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于美院的领导艺术——潘公凯先生专访

        作者:核实中..2009-12-02 14:16:20 来源:网络

          潘公凯先生,一位儒雅沉思、勇猛开拓的学长,从一九九六到现在肩挑大国两所美院(中国美术学院1996--2001。中央美术学院2001--)重担,他以浑厚华滋的笔墨艺术、文理兼融的学者风范、高筑建瓴的国际视野,在传统与开拓的美术教育大海里游戈:《限制与拓展》、《现代设计大系》的智慧实践于美院的领导艺术;《潘天寿评传》、《中国绘画史》的才能挥洒在中外大学的课堂。

          ……宁海的风轻柔而婆娑,宁海的雨温润又劲潇,这风、那雨,飘过宁静的海面,洗礼一汪清水西子湖,沐浴六朝古都北京城,回响美州大陆旧金山。——与辽阔深沉的宁海水相呼应,形成宁静而深沉的海洋。

          司马:您在美国、德国、香港等地都举办过展览,在中国本土上举行的第一次个展,为什么取名为“静水深流”?

          潘:绘画重在表现人的气质,具有超越性的思维才是人的精神的高境界。大千世界日常琐事,成功与失败共存,喜悦与烦恼相伴,只有具备宁静淡薄的心态,把心声融入大自然之中,并与之和谐相处,体悟自然世界里的“天行健”精神,让“自强不息”的信念在生活过程中处处体现。静静的水深沉地流,这对勤于思考的知识分子是很有必要的,故取名之。

          司马:好一幅水墨淋漓而又大气磅礴的《月初堕》! 看着融中贯西的美景国画,让我想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潘老师您是怎么构思和创作的?您怎么把荷花作为巨幅画创作的体裁呢?

          潘:从小生活在杭州西湖,对荷花有感情。荷塘的鱼虾戏闹,山色倒影让人充满童趣遐想。且荷花在历史上,除了梅兰竹菊外是中国文人最喜爱的体裁,它有着着深厚的文化寓意。中国人为何千百年来对一种体裁不厌其烦地画呢,西方人的思维大惑不解。对荷花的描绘,重在精神,行貌次之。况且,粼粼碧波--映在金秋夕阳下的残荷美景别有一番情趣。《月初堕》重在创作宏大的场面,以西画的构图营造中国大写意水墨画之意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求探索出新的画风,也是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司马:艺海人生,潘天寿吴昌硕两位大师可谓独筚路蓝缕、独创一峰,您可谈谈先师们之间有何渊源吗?

          潘:这两位都是诗书画印兼擅且个性独特的艺术家,潘先生大笔粗线为主,属大写意,他用笔果敢强悍,静练而不控制,具雄健刚直老辣生涩之特征。他深入体会和吸收古人的笔墨精华,溶入强烈个性特色,尤其在气势和力量方面,创造地发展了笔墨传统。

          早在20年代,家父受吴师影响很深,笔墨浑厚凝重,大气磅礴,颇得其神韵。他虽少吴五十余多,而魄力气度与之颇为接近,个性与吴派画风一拍即合,很快成为其中心健将。他虽然个性极强,自幼不愿受拘束,却把吴当作最尊敬的师长而学习,且独劈蹊径。《拟缶翁墨荷图》是他1927年刚到上海时的作品:富遒劲于含蓄之中,深得吴艺精髓。

          司马:身为名人之后,您应该是从小就开始书画训练吧?欣赏您的《春夏秋冬图》长卷笔墨老辣纵横,构图情趣怏然,您入艺道是遵从父辈的意愿吗?

          潘:从小到大我理工优秀,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对科学抱有很大兴趣,自己动手做了许多收音机,还做过耳机、电表、竞速挺,观赏用的大型航模,而书画完全是耳闻目染,小时并未特别训练,父母也尊重我的意愿。只是中国美院附中毕业工作后,进美院进修任教才步入专业美术。到是理工的兴趣加艺术的热爱开拓了视野,可以说对以后的生活,无论绘画还是做领导都是深受其益的。

          司马:您担任两院院长,在中国美术界可谓盘古开垦,入主中央美术学院以来,您有那些治校举措?思维模式的源泉何在?

          潘:任中央美院院长来,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美术教育和体制改革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十多亿人大国的农村人口在不断减少,城市化速度之快,举世瞩目,为避免城市“千人一面”,建筑中国特色的城镇,追求有文化品味和内涵的建筑风格,重建了美院设计系、并成立学院,创立了“城市文化形象设计专业” ;伦敦的大笨锺一百年不停的响着,曼哈顿的房子高而结实,街道不宽但特色鲜明,奈良的木塔依旧,京都的草房名胜犹存。据此,新城市建筑不断发展的同时,让老的建筑依然生辉,展示出文明大国的特色风姿。海南分院的设立,考虑到深圳、珠海、广州南方等地的城市特点,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美术品味的设计人才及其它艺术人才。

          司马:您公务繁忙之余,身居北京还念念不忘宁海老家,宁海留传着您关心家乡,并为之题字“满园春色”的美谈?

          潘:宁海是我的老家,父亲的童年,少年时光都在那里渡过,我多多少少有些宁海人的性格特征。从父亲作品中,我间接的了解了宁海人,身临家乡看到到宁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书画氛围浓郁,我由衷欣慰。望家乡的青少年在艺术的园地发展成长,走出宁海,走向世界而能服务宁海,就像我渴望中国美院和中央美院多出人才、快出英才一样,让家乡的学子们体现个人人生的价值,更好地报效祖国。

          司马:农村八年的历练,美国近二年的访问,这巨大的反差生活对您治校有何影响?

          潘:农村八年的生活培养了我坚韧不怕吃苦的性格,办事不脱离实际;美国访问全凭讲学办个展生活学习,没花国家一分钱。新的环境新的东西的吸收,才有现在的办教育的一些理念且能付诸实践,至于中国农村与美国的大都市的距离正好启迪人生:一切随遇而安,生活处处皆学问。

          司马:您身为首都的美院院长又获得过美国的旧金山荣誉博士,怎么看待国际教育及文化交流?对中国的美术教育又有何构想?

          潘:不断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犹其是加强海峡两岸加艺术界的交流,共同提高艺术水准,希望有更多的台湾学生到中央美院就读。考虑到台湾中小学教育与大陆教育方法有所不同的情况,我们在招生方面做了一些调整,对日本及欧美等国家的招生也有其相关的政策。

          希望重视文艺发展的基础理论与宏观策略研究,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应将文艺单位的管理体制改革和艺术本体的基础理论研究作为中国目前发展的宏观策略的两翼,既重视大面积的操作,又重视小范围的专家对基础理论的研究。二者必须有机的结合起来,互相补充(成为实践技能的砥柱)。希望我们的美术教育更加兴望发达,走在世界前列。

        司马 日本《水墨之友》编辑 北京首席代表 北京大学李可染艺术研究会名誉理事、研究员

      Processed in 0.132(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