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的笔墨--访江南著名山水画家陆秀競

        作者:核实中..2009-11-30 15:25:06 来源:网络

         诗画江南,秀丽杭州,生活着这样一位画家——

          他师出名门,早年就读于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美术学院,是当代中国书画大师顾坤伯、陆俨少的门生;他曾有幸获得沙孟海、陆抑非、吴山明等书画名家的垂青举荐,担任杭州著名的西泠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法人代表十余年;他勤于学习,善于创新,临退休时作为文化名人,以特殊人才的身份,获得美国绿卡,落户洛杉矶,往返中国和美国……他,就是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国国际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陆秀競先生。

          春暖花开的三月,记者通过朋友联系,多次走访陆秀競先生,倾听他娓娓讲述岁月故事,观赏他泼墨创作艺术作品,逐渐走进这位为人低调的著名山水画家的艺术人生。

          十年一剑

          在西泠书画院工作的十多年,陆秀競获得了比同辈人更多的学习和提升的机会,他登上了人生的又一台阶。陆秀競不仅创作了一批优秀艺术作品,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理论。他的作品曾多次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地区展出并获奖,在《美术》、《江苏画刊》、《文艺报》等报刊和画册中发表;作品《香港印象》被美国宝尔博物馆收藏,《鱼乐图》被日本国福井市日中友好协会收藏,《 春 酣 》被北京大学收藏;1996年应邀为中南海紫光阁创作的巨幅山水画《云气收万壑,飞泉嘘清碧》,受到了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国美协领导的好评。同时,他还在西泠印社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湖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山东人民美术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山水画技法》、《山水画基础》、《少儿中国画教程》、《 山水写生画稿》《石涛山水画诠析》、《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等理论著作,成为当代国内书画界寥寥可数的艺术创作和理论著述都取得可喜成就的人物。

          《西泠艺丛》主编朱妙根曾有这样评论:陆秀競作画的路子很宽,用笔圆劲,用墨淋漓,取象浑成。不论是悠悠江南水乡,还是苍苍的西北大漠,就凭着他天生的感悟能力,搜妙创真,一一收入笔底。江南水乡,则一山一水,一树一庐显得特别凝重;西北大山大川,则伟岸雄健,磅礴大气。他那破墨和泼墨的技法,无疑在于水的运用,如《漓江春帆》就是这种技法的综合运用和纯熟表现,近景浓重的宿墨画出簇簇竹影,中景的漓江山岚,则运用变化多端的泼墨自然形成。其中参以宿墨迹化,从而造成既有朦胧之趣又有透明之感的漓江那种弥雾蒙蒙、变幻无穷的效果,动静相宜,意境悠远。又如《千佛洞奇观》一画幽深而神秘的气氛,就是用水之功所造就的泼墨、积墨和宿墨融合而成的艺术效果。

          陆秀競的创作注重生活的积累,他曾走遍大江南北,搜集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其作品《梦魂天界》画面壮丽宏大,使人超然于世故尘俗之外;《小镇秀色》则云气水态,小桥行舟,音乐一般地流去;《红太阳、红土地、红裙子》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动人的故事。画家为表现为祖国美好河山的深情,以浓墨淡彩、典雅朴实的手法,将个人极其丰富的情感寓于美丽山川江河中。即景生情、以情破墨、意与象通,每到之处记下了对山川的感情。所以,他的那种"模糊"中见风骨,于"朦胧"中开境界,正传达了他笔下的一种灵秀之趣,流拓之气。他的这种审美情趣的指向,乃是追求物与我互为化融、意与忆和合相生的艺术境界的必然表现,使他的作品拥有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

          师出名门

          追寻陆秀競的成长足迹,我们可以发现,他今日的艺术成就和青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年逾花甲的陆秀競出生在绍兴,长在杭州,祖父和父亲粗通书画。由于受家庭文化的熏陶,陆秀競从小就喜欢画画。在杭州高级中学读书时,他就是学校美术队队长。具有百年历史的杭州高级中学是一所名人辈出的学校,不但涌现出鲁迅、朱自清、金庸、郁达夫、马叙伦、沈钧儒、徐匡迪等社会名流贤达,还培育过李叔同、沈尹默、潘天寿、丰子恺、张宗祥、华君武等书画大家。陆秀競的美术老师赖一匡先生,就是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的弟子。赖老师经常带学生外出写生画画,使陆秀競较早接触到黄宾虹等书画大师的山水笔法,极大地启蒙了他今后的进一步学习。

