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 作画——著名人物画画家戴顺智访谈

        作者:核实中..2009-12-18 10:04:57 来源:网络

        采访地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采访时间:2009年4月10日

        采访对象:戴顺智(以下简称“戴”)

        采访人:静雅艺术网(以下简称“静”)

        静:您是北京密云人?

        戴:是的,我出生在密云县最东北的一个小山村,离县城很远。我家小村口实际是明代驻军的一个城堡,我们那个乡里有4座古城,我们村就是一个。那个城最小,半个在山上,半个在平地,山前还有一条小河,河边有柳树,儿时喜欢在河里捉鱼,特别美。17岁时,到西北当兵,那时自己喜欢随便画点什么,是很业余的那种,周围都是军人,没有氛围,也没有什么机会。73年复员之后,在我们县文化馆跟着几个老师学画,老师们是科班出身,这样我算是进入了美术大门,但比较初级,后来到美院学习,才真正进入绘画领域。蒋兆和应该是我们的师爷了,我的老师都是他的学生。

        静:从您的画作中可以看出些许蒋兆和体系的影子,您的美院老师之中哪位对您影响最深?

        戴:卢沉!师德与画品一样好,我现在还深受他的影响。其实,在我们那个年代,周思聪、古元、孙慈溪这些人都很有名,而他们为人与做学问都非常好,从来不摆那种大画家的派头,不管什么人去找他们,都会毫不保留地教你,现在的老师就做不到了。他们不注重外表的修饰,你可以说他们是不修边幅,但做起学问来却是绝对的认真严谨。老师应该教与学生首先做人,其次才是做学问,不能做人是一个样子,做学问又是另一个样子。这些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静:您的古人画作有种生活气息在里面,有异于不食人间烟火的古人画,和您儿时的生活有关系吗?

        戴:对,就是我童年生活的一种间接体现。每个人的创作与他的文化修养及成长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儿时在河中捉鱼的印记始终烙在脑中,真的很美,可惜那时不能将它画下来。我对那些名人高士不太感兴趣,我笔下的古人都是山野村夫,我能理解他们,而我的绘画思想就是画我理解的东西,我理解多少就画多少,不去跟风,不画我不理解的东西。

        静:从您的画作中能品出古意,想必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着痴迷之处吧?

        戴:曾经是有那样一段时间普遍对传统文化极度否定的,那个时期谁现代、谁最牛,年轻的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不足,受着西方文化的影响,对着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竟有点疏远。当我研究生毕业以后,才开始认识到传统的重要性,那时候我越来越喜欢中国文化,比如中国画、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尤其喜欢宋词,是着了迷的那种喜欢。那时候,我的创作思想慢慢形成,绘画眼界开始拓宽,也慢慢意识到之前的浅薄。不过,当初有的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我还是晚了些。看到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的疏远,对西方文化的热爱,让我想到了当年,对传统的认识都是有一个过程。

        静:您有一批人物肖像作品是兼工带写的?

        戴:那是在元书纸上画的一些民国时期的人物。我这人比较怀旧,喜欢淳朴的东西,画农民也是对儿时印记的感受,我笔下的古人,也是我对生活的一种感受。

        静:现在的中国画是个多元化的局面,您认为中国画创作的支撑点是什么?

        戴:还是传统。我研究生毕业有段时间很喜欢画小品,小品对笔墨、画意、造型、书法、个人修养要求极高,那时候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意识到了对传统文化的缺失。我讲这些,可能有人认为我是保守的,其实不然,我也欣赏西方的文化,好的东西都应该拿来,罗丹的雕塑、维米尔的油画,这些艺术都让人陶醉,然而我们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如果你抽离自己的文化背景,不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不进门,就无法真正走出去。

        静:绘画是条艰辛的道路,但是追求梦想的人始终不断,宋庄画家村的艺术家们去了又来,您对自己的绘画生涯又有着怎样的规划?

        戴:绘画对一些人来说是件奢侈的事情,并不是有着梦想就能成真的,人始终是生活在现实中的,我很庆幸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并钟爱它一生。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更有内涵,画面再丰富一些。规划谈不上,只是想画自己想画的画,好好教书。

        后记:这次的采访记住了戴顺智的两个剪影。到达于美院的画室时,他正在创作八米长卷,侧面的他有着一种淡然与喜悦,想着,这样的戴顺智是很热爱自己的绘画的,这是其一。采访期间,有位他带的研究生找其看创作搞,他严谨、认真,背影的线条有着一种力度,这是其二。

        来源:静雅艺术网

      Processed in 0.128(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