度为我们提示了“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江西省美协、宜春市文联及易乐馆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邀请了庆龙先生来宜春美术馆举办展览。庆龙深知大家的苦心,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在百忙中拿出近百件精品力作来支持江西及宜春的美术创作,无疑是令人感动的。

        在我的理解中,优秀的风景创作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它应该反映出特定地域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的图式结构;它必须超越对自然的摹写而形成鲜明的语言风格;它既要具备文化的在地性特质,又要在艺术史的上下文中有所贡献,所谓“肇自然之基,成造化之功”,即为此意。比照中西美术史的巨匠,无论是荆关董巨,还是透纳、康斯坦布尔、柯罗以及前后印象派诸位大师,他们的作品无不具备以上的要素。显然,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需要我们几代人为之努力。但我们相信,在江西这片土地上,我们一定能孕育出更多的优秀艺术家及作品,江西的模山范水一定能成为广大油画家艺术创作的厚重母题和灵感来源。陆庆龙先生以他的努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陈松茂、徐东林等江西艺术家也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范式。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以新的眼光再度观察这片我们所熟悉的土地,以新的问题意识重返艺术发生的鲜活现场。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这是李白留给我们的千秋佳句。我把它用来概括陆庆龙先生的艺术追求,想必也是合适的。

        是为序。

        (文/封治国,2025年9月7日于杭州)

      Processed in 0.213(s)   6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