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庄谈画录(一)

        作者:核实中..2009-12-01 10:46:41 来源:网络

        问:您认为目前中国画坛谁是杰出的画家?或者说您最喜欢谁的画?
        答:通常我愿意就画论画,有时同一个画家画出的画,我有的很喜欢,有的并不喜欢。因为我看的山水画比较多,为了节省时间,咱们就找出几幅画(翻画册)边看边聊。你看这幅郭文涛的《边关胜迹图》,立意高妙,章法不仅深化了传统的“三远”之法,而且将逶迤的山峦从上至下按不规则的“S”型逐次排列,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在表现技法上熔披蔴皴、解索皴、鬼脸皴为一炉,乍看不太像传统皴法,细看又都蕴含其中。这幅画的用墨极精极妙,在山峦之间的结合处、低凹处渲染的十分生动、自然,没有一点僵硬、干涩,使整个画面气势雄浑、生趣盎然。古人说用墨分五色,让郭先生用绝了。南朝的谢赫讲绘画“六法”第一是“气韵生动”,这就是气韵生动!
        再看曾先国画的《大江魂》,看这幅画,仿佛我们就航行在三峡的夜晚,一个大广角镜头把百里江峡凝聚在一起,山的奇崛险峻,或直插江面,或高峙云汉。画家已经把传统的“短披蔴”改造成一段段富有刚性的短线,夜空和山阴处的幽暗与熠熠闪光的山脊石棱形成黑白鲜明的反差,显然作者借鉴了西画光和影的表现方法。沿江的云雾袅袅飘起,而升至江峡上的云,后有江风吹动,前有峡壁阻挡,翻动成为卷云,一股神秘、静穆、幽深的气氛直扑胸襟。
        这幅冯大中、宋雨桂合作的《苏醒》,完全突破了古人的传统技法,却把中国画的意境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使是前面提到过的大师也大多把墨用在主体山峦上,而这幅画主体的山确是淡淡的“冰裂纹皴”或是大片留白,而大片的泼墨用在主体山峦的上方,衬托出北国山川,早春的残雪已经开始消融,而浅淡悠悠的绿霭显露出苏醒的山川踊动的万千生机。山前水畔的树丛,错落参差,并未一笔笔勾画,而是采用了胶矾托白的处理手法,使承冰挂雪的树丛与大山相依相偎,十分生动和谐。同时这幅画也给予了我们启发:传统,决非简单的模仿、套用和延续。它应当也必须在“保持祖先的基因和特质”的同时不断地进行开拓与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
        这三幅画,我当年看展览时就久久驻足、反复品赏、流连忘返。后来又买了画册,越看越觉得韵味无穷。《边关胜迹图》营造的是“磅礴雄浑之境”,《大江魂》营造的是“沉雄神秘之境”,《苏醒》营造的是“清逸寥廓之境”,而中国画与西洋画、东洋画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就是“意境”。这三幅画恰恰在写“意”造“境”方面独具匠心,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均属神来之笔。
        我们再看白雪石先生的画,他的画清秀、淡雅、舒朗。从国家领导人到美术界专家乃至平民百姓都很喜欢,中国画家能修炼到如此境界的尚不多。人们从各个方面去评价白先生的画,说技巧的,说功力的,说学识的,说修养的,谈的很多。但我认为白先生的画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立足传统,“借古开今”,达到“雅俗共赏”。他善于把“传统”不露痕迹地溶进当代的作品,开发出新的境界。他的画已经基本上掘弃了传统国画的黑色调、赭色调,而变化成为生机勃勃、富有青春气息的绿调子。绿色,象征青春,象征生机,象征活力,谁人不喜欢?医生常告诉人们,如果看书时间长了,眼睛疲劳了,可看看远方绿的山绿的树,对保护视力有好处。可见人们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喜欢“绿”。这一点看似简单,但并非所有的画家都能“悟”到。有的“大师”虽有功力,但跟不上时代,千万遍重复自己的黑墨线条,黑墨点子,画的山水分不出远近高低,分不出阴阳向背,甚至连哪儿是山是树都分不清,画面一团污黑,却美其名曰“书法用笔”,具有什么“内美”。把壮美的河山画的如一堆堆烂柴垛,它的“内美”在哪儿呢?过分鼓吹表现“主观精神”,实际无异于走火入魔。而白先生恰恰用他的画为画坛树起了一个榜样,真正做到了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看白先生的画,感到“江山多娇人多情”,而看那位“大师”的画,却感到“江山颓废人沮丧”。这也许就是艺术的功能吧。

      Processed in 0.216(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