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作品都来自于人民的馈赠

        作者:卢禹舜2022-08-15 07:12:20 来源:中国文化报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周年。前者奠定了党的文艺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基础,点亮了中国革命文艺征程的灯塔。其间,大批卓有成就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载入时代史册的精品力作。后者与前者在精神上一脉相承,是党的文艺思想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同时又把文艺放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现实高度和未来高度上加以研究和把握,创造性地回答了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文艺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二者都是从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现实需求与具体要求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着眼于文艺的社会功能与创作规律,强调文艺要扎根生活,服务人民,强调的都是文艺为什么人和怎么为的问题。

        从笔者几十年的创作经验来看,对此的体会也越来越深刻。文艺创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就像鱼和水一样,是天然相连的,是双向反馈与互应互益的关系。一方面,人民需要以人民和人民的生活为中心的文艺;另一方面,艺术家越是深入生活、深入人民,其艺术创作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越旺盛,文艺作品也越鲜活生动、深刻而有感染力;越是深入了解人民的所思所想,感受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越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揭示规律、激发广泛共鸣的有思想、有温度、有筋骨的优秀作品。

        比如,笔者早期创作的“八荒通神”系列,主要讲述北方的故事,进而深入对宇宙本源、人类终极问题进行追问和求索。“唐人诗意”“精神家园”“德为良田”系列以及国内写生的“河山锦绣”系列、域外写生的“彼岸理想”系列,虽然营造的是高于生活的带有浪漫气息的令现代人神往的理想栖息地,但题材选择和创作灵感却是来源于活生生的自然和现实生活体验。近年来,笔者创作了一系列主题性作品。在创作“乾坤大义·道输八荒”系列时,试图在作品中将人民领袖的人民情怀、天下胸怀和诗人格调表达出来。一方面,以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承载力的典型形象——毛泽东来表现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追求;另一方面,通过有意味的人物形象组合,表现人类社会和谐、和平、自由、平等的世界大同的理想愿景。在“‘一带一路’·人类文明”系列中,力图通过艺术的方式沟通民心,表达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近日创作的《黄河安澜天下大穰》等作品则寄托了地理意义上乃至文化文明意义上的祈愿,表达的都是人民的心声。

        总之,每一幅作品都来源于人民和人民生活的馈赠。艺术家没有鲜明的立场是不行的。因为艺术家生产的不仅是文艺作品,更是精神财富,是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与时代的发展伟业,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神聚气,激励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文化和灵魂力量。

        今天,深入理解并践行人民文艺观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艺术创作要有独立的艺术品格、高尚的文化品质、鲜明的文化立场与个性追求,要做到不在市场中迷失,不无病呻吟,不做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要面向过去、面向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视野开阔、胸怀博大,就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劳动实践中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为人民抒写、抒情和抒怀。艺术家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更加明确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时代方位和使命责任,争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作品。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更加自觉追求德艺双馨,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真正实现艺术与人民、与社会时代的需要相统一。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以精品奉献人民,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艺术创作全过程、融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追求中。

           (作者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29(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