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奉职守 丹青生涯——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司长、画家冯远

        作者:核实中..2009-12-28 13:53:41 来源:网络

         我有幸就传统和当代艺术方面的一些问题,采访到了国家文化部艺术司冯远司长,使我感到很过意不去的是,在冯司长工作非常繁忙的情况下,接受了我的采访。冯司长谦逊、亲切、随和的态度,让我感觉到他是一位儒雅的学者、答疑解惑的师长,采访在很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着。

        时间:2004年2月10日
        地点:北京·文化部
        人物:冯远(冯)国家文化部艺术司司长
        记者:吴磊(记)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 记者

          记:您不仅担任国家文化部艺术司长,还是著名的国画家、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在身兼多职的情况下,还能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学术论文、并创作了许多有深度、风格各异的画作,您无论在各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好,所以我想请您谈谈,您在公务如此繁忙的情况下,怎样来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如何取得这些辉煌成就的?

          冯:其实谈不上辉煌成就,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来说,我现在这个年龄应该是多出作品,出好作品的黄金年龄,也是人生经历、艺术见解、艺术素养、艺术作品趋向成熟的一个阶段。我现在在政府担任公务员,由于我从事的是艺术管理的工作,专业辐射面比较宽,几乎涵盖了所有艺术门类。作为政府公务员,站在政府的角度,按照党和政府的文化方针政策,来行使它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既然党和国家把我放在这个岗位上,是对我的信任,我应该努力把它做好,我担任这个职务已有三四年了,我越来越体会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责任是比较重的,而且从发展文化、繁荣文化的角度来说,有做不完的事情,各个艺术门类都如此。这样,我确实要把主要的精力在工作上,我白天工作追求高效率,比如审阅文件、开会商议、处理问题,形成意见,审批活动项目,既有党和上级政府交办的任务,也有从我们事业发展的角度,每年举办的各类大型活动,还要负责指导、协调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创作活动,确实工作很劳累,但是作为一个受党教育培养多年,又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多年的专业出身的干部,可以说从事艺术创作和关于艺术的活动,包括对一些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创新问题的思考、已经成为我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体现自我价值的一部分,作为情结那是不可能割舍掉的。对我来说,只能是在把我的日常工作完成好的情况下,尽可能抓紧时间,把我的思考和艺术创作欲望,把我对艺术探索的一些见解付诸实践,实际上我创作作品和撰写文章的时间比以前是大为减少,尽管这样,作为一个我的爱好,我仍将乐此不疲,对我来说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我每年努力创作的作品,不仅是艺术修炼的需要,也是作品积累的必然,它将体现出它的艺术价值。

          我在艺术司的岗位工作三四年了,和上、下级、周边的同事建立了一个比较和谐的工作氛围,在管理工作中我充分相信大家,放手工作,把职责分解到每个同志身上,让每个人都有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然后重要的工作议题和活动一起商量,理顺工作。当然开会、出差、晚上观看各种演出占去一大块时间。除此以外,我会静下心来,沉浸入我的理想国度,做自己专业的事情,这些年来,我每年都创作了大小近百件作品,主题性作品有之,习作有之,小型作品也不少,我确实投注了我的认真和勤勉,要说辉煌成就谈不上,但我确实没有虚度时光。

          记:您在这么忙的情况下,还能把工作和创作都做得这么好,您不觉得累吗?

          冯:不能说做得很好,尽力而为吧,当然常常会有觉得累的时候,尤其是工作当中遇到一些不顺利、棘手的事情,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也会很烦恼,这个时候,我的艺术专业对我从事的职业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平衡作用。我现在十分理解为什么历代一些文人士大夫,爱好书画艺术,并以此悦情遣兴来表达、抒发自己内心的托寄感受,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心理的调节。艺术创作可以把我思我想表现出来,可以转移思想注意力。我跟其它人不同的是,我把大家用来休息、喝咖啡、聊天、会朋友、唱歌、跳舞、看电视的时间用到了我自己的专业上,只能说我很努力,有成绩,但说成就还早了些。

          记:您的作品文化内涵丰厚,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内容,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无不使观者思绪翩跹、引发丰富联想,所著论文脉络清晰、观点鲜明,文字优美。画而优而写,您达到了文字与绘画二者的高度和谐统一,请问这些是不是您真实思想的表达?

