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畔的灯塔——纪念“茂爷”

        作者:范墨2019-06-14 06:26:48 来源:美术报

        范墨 纪念永远的茂爷

        茂爷,就是台湾水墨画家李奇茂。5月24日, 茂爷在睡梦中安详离去,享年94岁。作者作此文,缅怀这位酷老头儿。

        “我们不用再去李老先生家上课了,老爷子今天早上走了——”

        5月24日,泰奔兄发给我这样一则消息后,正在南山食堂吃饭的我,呆坐了半晌。这距离上一次我到淡水看望他,仅仅过了16天。

        “茂爷”这个名字好像是我先叫起来的。作为一个北方人,我们习惯称呼尊敬的长者为“爷”。茂爷之所以为“爷”,一是其年纪,二是其在画坛德高望重的地位,三是其外表气场之强大……后来身边同学们也随我一起称他为“茂爷”。

        茂爷本名为李云台,1925年生于安徽省涡阳县李家庄。16岁时为参军而改名为李奇茂。1949年来到台湾后,就学于政工干校美术系。是二战后台湾地区第一代水墨画家,并曾在台湾艺术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文化大学等校任教,培养了台湾几代的水墨画家。

        我与茂爷第一次相见,是在国父纪念馆的一次展览上。当时,我看到一辆轮椅上,端坐着一个很酷的老头儿——身着黑色绒毛风衣,满脸的白胡须、头戴黑色礼帽、手持仙人拐杖,特别是他把自己藏在一副巨大的墨镜后面,冷酷而神秘。当时他的身边围满了攀谈与求合照的人群。经台湾艺术大学书画系李宗仁主任的介绍,我才胆怯地向老先生问好。茂爷似乎对我这个北京来的学生颇有兴趣,说了几个他在中央美院的老朋友的名字,还说我也可以来他寓所一起听课。他那纯正的“国语”乡音,让我倍感亲切。

        茂爷当时已经92岁了,还坚持每学期为台艺大书画系的研究生们开授一门课程。不过他的腿脚已经不灵便,所以这个课程安排在他的寓所。学生们从板桥到他位于淡水红树林的寓所,需要搭捷运穿越整个台北市。

        茂爷和选课的学生们相约每两周见一次面。每逢上课,学生们可以将最近的作品拿给他看,不论是人物、山水、花鸟,还是速写、素描、书法、雕塑,不限种类。时间约定在周二的午后,他会在这里等我们。学生到了以后,他会为每个人点上一杯咖啡。然后大家就围坐在他的身旁,开始一下午的学习和交流。他很爱跟年轻人在一起。他有时会针对某个主题,主要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展开讲解。当然更多的时候,是我们在听茂爷聊一些往事。他谈到小时候到齐白石家里玩,而那时候的齐先生还未到古稀之年。他还会讲到上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开放友好往来,他作为最早一批文化界代表回到祖国大陆,与大陆当时的画坛精英们,诸如谢稚柳、黄胄、程十发、周思聪等画家惺惺相惜。还会讲到80年代到浙江美院办展,与当时“新浙派”画家群体交流……每到此时,我会听到入神,尽量从他略显含浑的吐字中准确地捕捉到信息。而这种口述会让我感到,面对的这个老人,就是一部活着的美术史。

        茂爷诗书画无一不精通,尤其擅长以快速奔放的笔触、线条来表现市井人物风俗,以及动物形态,展现气势磅礡、水墨淋漓的大写意风范。茂爷虽然属于传统型中国画家,但他中年以后游历四海,遍访欧美,具有很宽广的国际视野和现代意识。我有几次在家中见到他近年的作品,惊呼于他前卫的创作思维。

        茂爷说,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要坚守自己的文化血脉。他强调要让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多读古书。他的一生始终着力于传播中国文化。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就频繁地到国外讲学、办展,足迹遍布五湖四海。1987年,美国旧金山市为表彰他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特别宣布11月29日为“李奇茂日”。他心向祖国大陆,晚年依然多次往返海峡两岸,并在江苏、山东、安徽等地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了以“李奇茂”命名的美术馆、基金会。

        就在两周前,我回到台北,与同学们再次来到淡水看望茂爷。这次相见,给他看了我近期的水墨创作,又给他看了关于“海峡两岸青年友好交流”这一主题的创作草稿。他一连说好,并期望我可以顺利完成、早点完成。他对我们讲,“下次上完课,带你们去吃烤鸡,那是淡水特色名吃,我知道一家很好的……”。临走的时候,我拉着茂爷的手,说:“九月份我再来看您……”不想此别,竟成永诀。

        恰是相约与学生吃烤鸡的这一天清晨,茂爷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开了。这竟成为他与我们6个学生永远无法兑现晚餐约定。而在淡水河畔的那个下午,也是茂爷人生中最后一次给学生们上课。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53(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60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