          1962年,陆秀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科。当时,他们一个班级只有5个人。第一年给他们授课的是新中国山水画教育的主要奠基者顾坤伯先生;到二年级时,授教于山水画大师陆俨少先生。期间,潘天寿、吴茀之、陆维钊等在中国美术学院工作的书画大师,也经常给他们开设讲座,指点习作。这些艺术大师不仅创作水平高,而且授课也非常认真,常常亲自挥毫,现场作画,使他有机会耳濡目染大师们的创作技巧。老师们教书育人,更注重人品、 画品和人格、画格修养的教育,使学生懂得如何不断提高人格的艺术境界和各方面的修养。这所以兼容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的我国第一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给陆秀競的绘画才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著名美术评论家郑竹三先生在《大美山水--顾坤伯先生及其传人艺术研究》一文中写道:"陆秀競在中国美术学院读一年级的时候,在顾坤伯先生指导下临习的一幅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至今还震撼着我。那分块分峻,那层峦叠嶂,那宏伟神俊,那伟大与渺小,那傲骨与巍峨,堂堂正正俨然一派中华正气。我想陆氏而今美术的大气与深厚、承前与创造,乃是情笃于《溪山行旅图》而图写浙派之厚重。"

          陆秀競的同班同学,现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俞建华回忆说:"陆秀競的作品有一种芳鲜之气。由于他的笔性可塑性很强,无论是顾坤伯先生还是陆俨少先生的画法,都能很快适应和运用。不过,原先的功底,使他对顾坤伯画法的体认更加深入,而墨气的氤氲始终是他的挥写特色。"

          学生时代的记忆是美好的。尽管西子湖畔的校园人事,给陆秀競留下了深深的记忆,也深深地影响着他日后的创作生涯,但他还是怀藏毕业证书,恋恋不舍地离开校园,走向更为丰富多彩的社会。

          当家名院

          离开中国美术学院后,陆秀競先是被分配到绍兴鲁迅纪念馆工作,后为了照顾家庭,调到萧山文化馆工作。不久,他的创作才华和领导能力就凸现出来,很快被提拔为馆长。在萧山文化馆工作的那些日子,陆秀競既是领导,要承担繁琐的行政事务;又是专业人员,要负责指导群众美术工作,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始终不忘坚持创作。

          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来临,陆秀競的艺术创作也迎来了花开烂漫的春天。20世纪80年代,陆秀競的画作陆续在各地发表展出,如年画《海涂春秋》、《楼阁大观》、《中华五岳》;组画《 西湖诗画》、《 江河湖海》等作品在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公开出版后深受好评和嘉奖。

          那是一个人才十分稀缺的年代,陆秀競的艺术才华和领导能力很快获得更高层面领导的关注。时任西泠书画院院长沙孟海等书画大师极力向有关部门举荐,几经周折,最后通过有关浙江省领导的协调,才把陆秀競调到西泠书画院主持书画研究工作。坐落在西子湖畔、孤山脚下的西泠书画院,是名闻遐迩的国家级书画院,曾汇聚了沙孟海、朱屺瞻、王个簃、陆俨少、陆抑飞、吴山明等大批近现代书画名家。在西泠书画院,陆秀競一方面努力工作,组织画家写生、展览,开展学术研讨,深入基层慰问,操持书画院的日常事务;另一方面不断学习创作,借助书画院从全国广泛吸纳人才,含弘广大的学术资源中,进一步向大师和同行学习。由于怀有把美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互动并重的取向,他自身的学术品格和创作水准得以快速提升。

