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鬳斋考工记解》的递藏

        作者:秦华英2021-12-06 08:10:33 来源:美术报

        浙江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鬳斋考工记解》图一

        《鬳斋考工记解》二卷《释音》二卷,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林希逸的代表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考工记》插图注释单行本,在《考工记》研究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浙江图书馆藏有一部宋刻元延祐四年(1317)重修本,存卷上、释音卷上。虽然这部书经过了后代的修版补刻,但是其中的宋刻原版书页,还是能让我们从中一窥宋刻的样貌。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记述了战国时期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这部书篇幅并不长,但信息含量庞大,包含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另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声学、建筑学等很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今天所见的《考工记》,是作为《周礼》的一部分。《周礼》是通常所说的“三礼”之一,是儒家经典。《周礼》原名《周官》,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组成。西汉时期,冬官篇缺失,河间献王刘德便取《考工记》补入。刘歆校书编排时改《周官》为《周礼》,故《考工记》又称《周礼·考工记》,或者《周礼·冬官考工记》。

        历代有关《考工记》的注释和研究层出不穷,林希逸所撰的这部《鬳斋考工记解》正是其中具有重要价值的一部。林希逸,字肃翁,一字渊翁,号鬳斋,又号竹溪,福清(今福建省福清市)人,生于南宋绍熙四年(1193),卒于咸淳七年(1271),官至中书舍人,能书善画,工于诗文。林希逸以理学名世,是南宋理学艾轩学派第三代传人,师从陈藻。

        林希逸以明白浅显的语言为古奥的经文作注解,使初学者理解起来更加容易。手工业的内容没有图画不够形象,因此他以图解经,采用了精美器物版画近七十幅,增加了阅读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在上下卷后各附释音一卷,并以与汉儒不同、更具有个人与宋代时代特色的方式解读经典,从而形成此书。

        浙江图书馆所藏的这部书,初刻于南宋时期,后来在重新印刷时,发现有些板片有缺失或烂板,故而进行了补刻重修,现在可见部分书叶版心下镌有“延祐四年刊”“延祐四年刊补”“延祐四年补刊”等字样,所以此书在元代延祐四年进行了修版补刻。另外,很多书叶版心下还镌有“杨庆”“郑立”“宸”等字,这些是刻这些板片的刻工姓名。杨庆、郑立是南宋淳祐间人,正说明这些书板刻于南宋时期。这部书刻于福建,但是与常见的福建刻本字体不太一样,字体类似颜体,字大疏朗。其中的插图,也很精美,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也为宋代版画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这部书流传至今曾经多人之手。其书眉的空白处有很多墨笔批注,末叶有墨笔篆书题跋,跋文后面钤盖有“三一居士”朱文方印、“四州竹堂”白文方印、“耆古生”朱文方印、“何氏尗明”白文方印、“何炜之印”白文方印、“景詹”朱文方印。这些批校题跋出自明代何炜之手。何炜(1478-1551),字叔明,一字叔田,号嗜古生,鄞县(今属浙江省宁波市)人,工于篆书。何炜题跋中有评论此书之语“考工之记多缺,残缺多兮不可观。细阅鬳斋林氏注,注粤者器有根原。”这篇工整的篆书题跋不仅为这部书增添了历史价值,更增添了书法艺术特色。

        这部书还曾经收藏于浙江省宁波市的天一阁。该书首叶所钤的“四明范氏图书记”朱文长方印、“万古同心之学”白文方印,正是天一阁第一代主人范钦的藏书印。范钦(1506-1585),字尧卿,一作安钦,明嘉靖十一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致仕后,他在老家建造了一座私人藏书楼“天一阁”。这座藏书楼至今仍存,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

        而这部存在了七百年的《鬳斋考工记解》同样拥有厚重的历史,为我们展现了宋版书特色的一角。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63(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9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