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 道法自然——仇德树“裂变”结构赏析 作者:周韶华

        作者:核实中..2010-08-14 10:22:55 来源:网络

        20世纪是中国文化和艺术发生深刻变革的世纪。在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后,终于赢得了思想解放的局面,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单一轨线模式,艺术发展呈现出树状分叉状态。这种分叉状态一反单一而变为多轨线、多元结构,动态的开放系统,一个宽容的创作环境,使艺术家有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性。现在经济形态与所有制形式也多样化了,势必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产品方面也带来多样化。如果没有这种历史变迁的大环境,恐怕仇德树的“裂变”结构也难应运而生。


        纵观仇德树近十年的创作,基本偏重于文化内向超越型。他注重“为仁由己”(孔子语)。瞄准一点,“明心见性”,深入开发“顿悟成佛”。如庄子所言:“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能做到忘物、忘功、忘我,道法自然师心为艺。以道为最高本体,与道合二为一,自我意识觉醒,选择了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在艺术上最超脱,是最自由的艺术家。


        研究仇德树这一特殊个案,引发我注意到,在当代的少数画家中,他们的思维空间和视野已超越山山水水本身,不再仅仅是面对茫茫大海,巍巍群山,也不再停留在观察昼夜交替,四季变换和天体移位,而把视野扩大到由太阳系至银河系以至扩大到由无数星系组成的广袤宇宙空间,深入到远古。画家们不仅意识到要从我国古典哲学的活水源头去寻找灵感,吸取琼浆,如从《周易》中,像“太极生两翼,两翼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即宇宙本系,两翼即天地,四象即春夏秋冬,八卦即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是由它们演出世界万物)。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墨子把一个物体可分为两半,并且可以一直分下去,直剖到无的思想,发展到本世纪的量子论、相对论、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等等,把人们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尺度一下子深入到原来的十亿分之一。从宇宙大爆炸到星云凝聚,再到基本粒子结构,氢聚变为氦裂变反应,科学发明给画家的启迪之大是空前的。艺术家已能从微观世界中的各种形态结构或印痕来观照自身。大宇宙中的各种形态结构和运动形态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厚的资源。谁再敢说只能画这不能画那呢?问题的关键在画家自身,是否能以慧眼去发现什么和用什么办法来画,能不能找到坐标和切入点,进而找到自己独特的语言形式,表现独特的灵魂。从这个角度看,仇德树这一个案具有特殊意义。


        本文作为引子,期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能对新时期涌现的类似仇德树文化现象进行研究,这有助于新东方文化形态的建立。
        70年代末,仇德树在无意与偶然中注视到眼前的一块石板上纵横阡陌的裂斑,天趣自然,激活了心灵感应,产生共鸣,好像对应了内在情绪的结构形成,如得“灵丹一粒”,乐不可言。从此,对“裂变”这一结构形式的创造,便成为仇德树有意识、有意志、自由自觉的实践状态。从偶然开始到必然开花结果。正像英国人瓦特于无意中发现蒸汽在水壶中膨胀作功得到启发那样,从烧开水始发明了蒸汽机,而蒸汽机引发了工业革命,带动了欧洲的经济繁荣。一切创造发明都始于发现“灵丹一粒”进而“点铁成金”。


        仇德树从裂缝中窥见“裂”的大千世界,看到天地间合而分,分而合的永恒象征。“裂”的意蕴无所不在,无所不包,“裂”的美感形式千变万化,“裂”的实践无穷无尽。一种超出画框的空间观念油然而生,对自然本原的表达与观照,就成了仇德树的艺术灵魂。此后他以全部心力投入了以创造一个独特完美的“裂变”世界为目标,营构出一个前无古人的现代艺术形式。经过多次试验,多次撕裂宣纸,多次裱托,多层宣纸的重新组合与画布丙烯颜色相结合,线的抽象性,特殊的技术手段和材料处理,埋头苦干10多年,一种赞美“裂”的艺术形式与世独立。既拓展了宣纸和水墨的表现功能,又深深根植于东方文化精神,独一无二,只此一家。


        在近20年内,仇德树始终把握住“裂变”这一语言形式界限,在界限内打天下,治天下,“裂变”就是仇德树的艺术世界的界限。人们也是通过这一语言界限来确认仇德树的价值。一种形式系统的创立,需要千锤百炼和规范的稳定性。至少在一个时期内,不游离已经获得的独特视点,使其达到再难逾越的极限,才能经得起历史的筛检。艺术创造是把艺术世界分解为各种不同的表现形态,有多少种媒体,就有多少种表现的可能,其中最可宝贵的是原创性和打上创作主体的印记,是主体人格力量的投影。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裂变”这一形式结构是主体情感的显形,又是东方特定文化传统的象征,是主体感性生命力的总和。


        在“悲愤出诗人”的那种年代,仇德树对“裂”的感受很自然地与人生体验相联系,在对残缺美、曲折美、风蚀美的表现中,流露出伤感、孤独感和凄苦感,打上了很深的历史印记,有明显的个人感情色彩,这是不难理解的。但随着文化环境的变化,体验与感情的积淀与浓缩,原初的“裂变”情态结构渐次模糊,伤痕感后退,个人情绪淡化,后来在“裂痕”中显示的是生命之美与大和境界的美。有一种人类命运的共同特征,更具恒久的魅力。可以说这是对返璞归真的深层体悟;是旷达超迈的心灵现照;“得鱼忘筌”,超然忘我;是对禅道的默念。我认为这是灵魂的净化,更靠近东方古典哲学精神。“裂”,是天地间的存在形式,美,在于对天地之和的表现,天地之和是生命之大和,此谓真美。仇德树近十年中的一些作品步入了“大和”(大读太)状态,犹如会禅没有杂念,气度平和,由道法自然,到大道归真,具有一种整体性的、鲜明的人生意识,一种独特的视界,是对主体意识的理性凝定和归纳贯通与扩张,在独特性中蕴含着深沉稳定而富有普遍性的特征,“裂变”结构永恒常在,“裂变”形态瞬息万变,如瀚海波涛,山峦起伏,河流弯曲,无穷无尽,赏心悦目,是一种质的升华与结晶。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舜尧。”面对仇德树创造的“裂变”世界不也可以这样说么?

        1998年5月于武汉

      Processed in 0.135(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