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上的荷塘月色--评汪晋权的工笔花鸟画 作者:邱正伦

        作者:核实中..2010-08-14 11:46:34 来源:网络

        应该说接触汪晋权近来创作的一大批工笔花鸟画,就是一种偶然,又是一种幸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原因非常简单:在这之前,笔者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的情景是非常迷恋和沉醉的,但很少从绘画艺术领域内得到相应的视觉回应。因而当汪晋权先生以荷塘为题材的系列工笔花鸟画出现在我的面前时,又一次触动了笔者有关荷塘月色的视觉情怀。
        平心而论,时下的绘界过多地被一种假象所笼罩,这种假象又过多地反映我们当下艺术界的普遍心态:允许甚至纵容一种粗痞化、庸俗化的视觉垃圾堆满我们的眼睛,并且一味地在那里自鸣得意。如果谁在这样的时刻谈论崇高、优美,包括某种纯粹一点的精神动机,肯定会由此背上虚伪为矫情的沉重负担。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汪晋权先生的一组工笔花鸟画给了我们一种新的也是应有的精神启示:绘画的永恒品质就在于它那永远都不应该消退的精神纯度,否则绘画作为艺术存在就肯定是十分可疑的事情,画家作为艺术家的身份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如果就当今绘画界的流行状况和流行趋势而言,汪晋权和他的工笔花鸟画创作既不是与这种趋势同向的,也不是有意与北逆向而行。汪晋权的状态应该是恒定的。为什么这样来认定汪晋权和他的工笔花鸟画,在我看来,汪晋权呈现在笔者面前的30余幅工笔花鸟画作品而言,一个最为明显的视觉特征就是在他创造的迷幻色彩空间中,有着一种绝对的统一因素:这种绝对的统一因素就是我所说的抒情诗人所具有的那种浓郁的抒情意识和纯粹的抒情方式:正如孔子在谈到《诗经》时所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同样,汪晋权的绘画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抒情品质正好是一种极为可贵的纯正品质。我之所以说汪晋权同当今绘画界的的流行趋势既非同向又非逆向,而是始终保持着自
        已恒定的姿态,其根本原因也就在这里:作为画家的汪晋权总是全身心地让自已沉浸在纯粹的抒情状态之中。抒情不仅是汪晋权整个艺术的基本方式,而且甚至是他整个艺术的终极目的。在笔者看来,不是汪晋权无法走出这种纯粹的抒情状态,而是汪晋权不愿意走出。哪怕是短时间的被中断,那也是汪晋权是了不情愿的事情。他情愿一直在这种状态中盘桓不已,流连忘返。其实,这正是笔者被画家深深触动的原因所在。也正是这种独立守衡的艺术姿态,使得汪晋权区别于当下工笔花鸟画界那种粗痞化和庸俗化的流行趋势。他从而保持了绘画作为艺术的精神品质。
        更具体而言汪晋权工笔花鸟画创作中的抒情视点是值得关注的。在笔者看来,汪晋权的传统中国画的艺术情绪,其绘画的表达视角也大多是传统情景下的乡村情景:同时,在绘画语言的选择上,汪晋权倾向于温和写实主义的视觉主张。在他的工笔花鸟画作品中,你肯定会产生这样的感受:不管是那些密不透风的荷塘景象,或者是形同流水的笔意情绪,似乎都在画家的笔下被抒情化和谜幻化了。在这一过程中,画家充分地展示自已作为一位工笔花鸟画家具有的视觉表现意识和浓厚的抒情意识,还原人们心目中的荷塘的景象。在这一过程中,汪晋权表现出了最有创作耐性的抒情品质。将现实中情景中的荷塘美景,通过自已的独特的抒情方式来不断地减速,将空间因素同时间因素、视觉因素和听觉因素完美地融全在一起。色彩中弥漫着声音,声音中呈现不断打开的画面。也就是说,画家似乎存在着这样一种目的:他能够站在不同于一般画家不同的角度来面对工笔花鸟画创作,来面对它的色彩构成,来形成自已独特的色彩体验。观看汪晋权的工笔花鸟画,你既可以从画面上感受到最为优美的荷塘月色,同时还能从宣纸上聆听动人的声音,领略一位工笔画家内心为何总是趋于宁静的抒情秘密。

        (邱正伦:诗人 美术评论家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Processed in 0.130(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