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半个世纪的爱,藏在伉俪的丹青应和间

        作者:范昕2017-06-16 08:30:55 来源:文汇报 

          (1/2)夏伊乔画作《锦鸡茶花》(局部)。

          (2/2)1982年刘海粟夫妇在汕头市写生。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一位是上海的不羁艺术家,一位是南洋的富家千金,原本属于两个世界的人,却在时间无涯的际野里,刚巧赶上了。


        今天,名为“沧海伊人”的专题展览于刘海粟美术馆揭幕。展览名称中的“海”指的是艺术大师刘海粟,“伊”则指的是陪伴海老直至他生命尽头的妻子夏伊乔。今年恰逢夏伊乔诞辰100周年,这样一次汇集照片、文献资料和书画作品的展览,向人们呈现的不仅有这对伉俪的丹青应和,也有他们长达半个世纪的爱。


        历经三次中风的海老如何重拾画笔


        夏伊乔是刘海粟第四任也是最后一任妻子。刘海粟称她“恢复春天生机的人”“人间难得一知己”。两人以丹青为伴,相濡以沫,携手共度半个世纪。昨天,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朱刚为记者细述刘海粟与夏伊乔之间比小说还要传奇的人生故事。


        刘海粟与夏伊乔相识于抗战时期的南洋。国难时刻,“有多少力量便要把多少力量贡献给国家”“我国有伟大悠久之文化,暂时受外侮欺凌,我们必须戮力同心,共渡难关”……1941年,刘海粟赴南洋举办筹赈画展期间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台下深受感染的,就有正在当地美术学院求学的夏伊乔。她辗转托人递上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先生,我是一个华侨学生,非常热爱祖国的文化和艺术,您能收我做学生吗?”那字苍劲有力,刘海粟忍不住当即在演讲中大声应诺,愿意收这位同学为徒。演讲结束,他们第一次见了面。刘海粟惊觉夏伊乔像是自己重逢的老友。原来,就在几天前的展览中,刘海粟见过夏伊乔。当时她与一位男青年站在刘海粟的墨竹图前讨论着,那位男青年表示欣赏不了这样的作品,夏伊乔却向他解释着中国画特有的笔墨、神韵及其画作蕴含的作者学养,根本没意识到刘海粟就在不远处。


        两年后,刘海粟从南洋回到上海,不想他当时的妻子成家和出走了,给他留下一纸离婚协议。就在刘海粟近乎绝望的时候,夏伊乔千里迢迢从南洋赴上海,舍弃原本舒适的富家生活,表示愿意与刘海粟共度余生。1944年1月,两人正式结为夫妻。


        此后刘海粟的身边,总有夏伊乔的身影。刘海粟曾经三次中风,其中1957年因突发脑溢血,有过一次身体半边不能自理,七个月后,他却不仅站了起来,还重新拿起画笔,甚至获得另一种艺术创造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与夏伊乔无微不至的照料密切相关。那段时日,夏伊乔为他寻医问药、推拿针灸,还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转乘几辆公交车去郊外市场寻觅鲜活的鱼虾,只为给丈夫滋补身子。


        夏伊乔的艺术创作多是“见缝插针”


        很多时候,夏伊乔给人的印象仅仅限于“海老夫人”。有人说,如果不是选择默默站在刘海粟身后,夏伊乔应该是一位更为出色的艺术家。可惜,她将绝大多数时间花在了照料丈夫身上,自己这一生留下的画作屈指可数,并且多是在海老休息时的间歇“见缝插针”创作的。此次展览让人们难得一睹夏伊乔的20多幅画作,其中不少作品与并置展示的海老作品呈现出丹青应和、琴瑟和鸣的趣味。


        比如此次展出的刘海粟国画 《梅园雪图》与夏伊乔国画《无锡写生》,都是他们1956年赴无锡梅园写生时画下的。尽管前者为竖构图,画中只绘两人,后者为横构图,以一群游客入画,梅园的念劬塔却不约而同成为各自画面的点睛之笔。又如刘海粟油画《春暖农忙》与夏伊乔油画《江南村庄》,是他们1963年到浙江多地写生时创作的。刘海粟将画笔聚焦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田间场景,夏伊乔在画布上铺展开江南村庄的恬静与安宁。1976年两人在太湖鼋头渚写生时,也留下一组几乎是同样场景的油画。


        夏伊乔甘愿为刘海粟搁下自己的画家梦,无怨无悔地付出。刘海粟则将对夏伊乔的深情藏在了自己的画作中。且看此次展览中的刘海粟国画《看海听松图》。这是刘海粟与夏伊乔一起到海门写生,即兴所画。只见画中赋诗:“夜诵义山似有得,朝暾溶入深情墨,海涛最识松贞烈,颂尔无言经百劫。一九八二年二月携伊乔游海门,看海色,听松风,尽情挥毫,回首畴昔,感怀难遏,乘兴写真,刘海粟,年方八七。”画中,那位写生者就是夏伊乔,诗中,刘海粟自比“海涛”,将夏伊乔比作“青松”,对爱妻的赞誉之情溢于画纸。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05(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6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