         冯:西哲说过一句话,“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行”,作为艺术家,他能不能在艺术上取得成就,最直观最基本的标准就是看他能不能在作品中间体现真实和真诚,就技艺而言,只要不乏天资,通过努力,完全可以达到熟练境界,但作品却恰恰是对一个人的思想理念、社会经历、艺术素养、综合素质的整体反映,正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人在现实生活当中,在与人事相处时,可能违心的伪装一个假面具,但在创作作品时,所体现的内在思想、艺术观念、即便比较隐晦,但还是一览无遗、无以掩藏,有眼力的人可以通过作品了解作者。我的作品毫无疑问,是真实情感内外一致的表达。

          在绘画创作和写作当中,思想是最为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想象任由驰骋展开,如果说思想是一种稍纵即逝、闪光的东西,那么由思想显现为文字是需要经过梳理和归纳的,然后再把它物化为一个鲜活具体的视觉艺术作品,其中的关联是无法割断的。我想我的作品、思想、文字毫无疑问是一致的、互为关联的。如果我考虑的问题跟我写作的东西不是一个价值观,那我的作品如何来体现我的真实状态?因此这三者一定是一致的。我不是作家,也不是一个专业艺术评论家,但近年来因工作需要也经常撰写一些文章,代表政府发表一些观点,我对我的文章有两个要求,第一是关于思想的:我要求观点思路清晰、表述准确,第二是关于文字的:文字语言必须流畅,所以我写文章比别人慢,往往会修改两三遍,我认为好文章只有思想是不够的,还要有好的语言表达,语言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语言修辞有不同的效果,一旦变成文章,我把它当成一个作品,当你放下画笔时,这个作品就有了公众性,能不能建立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是我所在乎的。

          对于艺术形式的追求在人的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早些年有下乡知青的经历,所以笔下这种沉重的、苦涩的东西比较多,我爱好创作大型的历史主题绘画,是喜欢历史和哲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艺术、对人生、对命运主题的看法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一件作品思想内涵丰富,就是为了让人看后能引起丰富联想,而不是简单的悦目和好看。当然有了丰富的内涵,还要找到确切的表示方式。这些作品中隐含的意义,需要用恰当的方式说出来,一幅画要能打动观众,这就需要作品找到最佳的表达形式,然后通过色彩、技巧、语言的精心设计与表述,让观众产生亲和感,就像读一篇文章、看一幅作品,需要与观众彼此之间建立一种沟通。
        一般来说,同一作者的文字和绘画是形式内容和谐的,不可能说这幅画风格追求时尚,而文字却显现深沉。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艺术鉴赏眼光、各方面素养的提高,写作和绘画创作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但这个变化是递进式的,每个阶段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记:长期以来,西方艺术界和社会公众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十分推崇与尊重,但他们对我们20世纪文化艺术存在很大偏见。他们认为整个二十世纪是西方的天下,中国当代艺术只是在西方艺术影响下而衍生出的产物,缺乏像西方现代主义艺术那样的文化价值,他们将中国当代艺术笼统地视为政治服务的艺术。在许多冠以“20世纪艺术史”的著述中,根本就没有中国百年绘画这个章节。您认为应该怎么样来改变当前这种现状呢?


