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中的色调创造

        作者:核实中..2009-11-03 18:06:38 来源:网络

         油画作品的内容及艺术感染力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就色彩而论,它在视觉上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产生什么样的感情和情绪)其效果强烈与否,取决于贴切地表达作品主题的,富有魅力和独创性的色调。
          色调要富于韵律感,使色彩达到“多样的统一”,给人以调和的印象。
          色调的调和是从色彩的三属性,即色相、明度和色度(即饱和度)三个方面通过艺术处理和加工而求得变化统一的。根据色相轮中颜色可概括以下三种色彩调和的关系:
          单一色相的变化调和,如东山魁夷的《蓝色的峡谷》(1968年),是用色相轮中蓝色相作为整幅画的色调。运用蓝色的明暗度、饱和度和冷暖的变化表现出充满画面的、并列着的杉树林的壮观。蓝色树冠像层云般重叠,杉树林的远近也被压缩了,象织物的纹样使之看起来图案化,笔直向上的树干巧妙”地安排着,构成整幅画面单纯明确的蓝色调,似乎送来了音乐般的树林的歌声。在这蓝色的和声中,给予我们幽静、深邃的联想。留给观众整体的色彩印象,色彩的艺术感染力更集中,更明确。他的《白马森林》(1972年)、《春雪》(1973年)、《雪原谱》(1963年)等许多作品都是采取了单一色相的变化调和的色彩创作方法。
          毕加索1901年末所开始的“蓝色时期”,也是采用“单一色相的变化调和”的色彩创作方法。作品中使用全蓝的色调,变换蓝色的冷暖、浓淡、明暗、强弱等关系调配出各种倾向的蓝色阶。如《角膜炎的女人》背景用倾向冷的蓝色变为蓝绿的感觉、人物的服饰用倾向暖的蓝色而变为蓝紫的感觉,脸则涂以亮而柔和的淡紫色,整个画面的色调和谐又富有细微的变化。毕加索的蓝色调作品由于采用的是绘画性素描造型手法以及精心安排的小色块的对比颜色,如《老琴师》怀中抱的金土黄色的琴,《盲人进餐》中的土红色的酒瓶,以及淡黄透紫的皮肤等,使整个色调在简练。统一之中又富有色彩的生动与节奏感。这种忧郁的冷色调贴切地表达了毕加索的阴沉的痛苦题材及巴黎社会下层的悲哀。如《在一家酒馆里的两个女人》、《人生》、《母与子》、《熨衣服的妇女》等作品中,面无血色的妓女、贫苦的母亲和疲惫不堪的女仆等人物形象所反映出的困苦的姿态和深沉的精神面貌,通过蓝色调透彻地表达出来,并凝聚着作者的深情。此时期毕加索几乎集中全部精力研究蓝色调的表现力,以单纯的色调表达丰富复杂的感情。1905年至1906年底,他在绘画上追求新古典作风,在色彩上开始大量采用单纯的粉红色调,即所谓玫瑰时期。1906年作于巴黎的油画《两个裸体》画中人体用赤色调,以粉红为主,间以偏暖的储色、偏冷的渴色为补充色,结合仿古笔法和雕刻的造型手法,创造出雕像式的绘画风格,具有古希腊艺术的简洁,静穆之感。毕加索从,‘蓝色时期”到“玫瑰时期”这种色调上的变化是和他的题材内容、情绪的变化相适应的,他说:“我讨厌抄袭自己。”他随着生活内容的变换而采用新的表现形式,却巧妙地运用了单一色相的变化调和的色彩创作方法。
          单一色相的变化调和的配色方法源远流长,如原始人类在洞穴石壁上用土红、黑等单色描绘各种动物及生活用具,后世有些画家还沿用于壁画、装饰性绘画及工艺美术,但多给予新的形式和更强烈的表现力。
