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峦承秀图(国画) 191×87厘米 明 吴彬
在中国古代书画拍卖史上,有一位明代画家的作品屡创纪录。1989年,《十面灵璧图卷》在纽约露面,打破苏富比(拍卖行)成立以来中国书画百万美元的成交纪录。在2009年北京保利秋拍“尤伦斯夫妇藏重要中国书画专场”上,《十八应真图卷》以1.6912亿元成交,是第一件拍卖成交过亿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2020年10月18日,这位画家创作的《十面灵璧图卷》再次以5.129亿元成交,刷新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成交纪录,至今仍是全球最贵的中国古代书画。
这两幅画作的创作者是明末福建画家吴彬,他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人物变形主义画风”和“复兴北宋经典山水画风”的主要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人物变形主义画风”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以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独特个性;而他的“复兴北宋经典山水画风”则是对传统山水画的继承和发展,将北宋的精致细腻与明代的豪放洒脱完美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福建博物院藏有他的一幅山水作品——《峰峦承秀图》。此幅作品为全景式山水,兼合“三远”之法。远处峰高岭险,山体采用吴彬特有的解锁皴法,体现出山势的复杂与石壁的陡峭。主峰旁危峰千仞,如石笋般直插云霄,展现出吴彬营造的险峻山形。中景分实与虚两部分:左侧绘层峦叠嶂,飞瀑逐级飞泻;右侧云气缭绕,山体若隐若现,虚幻恍惚,如入幻境,旁边亦有一溪瀑顺流而下。近景山林郁茂,右侧有一沿飞瀑而建的楼阁,一人策杖倚阁,听瀑思诗,正是题跋“倚阁吟成物外诗”中的士人形象。山脚左边有一组茅屋院落,阁楼窗边有人似在读书。
可以说,此幅山水画整体构图秉承了宋、元、明三朝之气韵。中近景的高峰,有宋画巨碑式的雄强峻峭,给人以山势险峻、气势磅礴的压迫感;中景的烟岚、瀑布、远山,则透露出元画的萧散明秀之气;近景的林木幽深、山路迂回、屋宇雅逸,笔墨秀润,又展现了明画的虚灵之感。
画作右上侧篆款题有七言二句:“峰峦味雨林承秀,倚阁吟成物外诗”。署“吴彬”,钤朱文“吴氏文中”和“吴彬之印”方章,左侧裱边处有清末石匏老人张琴的题款。
稍晚于吴彬的朱谋垔在《画史会要》中称吴彬“善山水、布置绝不摹古,皆对真景描写,故小势最为出奇。一时观者无不惊诧。”通过这幅画作可以看到,吴彬擅于细节刻画,他将山石结构夸张变形,山石细节精微入神。他的解锁皴法如跌宕的水波纹,连皴带染,虚幻而神秘,呈现出一种既庞大又精微、既坚实又柔软的反差感。
吴彬是怎样运思造奇的呢?简单来说,他是在游走观察中汲取养分,形成自己的风格。
吴彬的奇幻山水画风既吸收了宋人山水的元素,又融入了写生的观察。《莆田县志》记载:“吴彬字文中,万历间流于金陵,以能画授中书舍人,历工部主事。精山水,神宗极称赏之。彬奏言:臣所见皆南中丘壑,限于方域,愿得至西蜀,观剑门、岷峨之胜,下笔或别有会心。上许其乘传往。比遂画益奇崛,布景缛密,传采炳丽。虽棘猴玉楮,不足喻其工也。”可见,吴彬的山水画早期多以南方山水为题材,但他自觉阅历有限,希望“至蜀观剑门岷峨之胜”,在得到明神宗的支持后,他的山水画吸收了很多蜀道奇观,风格愈发玄妙。
晚明时期,赏石之风在文人圈十分兴盛,奇石盆景成为文人桌案上不可或缺的雅玩,甚至有了“室无石不雅”的说法。以吴彬的性格,自然不会错过这种猎奇的时尚。
恰好,他的好友米万钟是个石痴,爱好收集各种奇石,他不仅与吴彬有着共同的猎奇爱好,还邀请吴彬为其珍藏的“非非石”作画。奇石的造型千变万化,加之常被文人置于案头赏玩摩挲,其“瘦、漏、透、皱”的美感在近距离观赏中得到感官上的放大,进一步丰富了文人的审美经验。吴彬将这种微观的观看方式运用到巨嶂山水的表现中,奇石的“尖笋”造型在他的笔下被无限放大,成为画中瑰丽奇特的山石形态。
吴彬这种奇特的画风源于他的个人经历以及敢于突破传统的创新精神。他的画风强有力地冲击了明末主流画派一统天下的局面,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为福建博物院典藏研究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