          在20世纪90年代,陆秀競的国画作品《东海渔村》在第一届全国山水画展上获得铜奖。后来,他曾经有过一次创新艺术之旅的大西北之行,深入甘肃、新疆等地写生。大西北的寥廓、苍茫和深沉,使他的视野跳出了原先的格局,从宏观的、适度抽象的角度去观照那片陌生的土地,产生了追求形式美的冲动,以感悟式的经营理念去丰富传统绘画的表现能力,他创作的作品已由形见意,更多地转为以意造形,追求形意互为造化所成就的象中大气,气中大象,使山水形象更富有一种出自然的现代美。探索过程中,陆秀競十分注重吸收西方艺术构成和色彩的运用,使他那种审美情趣的指向与现代艺术境界互为化融,使得画面形成强烈的现代视觉效果,为中国画的现代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他的作品《黄土高坡》、《雪域圣寺》、《石窟寺胜景》等相继在《美术》、《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全国性报刊上发表。在他从大西北之行带回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拥有一颗极其年轻和创新的心,看到了他在攀登艺术巅峰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陆秀競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文化名人

          俗话说:艺无止境。在21世纪来临时,陆秀競又一次踏上了新的旅程。临近退休的他作为文艺界的特殊人才获得美国绿卡,移居美国洛杉矶。从古老文明的东方世界来到现代创新的大洋彼岸,开始了新的学习、思考和创作。

          此时的陆秀競已近花甲之年,但美国给他带来的是更为宽广的艺术视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及欧洲、非洲、美洲和中西亚的许多国家。在旅居海外的艺术生涯中,对西方艺术作了比照和学习研究,西方艺术形式在取材、艺术处理和审美情趣的来源与中国传统艺术的渊源是互相异趣的;用中国画家的视角去求思吸纳西方文化,寻找独特的语言、独特的理念和独特的表现技巧。这是一种十分艰辛的探索,他不愿意重复旧传统而着眼于中西互补,将西方表现主义艺术的理念与中国写意艺术传统的意趣相融通,拉开表现形式语言的距离,来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中国画艺术的新天地。世界艺术的光芒给陆秀競的作品增添了新的光彩,使之更具时代感和生命力。

          2005年,他的作品《金谷圣寺》参加第二届北京中 外艺术双年展,又一次获得好评。此后,《中国美术家》画刊特地为他出版专集。2007年,他的个人书画作品集也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同时,他还多次应邀参加世界各地书的书画展览。他的画风创新,也引起了书画同行和理论界、收藏界的关注。著名美术评论家孙克说:"看了陆秀競先生的画,我很喜欢。陆先生八十年代的作品,水墨淋漓是轻松的,现在越画越厚重,城市风情处理得相当好,笔墨好,气势也很充足。"

          经过半个世纪的学习探索,半个世纪的创作实践,陆秀競的艺术主张也渐趋成熟。他认为,中国的绘画艺术发展还得走中国特色的道路,要有传统,也要有发展,更要有民族性,绝对不能以失去蕴含在"笔墨"这个特定概念中的民族文化传统精神特性为代价而去求新求变。其次,中国画的发展要有生活基础,要有时代特色,要用现代理念去解读生活,感受生活;生活是基础,但不是唯一的,更要注意不断提高艺术创作者的素质修养,用现代文化意识来创作时代优秀作品。三是要有艺术个性。没有艺术个性的作品,就没有作品风格。对于艺术,创造才有生命,个性方可构成差异。

          谈到当前的创作,陆秀競也有自己的苦楚。他跑了国内外许多地方后发现,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原理是相通的,如西方的现代派作品和中国的写意派作品,归结起来都是用意象来作画,强调用意韵来表现生活,以主观意识为主导。他觉得自己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艺术技巧,但还不能娴熟地表达运用。另外,他感到对中国画的色彩把握也是一个难题:如唐宋绘画、敦煌壁画的色彩都很浓郁,后来却被淡化了;元代以后崇尚"水墨为上"的艺术标准。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是否说明对中国画"色彩"这一命题的探索和拓展是徒劳的。墨与色怎样结合发展,始终是他思考探索的课题。他常喜用拙笔重色,他在不少作品中寻找表达自己个性的色彩语言,采用深沉的色彩,浑厚的色调,更注重发挥国画色彩的本体特质。尽管退休多年,他觉得自己还需要花很大功夫去努力探索解惑。或许是陆秀競的思考探索太专业太深奥,或许是陆秀競对自己的艺术创作要求太高,他始终在追求智者的笔墨,才会有这些苦楚。但从他的苦楚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艺术名家淡然无争的处事方式和坚执专注的艺术追求,也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个文化名人明天的成就和辉煌。

      Processed in 0.128(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