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萦古徽州——记国画家章飚 作者:舟扬帆 杜仲

        作者:核实中..2010-08-14 10:33:58 来源:网络

        在中国文明由封建社会向现代时期的过渡史中,徽商文化曾占据了重要而辉煌的一席之地,“徽州”这个浸润着文化含量的地名同时也远播四面八方。“人杰地灵”是对该地区一个比较衷恳的修饰词汇。800年前走进徽州的那支章氏家族,在油坑口的小村庄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章飚就诞生在这个地方。

        瀛州这个乡镇虽然很小,却又格外地繁荣,因为这儿的男人都习惯于常年去外地做生意。章飚的外祖父就在浙江的淳安开有店铺,徽商重商亦重文,每年回来过春节,他都要给亲眷们带回一批古玩和字画。有这样的便利条件,章飚的家中便挂满了对联、书画,其中的四幅中堂每年一换,均为名家的原作。

        十一岁时,章飚初次离开家门,他考进了绩溪县中学,整个初中阶段,最令人兴奋的事情大概莫过于他在校团委书记的鼓励、支持下,开始了第一次的版画创 作。此时的章飚,既不曾见识过版画原作,也不熟悉哪一种树木的材质适合木刻,甚至不知用什么样的刀才能刻出版画来。但是一切困难都抵挡不住创作冲动产生出来的勇气,在别人的指点下,他花九角钱托人从上海买了三把小刻刀,用一只小盒子装着,从此这只盒子成了他的宝贝。木块没有找到更好的材料,就牺牲了母亲的一只鞋楦子。在物质异常匮乏的贫穷时代,农村里能买得起鞋的人家很少,穿鞋基本上都是自己家里做的,新布鞋做好后需要楦一下,穿起来才“称”脚。母亲的这只鞋楦子已经用得平滑光亮,连打磨都不需要了,章飚在上面刻了一幅几公分大小的中学生学“毛选”的作品。校团委书记格外高兴,将他的这幅处女作推荐到《绩溪报》发表。县里印刷厂的设备和工艺都十分糟糕,不能制版,最后是将鞋楦子直接镶到机器上印出来的。章飚发表的第二张版画作品是《党委书记在田头》,刊登在《芜湖日报》上。

        章飚早年那些幼稚的“符号感”的作品得以面世,用今天的目光来看,无疑是不可思议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在当时中国艺术生命几乎窒息的政治空气下,章飚也不过是个热爱美术的农村少年,他幼稚的画笔上蒙着一层历史的尘土这是无需多言的。其实,即使大师们也都极难逃脱在不同时代打上了不同烙印的命运,又何况一个少年?章飚的双脚第一次跨出了徽州的山区。外面的世界果然是精彩的,他大开了眼界。1961年某日章飚在合肥市工人文化宫参观《北大荒版面展》,终于看到了版画原作,他才知道,版画原作就是这样的!由于跨入艺术殿堂来之不易,章飚尤其珍惜时光的流逝。他放弃了已学习了两年的中文专业,转到了美术系,从一年级开始学起。和同学们相比,他感到一种压力,一面苦学基本功,一面研究创作,拼命地吸取艺术的养分。他把这种状态自嘲为“笨鸟先飞”。

