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君和他的花鸟画 作者:程诚

        作者:核实中..2010-08-14 11:42:35 来源:网络

        2005年6月下旬,中国美术创作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南北花鸟·当代中国花鸟学术交流展”。主办方的权威号召以及严格的甄选,参展的51位画家几乎就是中国当代花鸟名家的全部。“交流展”将南北画家的作品列呈一处,画家们虽然“老幼尊卑”相互寒暄,可心底里还是在暗暗做着比较。往往这个时候,年龄被忽略了,作品水平的高低才是比较的资本。
          和一群古稀耄耋站在一起,43岁的黑龙江省花鸟画研究会秘书长、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硕导王同君教授在年龄上只能算作是个“毛头小子”。而他参展的三幅作品,其老道精妙的笔墨技法和极具时代气象的主题立意却让参展的长者们驻足颔首。
          我和王同君素味谋面,只是应展览主办方邀约前往采访才有缘相识。之所以准备与他作进一步的交流,还是因为他参展的三幅作品很吸引人,吸引内行,也吸引着我等外行。
          那天学术研讨会结束后,王同君回到酒店就开始为自己在会上很是“愤青”的发言而后悔。在众多的前辈面前,王同君提出虽然展览规格和艺术水准很高,但“南北地域不明显,当代气息不浓郁”。不过,他“愤青”的言辞并不代表其对中国花鸟绘画艺术认识上的的稚嫩,相反,致力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时代血脉的创作思想已经无一遗漏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这是我在欣赏王同君作品以后的感受。
          中国历史上不乏花鸟画高手,工笔写意名家众多。和气势磅礴的山水画相比,花鸟绘画大都表现的是“小资”题材。从古到今,喜鹊登枝、紫燕衔泥、孔雀开屏表现的都是局部的笔情墨趣。王同君科班于鲁迅美术学院,据说“鲁美”极擅长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鼓励创新并努力培养学生将时代气息融入创作。师出“鲁美”的王同君显然受到应有的熏陶,在自己并不“历史”的创作生涯中已开始自觉地奋力突破传统,着力表现饱含时代气息的绘画语言和极其个人风格的美学特征。
          在王同君的作品中,他的花鸟不是以传统的手法,通过局部的“折枝”环境来体现作品的情趣,而是将花鸟植入天地山水之间,通过悠远庞大的意境来展现并还原大自然。在作品《静听天籁》中,近处是遒劲的松枝上栖息的山鸟,远处的背景却是空旷博大的山峦,松涛阵阵仿佛回响着天籁之音。作品自然生动,既有传统的笔墨手法,又融入了画家对自然的高度概括和充分想象。行家说,这种小意境的花鸟与大场景的山水结合起来很难把握,山水的气势很容易掩没花鸟的情趣而暄宾夺主,而花鸟的主题位置又极容易让背景的山水有画蛇添足之嫌。这样的创作手法在历史上也鲜有尝试。如此说来,王同君很有缔造历史的勇气。
           为人师表饱含谦谦君子之气的王同君虽然“胆大妄为”地创作出了让人敬佩的“大场景花鸟画”,可他骨子里对传统的尊崇没有改变。只不过,尊崇传统不能唯传统而遗失自我。传统的东西好,大家都在画传统,笔墨技法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的结果往往千人一面,对中国花鸟画艺术的发展毫无益处。他告诉我说,传统绘画讲究意境之美,而意境的理解和想象因人而异。意境是传统美学中的精髓,意境的营造则是画家最希望打动人心的追求。
           的确,王同君作品在营造意境上是有证据的。以《静听天籁》说来,画面远景的山峦、天边的云霞和折射到松林上的光影以及近处的枝干针叶都是铺天盖地的黄色,这是秋韵的意境表达。松树和鹭鸟的造型是传统的,而枝干的穿插和色彩的运用是极其现代的,亦真亦幻,亦古亦今,虚实结合,这样的作品让人过目难忘。
           参展的前辈们也称王同君笔墨老道,功底深厚,可谓前途不可限量。我跟王同君开玩笑说他年纪不大但创作的“道行”很深,属于股票市场极具投资潜力的“绩优股”。事实上,他的作品在收藏市场行情一路看涨,只不过作风严谨的王硕导不大愿意轻易出让自己的作品,好东西得自己留着。

      Processed in 0.187(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