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界限看“画种”——尹毅绘画中的艺术与科学

        作者:祝如2022-07-17 08:17:22 来源:中国文化报

        雪域晨雾(国画)  尹毅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是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两种方式,充分表现了人类的卓越想象力与创造力。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艺术创新始终与科学技术进步互为支撑、完美融合、交相辉映,更伴随着时代大潮,越发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日前,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丝路规划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艺术+科学——尹毅绘画科研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展览通过呈现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尹毅在不同时期创作的100余件绘画作品,展现出他多元化创作探索的成果,展示了他在主持实施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中综合研究的整体架构、系统划分、逻辑关系与深度思考。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表示,展览的特殊性在于尹毅作品从形式上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新的境界,在于其主题——艺术和科学。“透过尹毅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没有偏离中国画的本体语言,但是他采用一种有别于古人的新材料,甚至有些材料是他亲手制造出来的,这点难能可贵。在当下中国画家中,尹毅具有一种探索精神,这种探索性更深层、更巧妙地为内容服务,即他对中国绘画本体理念的追求并没有撇开中国的传统精神。在新技法、新材料、新理念的作用下,他营造出了一个与时代特别合拍的境界。”刘万鸣说。

        尹毅介绍,此次展览是想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证实水墨画是可以多样化的、是可以当代的。他的创作不仅追求风格的独特,而且尽量给自己“出难题”——追求和古人不一样、和同代的他人不一样,和自己不一样。他认为不必一味追求水墨纯粹性,也不必一味追求油画所谓的“正宗”——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画种之间相互借鉴,画种的界限被打破,因此,多画种的融合借鉴是很有必要的。他表示,水墨画是一个既古老又当代的画种,我们应该有文化自信,让水墨画走向世界。

        尹毅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聚焦水墨画的画种优化问题,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绘画方式、技法、材料与工具的研究,在水墨艺术当代性与多元化的探索实践中,逐步使其作品拥有了多种个性化艺术语言和独特艺术风格。

        “中国画在过去、现在所发生的任何现象,往往都有复杂的内因与外因,其昔日的、未来的演变与发展都贯穿着自身的规律性。”尹毅曾经这样说。步入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尹毅开始大隐于“实验室”中,埋头于水墨艺术当代性与多元化研究,特别是由他担任课题负责人实施的“中国画新材质新技法研究”“中国传统绘画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科研项目,接续了上世纪80年代刘国松等人掀起国画界技法更新与肌理制作潮流的衣钵,其科研目标就是要致力于丰富水墨画的艺术语言,增强水墨画的艺术表现力,提升水墨画种的整体品质。其新材料、新技法研究成果,为绘画创作增添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效果与美感,深化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表现力。

        从“创作室”走入“实验室”,尹毅步入了画种优化研究这一美术科研的“冷门地带”,进行了大量的水墨材料特性论证及其艺术效果分析比对,并以水墨材料“+笔墨奇变”“+质感之美”“+空间之美”“+光感之美”“+天然之美”“+抽象之美”以及“经典再创”等为命题,在不同科研方向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多方面的科研成果。

        近些年来,他的“经典图式+笔墨再创”系列作品令画坛耳目一新。特别是此次展陈的富春山居再创系列水墨卷全卷、青花卷全卷及春雨卷、书写卷的局部画面,在取法前人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时代的气息,并以当代审美观念展现出传承与创新并举的特色。

        尹毅长期致力于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实践与探索,一边提升绘画实践与艺术修养,结合科学地运用调动墨迹、墨韵之变,探寻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语言与意境空间;一边从绘画方式与材料切入思考,调动光学、化学、材料学等专业的技术手段,不断优化绘画载体,更好地服务于创作。他将多种新材料、新画法相互渗透,创造了水墨世界的融美意境,拓展了当代水墨的创作形式,丰富了水墨艺术的审美内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41(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