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庄谈画录(四)

        作者:核实中..2009-12-01 11:32:28 来源:网络

        也说文人画

        “文人画”这个话题议论的时间太长了,差不多有一个世纪了。或褒或贬、或扬或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本不想多说。但近日上网,偶见网页上有一文:“刘国松:文人画在当今没出路”,这位台湾岛的刘先生断言:“中国绘画最大特点就是受文人画观念影响,要求书画同源,也等同于书法入画。”因此,在当今“没出路”。这种妄断,我决不能苟同。因此就想说两句。
        中国绘画用毛笔,又多用中锋,和写字差不多,这是中国独特的方式方法,就连你们崇拜的西方画家毕加索都说:“中国画真神奇,齐先生画水中的鱼,没一点颜色,用单线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就连中国字,都是艺术。”任何研究中国文化中国文字中国书法中国绘画的人都不会离开笔和墨,说书画同源有什么不对!书画同源有什么不好!
        明代画家董其昌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董源、巨烈、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圭皆其正传。”董其昌的这个关于文人画的概念及画种的划分是不够严谨的。
        王维(王右丞)本人是诗人、画家、音乐家,做过大官,只是在晚年在陕西辋川过了一小段半宦半隐的恬静闲逸的生活。他的青绿山水,画的十分精工,根本不能列入“萧疏简淡”、“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文人画当中去,王维也不能算文人画的鼻祖。
        传统文人画应当从元代形成,它强调画家的文化修养,强调画家做人的品格,强调书画同源,强调诗、书、画、印四位一体,强调“以形写神”,强调笔情墨趣,强调气韵生动。从这些方面来看,文人画确实在绘画理念上几乎含括了传统中国画的主要元素,其中有的就是中国画的精髓,当然也有糟粕。(过分吹捧士大夫,贬低画工。)因此在元代起逐渐成了气候,到明清时成为了中国画的主流。在这个画品画风演变的过程中,隐隐约约可以显现出中国文人(以中原汉族为主体的)的思想意识的变化。他们的国家灭亡了,异族入主中原,成了新的统治者,很多人即不能认同,又无力反抗,即不愿当“贰臣”,也不甘心当顺民,便隐没于江湖,藏遁于山林,寄情于山水,游戏于笔墨,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大多很糟,因此就不满现时,以书画的形式加以发泄,讽喻时事,潇洒不羁,清高自赏,卓尔不群。这种情绪以书画的形式扩散开来,渲染出去,自然感染了更多的文人,就连在新政权中做了官的文人(如赵孟頫)也不能不认同,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也仍然眷恋着悠久深邃的中原文化。
        文人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过画面进行暗示、寓意、寄情。如以画竹寓意正直不阿;画松寓意高风亮节;画菊寓意逆境不屈;画莲寓意出于污泥而不染。有的以简淡的画面几块山石几棵杂树寄托自己的淡泊情怀和对自然的向往,有的以仅占画面一角的山岩树木而大部空白暗寓对沦陷故国的哀思眷恋,有的以猫和蝴蝶象征长寿(髦耋),以雀梅暗寓喜讯等等。 在物欲横流,商品大潮汹涌的当代社会中,职场的拼博,生活的重负,使人们自然而然的会去追寻一个清明、平静、安逸、净洁的精神家园,以解脱身心的疲惫,或表达个人宁静致远回归自然的恬静心怀。这就是大众(包括海外华人)仍然喜欢这种文人画的原因,也是文人画生生不息的原因。
        无论是黄公望、倪云林、徐文长,还是齐白石、潘天寿,或是当今的文人画家的作品,至今仍然在“路”上走着,而且比台湾刘先生走的路更远更长。怎么能说只有刘先生的画才有出路,而其他人的文人画就没出路呢?
        我看刘先生的画缺的就是中国画传统笔墨功夫和笔墨情趣。靠揉、搓、喷、拓、抽纸筋、棕刷抹,有的和电脑画的宇宙科幻画差不多,也有的像路边艺人用一盆水滴进一些颜料,把纸往里边一蘸,提出来一摇晃,让水与颜料顺势流淌,玩的好也可算张画,但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作中国画。如果还有人把这些玩意当作中国画拿到世界去,那可真是中国画的悲哀。

      Processed in 0.174(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