        冯:这里有两个概念:一是按照西方的眼光如何来认定20世纪的中国美术,二是我们应该为20世纪的中国美术增添什么样的新作品。

          西方艺术界、社会公众对中国传统有兴趣,就像今天的人对中国的文物、古董、传统感兴趣的道理是一样的,而当代发展中的文化艺术存在一个变数,它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大浪淘洗,当代的艺术作品能不能留存下来,变成历史的一部分是需要经过时间考验的,而已经经过时间的检验,为历史传流下来的,都是传统中的精华部分,所以我们有理由对这种传统文化,抱有一种崇敬和敬畏的心情,西方人有这样的同感是正常的,因为这是对历史的共同看法。二十世纪美术史处于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从前一世纪,鸦片战争以后,国家长期积弱,影响着广大有识之士图强变革的心态。上世纪初的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第一次国内战争、第二次国内战争,整个中国二十世纪前五十年都处于一个剧烈动荡的阶段,在这期间,文学艺术只能依附当时的历史条件、政治形势的需要来发展和变化,而在动荡的情况下,文化艺术是难以有很好的建树和成果的,尽管这样,二十世纪的前半叶还是留下了一批优秀的美术作品,例如蒋兆和的《流民图》,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林风眠的《苦难》以及一批留学国外回来的艺术家创作的一大批优秀作品。成建制的音乐教育、美术教育都是从二十世纪初从欧日传入中国的。这个时代,充满了新思想、新精神的作品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新思想的传入给二十世纪的中国的变化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不能说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一无所有。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封建社会走到了一个极其衰败的时期,文化艺术创新意识受到压制,过于注重传统,陈陈相因,这是事实,但也恰恰是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为后五十年中国的艺术发展创造了非常重要的历史转机,新中国成立后,文化艺术有了一个比较稳定发展的时期,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为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建设时期,经历了一个幼稚的、左右摇摆的阶段,使得文化艺术曾经过多的从属于政治,当然艺术的功能确实是多方面的,比如,为了配合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新中国的初步建立的需要,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就需要充分发挥艺术的功能。今天艺术在发展其自身本体价值的同时,既有发展其形式语言的需求,又应当是追求人性的真善美和表现现实生活种种状态的,包括现代主义艺术对社会发展中人的、社会的问题的反思和批判,这都是艺术需要跟社会和人的发展紧密关联的价值所在。因此,艺术的发展是无法脱离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毫无疑问,二十世纪是中国艺术发展变化最大的一百年。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各种文化艺术、文艺思潮涌进中国,中国的艺术家、中国文学家,用了不到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把西方近现代二百年的艺术变革几乎都演练了一遍。艺术家们努力学习、吸收西洋各种有价值的艺术思潮、艺术创作方式、艺术理念,对二十世纪的后半叶、改变开放的中国艺术的多样化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如果用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来评价中国二十世纪的艺术,我们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相反套用或者以西方的眼光、艺术价值观来评判中国二十世纪艺术,这个做法妥当吗?我认为是不公平的,中国的艺术历史是由中国艺术家来写的,为什么要以西方的眼光来评判中国二十世纪艺术的孰是孰非?这除了强化了西方文化中心论者的“话语权力“地位外,难道不是认同了中华文化“边缘化”的他者地位吗?

          今天回过头来看,中国当代历史上最有声色的是对外开放以来,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三十年,二十世纪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是最丰富的一百年,如果看不到这点,那我们就等于放弃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至于说二十世纪的中国艺术是在西方艺术影响下的产物,缺乏像西方现代艺术那样的文化价值,这话说得更加片面,从新文化运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文艺政策所带来的历史性变化,一批反映新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求解放、建设新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涌现出来,半个世纪以来,美术界的一大批新老艺术家,创作了相当多优秀作品,这在历史上是没有的,这就是二十世纪的中国美术作品,包括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以及音乐、舞蹈、文学作品,难道这些作品不能代表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文化艺术吗?所谓站在西方的角度,认为没有西方大师那样的作品,这样比法有无意义?如果我们认同了西方的价值观,站在他者的立场来批评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立场和角度就发生了位差。
        我们确实有一些文艺评论、艺术评论、艺术研究在自觉不自觉的采用某些西方文化理念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来评价中国百年来的文化艺术成就,作为学术问题可以争论,且不说妥当与否。确实可以承认,就社会发展而言,如果按照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过程来分析,我们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的艺术和西方艺术比谁先进、谁落后,不同国家的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可以有发达落后之说,而文化、包括不同民族的艺术、哲学、宗教只是差异。

