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庄谈画录(十)

        作者:核实中..2009-12-01 17:02:36 来源:网络

        中国画的意境

        ■余以为中国画有三境,一曰物境。凡作中国画,无论山水、人物、翎毛花卉,必先身处于境,览境于心,了然境象,得其形似。二曰情境。作者欢乐哀愁,豪迈凄婉,胸臆心怀,无不以笔墨倾注于纸上。三曰意境。画幅置于目前,观者为之所动,为之所感,驰思畅想,与之交合共鸣,或心胆开张,或泪眼迷蒙,或如飞云入长空,或似微粒入尘埃,此刻即化入其境矣。

        ■古人论画之意境,动辄曰“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弦外之响”,“韵外之致”,“无迹之迹”等等,教人听得玄玄乎乎,懵懵懂懂。
        余以为,凡具意境之画作,首先应当具备形似,妙造自然之物象。“妙造”,决非对一人一物,一山一木的简单客观描摹复制,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一管之笔,写太虚之体,将所画之物作为表达和抒发作者情感的载体,通过笔墨、色彩、形状、明暗、虚实去营造一种逼近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悠远,气象万千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讲究“以手写心”,“因心造境”。而心中之境必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所绘山水即是千山万水中的一个让观赏者所认知景物,又绝非框入某地某山的“摄影镜头”。画家目视手写,全凭心灵去删繁就简,取精去粗,弃伪存真,扫千里于咫尺,搜万趣于毫端。画家跌宕起伏的感悟情绪与茫茫宇宙浑然融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宋代米友仁曰:“画乃心印。”实为至理也。

        ■中国山水画的章法布局极利于营造意境,宋代郭熙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此乃中国山水画与西洋风景画迥然不同之处。中国山水画可将山后层层山分层绘于一纸,也可将山下重重涧叠加绘于一纸,绝不像西洋风景画定位取景,囿人于“取景框”之中。只有中国画的构思理念才能揣得此方法,对于画家“神与物游”,“以心造境”,借笔墨写物境,以形象抒情境,敷神妙趋意境,凸现博大灵动的人文精神和浩渺无际的宇宙气象,可谓神妙之极。

        ■营造意境离不开形,也离不开情。而形之所现,情之所发,无不赖乎笔墨。其势或强或弱,或雄或秀,或柔或刚,或粗或细,或虚或实,或疏或密,或缓或疾,皆出自画家之手。清代方薰曰:“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试登高而望远,咸痛骨而伤心。(李白)。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同是一山,观者因不同角度,不同画法,不同心态,则生发出不同之境界。古人荆浩、关仝画秦陇,出雄奇险崛之境,董源、巨然画江南,出清远娟秀之境。今人郭文涛画《边关胜迹图》,出苍凉浩瀚之境,曾先国画《大江魂》,出沉雄秘谲之境,冯大中画《苏醒》,出荒疏寥廓之境。意境各异,乃画家其心使然,其笔使然。

      Processed in 0.150(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