        1967年章飚的天空是暗色的,他没能飞出多远,大学毕业后降落回了家乡,分配在绩溪县印刷厂当工人。1969年,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全国一片红海洋,毛泽东画像在各地的墙壁上向人民招手致意。绩溪县也急需美术人才画领袖像,有关人员这时想起了章飚。他马上被先借后调去了县文化馆,由工人成了美术干部。搭起简陋的脚手架,画十米多高的领袖像。文化馆的工作包罗万象,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中心任务,章飚基本上是打杂的,从画不同的宣传画到演戏、活动什么的,布置什么干什么,剩余的时间他就搞自己最钟爱的美术创作。他还与后来担任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清明》杂志社主编的著名文学评论家段儒东合作(段写脚本,章等画图)出版了一本安徽省文革后期的首部连环画《柜台风云》。为了配合中心工作,章飚需要经常下乡,跑一趟就要画几十张速写,几年的功夫便聚积了几千幅速写。当时,省美术出版社朱秀坤到皖南出差看到了这批画说,这些东西十分宝贵,将来都一定能派上用场的,你不要出版,出版了这第一手的资料就会流失。纵观章飚现在作品,朱秀坤当年的见解是十分远见的。打那以后直至“文革”结束,除一般性的创作以外,章飚还利用文化馆的便利条件,刻了几幅大版画。参加了安徽省赴北京的展览,其中有一幅作品引起了著名画家赖少其的注意和赏识。赖少其认为这幅作品特别是背景画得充实而多彩,极有新意。意飚这些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中期的作品,基本上就奠定了他在安徽版画界的地位。通过积极的创作实践,章飚的新作就像喷涌而出的泉水一样,一发而不可收了,几乎每一个星期都有新作问世,多次参加了中国美协对外展览公司组织的出国展览,在创作题材上也不断地推陈出新,人物、风景、静物都收入笔下,尤其是产生了一套四十余幅大型系列组画的《徽州行旅图》,赢得了广泛的好评。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李桦来看了这一批版画时,不禁大声叫好,题写了四个字:“突飞猛进”,还特地把章飚介绍给了北京的一些重量级的美术家和美术理论家。权威的肯定,给了章飚的极大的信心,创新意识更强,尝试着在一幅作品中用不同的创作手法并用,以期丰富细节的同时获得整体上大气的画面效果。他的这批作品在《版画世界》上得以多幅版面发表,还分别被收入《中国版画家新作选》、《中国当代版画》和《安徽省版画》、等大型精美画册,并为《人民日报》、《文艺报》等新闻媒体向外推介。

        1986年,安徽省美协秘书调离,协会需要补充一名业务秘书,几位省美协领导碰碰头,相中了章飚。省美术家协会相当于全省画家的娘家,面广,事多,任务量大,工作人员却极少,有好几年,协会的秘书只有他一个人。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被无穷无尽的琐碎杂务分割了,进入了美协,创作作品的幅数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急剧地下降。在省美协毕竟眼界开阔了许多,即使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一切内容也是与美术有关。为了迎接全国第十届版画展,在那个夏季章飚每天夜里挥汗如雨地干到凌晨三点半,整整一个月,作品成功了,人也累倒了,大病一场,医疗了半年才痊愈。章飚的艺术境界就是在这种苦与乐的交锋中得到提升,他用色彩和线条表达着心情与思想——用语言表达不清的,那些没有合理理由解释的对视觉世界存在的迷惑。诠释人类在情感的模糊经验是可以被直接感受到,但往往叫不出名字的东西。章飚随省委工作队到宣州市工作了大半年。黄山博物馆收藏有一批明清以来包括现代的潘天寿、李可染、李苦禅 、黄胄、黄永玉等著名国画大家的作品,出于安全等原因不宜陈列原作,他们便“借”章飚去临摹。那一个月章飚废寝忘食地与大师们对话,仿佛徜徉在高山巨峰之巅。如今黄山管理处博物馆陈列的这些画家的摹品很多是出自章飚之手。多年前赖少其就指着黄山风云变幻的云海峡谷和千姿百态的奇松怪石对章飚说,你画这山水,首先是构图,自然中可能没有现成的构图,你要这里搬一点,那里搬一点组合起来,自然的缺陷就弥补了,假如你照搬自然,构图和意境就会离你而去。面对黄山,面对皖南的山山水水,徽州的儿子章飚在血脉中就流淌着千丝万缕情感,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根与土壤的联系。

        这里有份时间表:1991年,他被正式任命为省美协业务秘书;1994年,他出任省美协副秘书长;2002年,他当选为省美协主席。从1986年起,章飚有上百幅作品参加过省级以上的展览。参加了第八届、第九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第十六届全国版画展,获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中国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参加了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国际藏书票展,获得铜奖及优秀奖四次。继1999年在广东朝阳参加九人联展后,又于2000年在浙江举办了“朱松发、章飚中国画联展”。并分别在烟台、青州和威海举办过三次个人画展。他的国画、版画艺术均引起了美术界和收藏界的注意,有几十件作品被海内外有关机构收藏。

        章飚说过:我坚信我的信念和追求,哪怕它可能被曲解或戏谑。学美术这个儿时的梦想,永远是我灵魂向往的所在。我们的理解,正是这种“灵魂向往”的驱使,逼迫着章飚在自己每一次的历史转折点,都跋山涉水地穿越过去,去迎接那每天都是崭新的太阳。

      Processed in 0.140(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