          努力创造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是我们今天应该做的事情。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艺术是为人民大众的,为社会主义的,这是个大前提。如果艺术不能为广大民众社会接受,就变成了个人的“东西”,中国党和政府提出“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促进我国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为今天的艺术家创作了一个非常宽松的条件,艺术不同于科学技术,只有一个绝对答案,艺术需要多种多样形式、风格、语言来发展它,丰富它。二十五年来,中国艺术,就单是现代艺术的变化也非常丰富,各种装置艺术、影像艺术、行为艺术、数码艺术、在中国都有各自的发展空间,中国艺术家们处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宽松环境。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艺术家创作新作品的条件将进一步获得改善。今天,哪一级文化主管部门都没有任意批评那个画家的作品是反社会主义的黑画,批判揪斗,任意戴上高帽子。但是对于那些血腥的、残暴的、违反社会公共道德、反人性的所谓艺术,我们还是要禁止的,这个禁止不只在中国,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会禁止,扫黄打非在那个国家都一样,只要不违反这个原则,国家都采取宽容的态度。生活物质条件改变、艺术创作的环境、艺术创作氛围改变了,我们还缺什么?缺的是党和政府的支持吗?不是。如果说二十一世纪还不能产生代表这个国家最高水平的好作品,那就是艺术家的创新意识不够,艺术作品的份量不够。现在各大美术学院招生扩大,各地美术馆都在兴建,美术研究成果显著、美术家协会每年要举办大量展览、美术活动比其它所有艺术门类活动都要频繁、规模都要大,艺术确实赶上了非常好的时期。随着我们整个事业的发展繁荣,在众多的老中青年艺术家中间,相信一定会涌现出一批大师级的人物,这种局面的改变是必然的,也是假以时日必然实现的。

          记:近几年国画中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实验画”、“新文人画”、“书法画”、“绘画书法”等。中国画应该怎样摆脱传统技法的弊端和制约,又保留传统的精髓,实现传统与当代绘画的融会贯通,做到“突破传统,向现代转换”呢?

          冯: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的时期来说,我们面临的是更为因袭的旧传统。新中国建立以后,,反映社会主义新生活、新气象,从思想内容上改变以往创作的命题,这也是一种进步,再到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的艺术家视野更加宽阔,不管在艺术创作的题材、形式、风格、语言、技术、材料等,都有了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发展中国绘画,不同的历史时期,面临的问题不一样,但课题核心都一样,就是如何突破传统去创新,我们始终都会面临一个突破创新的问题。今天的创新,成了昨天传统的一部份,完成一个新的,另一个矛盾就又出现了,不同时期都将面临如何突破传统、创新的问题。

          我们总在潜意识中把传统看成是相对封闭的、恒常不变的东西,需要说明的是,传统不是死的,而是活的,传统犹如一条大河或者说是一根绳,大河源头有活水,这条长河才会奔流不息。如果比喻是“绳”,绳的那一端是历史,是用草和麻编织成的,历史之“绳”要延长的时候,不同时代的人就要往里添加新的材料,麻、草、合成纤维等,新材料不断编织进去,传统才会延长,传承过去,延续今天。今天创作的作品到了明天,再放上五年、十年、二十年,就都成了传统的一部份,都成了历史。所谓继承传统文化精华,不管在形式、技巧上如何创新,都会被看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向现代延伸的一部份,所以传统是个活的概念,如果传统是死的,那传统应该切到那里呢,宋元?明清?清帝退位民国那一段?传统是相对于今天对于昨天而言,也就是传统和现代、新与旧的关系,我们所说的中国艺术传统是指绘画、绘画中的艺术精神、绘画形式、绘画特质,是跟其它民族艺术不一样而富有自身特色的东西。我们所说的实现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融汇贯通,解决什么问题呢?把传统中的精华部分、中国的艺术精神、中国绘画特有形式、笔、墨、色彩、语言、技艺、材料、中国的审美趣味、价值观念揉和进去,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模式。完善→突破→再完善→再突破,不断更新。但是任何一件作品,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曲作品也罢,都是一个限量,创新突破要加进新的内容,势必以剔除旧有的元素为代价,并使之和谐完善,这就是所谓突破传统和创新的关系,新元素注入进去,跟原有的东西有机融合在一起,既有传统特质,还不同于别人的艺术,又是中国当代面貌,这才是传统和现代融合的最佳效果。

          我们看到近现代以来,多少艺术家,他们都在努力探索、孜孜以求,不论文学、音乐、戏剧,他们都希望写出好作品,写出与文化传统、当代有关联的作品,并且希望被承认,在传承与突破、创新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文艺工作者都应该有这个自觉意识。

          那么如何做得更好?有大智慧大才能的人,在对新与旧的重新认识和选择、再造过程中,努力做得尽善尽美,或相对做得完善,那他就成功了。怎样摆脱传统的弊端?传统文明既优秀又驳杂,中国历代文化中间很有一些糟粕的东西,但都是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例如三寸金莲是民俗历史和文化的一个现象,但不能让今天的人也继续传承过来裹小脚,那就把这个剔除掉。然后把传统艺术中汉、唐博大的气度、文化内涵、唐诗宋词的精妙优长都保留下来,中国绘画中对诗意的追求,与西方艺术相比较很不同。中国文化追求崇尚天人合一的人伦理想境界,人跟自然的和谐、人跟社会的关系、审美理想和价值理念,在艺术——绘画创作中力求融通起来,把这部分有价值的文化传承下来。中国艺术审美特征是平面、装饰的、唯美的,不追求夸张、变形、怪诞、抽象的,中国古代文论中也很早涉及到了具象和抽象的问题,比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理念,但中国的文化本质上属于是含蓄静美的特征,反映在具体的绘画艺术技法中间,追求平面的、平远、高远的散点透视式的情景物结构,打破生活中真实的合理性,把这种意象跟现实结合起来,既不是很写实,也不是很抽象,意象的概念融入到中国绘画中去,这也是中国绘画特殊、不同于西洋绘画的地方,西方现代艺术一直在追求极致极端,种种前卫艺术、装置等等,这是可资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但学习和借鉴是手段是过程,不是目的。在这个历史转型过程当中,把传统和当代巧妙结合,能把新的东西、西方的现代新艺术观念形式融合进去,这个转型就是有效的,但这是渐进的,不可能一步完成,虽然整个艺术创作观念一代人和一代人不同,但是改革开放的中国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发生的深刻变化,都是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传承文明所分不开的,能够做到这一点,充分证明我们传统文化的活力,中华文明所具有博大的包容力,这一点历史上可资证明的例子也很多,元朝是异族入侵,但中国文化不但没有被改变,反而同化了异族文化,清代关外满族的文化没有改变中国的汉文化,而是被中国的汉文化改造过来,这说明中国文化有着相当大的容量,容纳所有的创新思维和革新创造,在很短的时间内跟世界同步向现代转型。国家经济的发展更带来了文化艺术的繁荣,文化艺术的繁荣同时将涌现更多数量、更好质量的作品,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已经充分体现了“突破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变革成果,那么,出现现代中国艺术大师还会远吗?

          记:当代艺术(行为艺术、前卫摄影和绘画、装置、先锋绘画)渐渐流行,艺术家们都在追求标新立异、创新独造,当然,也确实有些作品真实体现了艺术家内心的意图和想法,但有的却是哗众取宠,虽然展览举办后在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但在社会公众心里却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让人不禁对当代艺术的定位和发展趋势、前景产生怀疑,那么,您能谈谈您对中国现今的当代艺术现状的看法吗?

          冯:从我的工作职责来说,执行党和政府关于文化艺术的方针政策,鼓励一切创新的艺术,但是我们在鼓励艺术创新的时候,更提倡鼓励努力传承中华文明优秀的特质,创造能够代表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形象的当代艺术。由于中国处在向现代转型期间,又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向世界开放的同时,西方多种文化思想和艺术思潮涌进中国,这是必然现象,我们认为这个现象具有积极意义,它把现代艺术理念、创新意识带进中国,使得中国相当一批年轻艺术家趋之若骛,努力学习,吸收、采用它们的观念、意识、材料来创作他们的作品,这是好事情,艺术在今天,确实应该跟昨天不同、跟他人不同、跟外国人不同,艺术家在从事艺术创作时如果最终不能确立自己的价值,在艺术圈内会被认为是无能和平庸的表现、所以艺术家追求标新立异,创新独造,是无可非议的,我们都是持鼓励的态度,并且希望更多青年艺术家学习西方艺术的同时,能更多的创作出融合世界各国艺术精华又具有中国气派的作品。但是也应该承认,这中间产生了一些生吞活剥的现象,甚至是走极端的情况,这种现象全世界都有,今天的美国,欧洲也还有,有些艺术作品已经偏离了艺术功能,为了要吸引人家注意,在艺术史上留下一个与众不同的记录,达到哗众取宠的效果。不能说在中国成千上万的青年艺术家中没有功能意识很强的人,老中青几代人,这么众多的艺术家,有人在研究传统艺术,有人在研究现实主义艺术,就也会有人从价值理念、生活态度,研究追求西方艺术价值,这是无可厚非的。任何作品只要不违背我们艺术的宗旨,追求真、善、美的,对现实社会中不健康的现象,诸如环境污染的、恐怖主义战争的、吸毒的、艾滋病等社会问题持评判的态度,都可以得到理解,但如果偏离了艺术的基本要义、功能和责任,为了求新而新,偏离艺术本意,对它们创作的动机必然会产生怀疑。我们不赞成那些不顾社会公德、违背人性的、残暴血腥的、打着艺术名义的所谓“创作”,这些作品不管出于什么艺术理念,表现什么样的意图,都不能失去了艺术的真谛,去追求赤裸裸的血腥表演,拿生命做游戏,相信这是全世界的艺术家都会侧目,全人类有良知的艺术家都会产生反感的态度。

          这个社会在进步的同时,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广大民众的温饱解决了以后,对文化的需求也在增长,对文化消费意识的日趋增强和多样化,以及审美的多样化,自我选择、自主选择意识都在加强,文化艺术发展也呈现多样化,相当多的人在关注不同艺术门类的发展,这就是艺术多样化在今天的社会需求。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希望补充进一些新东西,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大家在看多了、看惯了,看厌了原来旧有的、缺乏创新意识的东西以后,自然会关注创新的东西,自然而然会被新的东西吸引,这是社会潮流发展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内驱力。

         任何创新,都要有一条底线,这条底线应该是全世界人类共同遵守的一些规则和限度。艺术有两种,一种是理想主义艺术,一种是现实主义艺术,不管是歌颂和批判,它们都注重形式与内容,两种艺术观念的最终目标、出发点都是一致的,即艺术是为了丰富人的生活、改善人的生活,提升人的精神世界。

          记:当代中国艺术市场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缺乏规范管理,国内展览依旧存在着不少弊端,很多展览水平参差不齐,似乎什么人都可以去做策展,有一些展览名字听着感觉档次很高,真正去看却很一般,对于艺术市场(画廊业、策展人)的现状与发展您的看法是怎样的?

          冯:从一九七六年开始,仅仅过去二十八年的时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改变成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步跨出去是一个社会的大转型。政府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推出各种举措以发展各项事业,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人们都在寻求通过劳动在市场中间换取价值,处在普遍求富求发展的过程中,追求经济效益、短期效益,甚至于出现一些违背基本道德诚信,趁机捞一把的心态也大有人在。我们的艺术品市场事业发展那么快,势头那么猛,富裕了的老百姓推动了市场需求,艺术市场在逐步加热,但政府法规制度没有及时跟上,这是我们应该加快做的,但是政策法律法规的出台有个过程,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起来,就把不健全不成熟的法规推出去,某种程度上会压抑了艺术市场的发展,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虽然可能会有一些乱,但只有经济得到了大的发展,再适时推出政府法规来加以管理、保护、规范,可以引导市场向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市场没到这个程度,经营管理理念没到这个程度,市场的管理服务意识跟市场经济发展不在同步阶段上,不能指望说在社会主义谈共产主义,也不能把发达国家的政策法规照搬过来套在发展中国家使用,这也是不符合国情的。但政府确实是要加快法规建设的进度,由于市场发展快、变化大,如果政府政策法规不能及时出台,就会出现不正当竞争、非法经营、牟利的现象得不到制止,这是政府的失职。

          谈到艺术策展人,我们说社会发展常常可以用国家的GDP数字来表现,人的素质又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呢?除了身高、体重、外貌,难以有一个标准。我们处于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这么多艺术家、艺术策展人都希望来做事情,都愿意参与到艺术市场发展建设中来,这是好事情。只要他有一个好的创意,能筹集到社会资金,有企业赞助,个人和事业都会获得效益。这样,策展人的水平就显得十分重要。随着事业的发展,某些良莠不齐、低水平的展览和策展人会被淘汰出局,因为这是个优胜劣汰的社会,一个低水平的策划人,他能做一次展览,但如果做不好,产生不了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第二次再做,企业未必投资、社会未必接纳,政府未必批准,美术馆未必接纳这样的展览,只要几方面素质都提高了,情况就会改变,就能够让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艺术家、艺术策划人来参与策划我们的艺术品市场经营、艺术展览交流中来,对社会、对市场、对事业的发展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现在各类艺术院校都在开设艺术管理专业,艺术管理行业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的实际需求强化了我们的意识,更多的人去参加管理培训,获取学历和资格以及实践经验,学习回来将在各种决策位置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就促进了社会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记:在网络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成为世界各国艺术家沟通、交流、宣传优秀作品必不可少的工具。世艺网做为华人最权威的艺术网站,这两年有了不小的进步,受到国内外艺术界一致好评,但同时也需要艺术权威人士的点拨,请您送我们几句话吧。

          冯:世纪在线艺中国艺术网在国内的艺术网站中起步早,很努力,做得很不错,内容也很丰富。在此我送世艺网四句话:

          与时俱进: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善于感应时代脉搏的跳动,捕捉时代的闪光点,每一个理念都要与时代精神同步。

          创意求新:创新需要一批高智慧的人来不断推出独特的理念,新颖的策划思路,有好的思路才会有各种各样富有创意的项目。

          居高声远: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层面和起点上,利用有利条件,发出更为宏大、久远的声音和影响力。

          引领潮流:从艺术的角度、从文化的视野、从国家的立场,希望世艺网能代表中国艺术主流的声音。世艺网具有一批富有才干的年轻人,充满朝气,应该代表着中国文化艺术领域健康的、有活力的一支力量。

          后记:虽然现在还是料峭春寒. 我心里却感觉非常的温暖,冯司长的一席话,就像春天里的一缕明媚阳光,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前景,虽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传统精华依旧会发扬与传承下去,并会不断创新、吸纳新的东西,将其融合为传统与现代文化艺术的一部分。

          “我思·我在·我行”,相信中国的艺术家们将会用最真实的思想、最高水平创作出代表中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艺术精品。

      Processed in 0.154(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