          邻近色的调和,即由色相轮中接近颜色的配合而形成总体色调。邻近色调和的色彩关系在生活中广为应用,如在室内色彩设计中大多数采用邻近色调和的配色效果:塞尚对色彩的观察、研究和表现,形成了自己新的色彩结构,运用色相轮中的色轮角里的邻近色推移的配色方法。即在色相轮中以某一个颜色与它相邻色或某一个颜色与它左右相邻的颜色形成的色轮角,一般不超过90角(该色和另外一色中间相隔一个色相而形成的色轮角,就不属于邻近色概念的范畴了)。塞尚在冷色域里选择了以蓝为中心往冷色过渡至绿,往暖色至紫一组邻近色;在暖色域里以桔色为中心往冷色趋向黄,往暖色趋向红。他的许多画基本上是采用这两个色轮角的颜色进行冷暖、明暗、强弱的色面推移,表现出体积质的多样和丰富。有时再以少量补色作为支持色(以求对比色效果)而构成生动、有力而达到和谐的色调,使色彩结构发展合乎逻辑。1896年画的《阿奴西湖》,是对景象的色彩进行分析、综合而设计的蓝绿两个邻近色构成整个画面的色调,而以蓝色为主。近景岸边的大树以蓝紫与蓝绿色表现它的体面形状,对岸的山腹交替运用蓝、绿两色清晰地表现山脉的阴阳起伏变化,又以蓝、绿两色交织平涂表现平静的湖面。以少量蓝色的对比色桔黄,涂于近景及山脉的受光面,造成阳光斜晖的温和感。由此形成了整个画面色彩结构的一组邻近色:蓝绿、蓝、蓝紫。同样在《池上的桥》一画中,运用绿和黄两个邻近色,根据物象的体面结构而明确转换绿、黄两色的冷暖、深浅、鲜灰而形成明朗、清晰、透明的绿色调,表达出浑然一体的绿色大自然的和谐之美。高更受埃及壁画的影响及土著人的原始土质颜色的启示,形成一组红色域的邻近色关系。在他的《三个窃窃私语的塔希提人》一画中。赫红色的皮肤,紫红色的衣饰和黄色的背景,构成总体色调的大块颜色,体现出土著人的风俗人情的色彩表情。高更在许多作品上变换使用这种浓郁、古补、热烈的暖色调。马蒂斯某些作品用邻近色的大小色块并置的色彩手法,表达出他的创作意图。《红而大的室内》(1948年)用富于节奏感的红与黄色块涂满画面,红色为主,间用黑线条,组成一幅装饰风格的辉煌的红色调画面。日本许多现代绘画都是采用邻近色的调和的配色方法。
          邻近色的调和的配色方法,作为色彩规律性的认识和运用,在各时代和各个画家的作品中体现出的面貌、风格、手法各异,然而都是用有限的颜色,创造出丰富的色彩感和统一协调的色调。
          对比色的调和:即色相。明度、饱和度都相差较远的颜色配和,通过对比而组织在统一的关系中,给人以强烈的感觉。梵高于1888年画的《向日葵》、用色相轮中相隔较远的铬黄色的花与浅蓝色的背景形成色相、明度、色度三方面因素的对比,又用茶色的轮廓线和少量绿时相对比。由于将整幅画面上的次要部分:背景、茶色线、绿时等来陪衬主要部分浓烈铬黄色的花,取得所有部分在形体和色彩细节上相互谐调,”统一在黄色调之中,给人以平衡和美的感觉。《播种者》则以互为补色的黄与紫构成整幅画面的色彩基调。柠檬黄的天空和金黄色的太阳与占画面三分之二的蓝紫色地面形成强烈的对比。那洋溢着生命感的大地又由紫色系统里的古蓝、蓝紫、玫瑰紫和黄色系统里的土黄、中黄、黄绿相互交替、对比,整个色调运用由大至小的补色关系的色块和线对比构成的效果,充满着强烈的光感,从而呈现出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梵高的色彩创作方法基本上采取对比色调和的色彩原理。由补色对比关系而产生的强烈。浓郁、闪烁的色调,正反映出忱高狂热、神经质的生命像一团烈火在燃烧。
          所谓对比色调是两个相挨的色表现出构成它们对照的效果,还可以说成是根据双方的颜色产生对比作用的现象。一般来说,对比调和在色相轮中利用黄色与紫色、红色与绿色,蓝色与桔色等的补色关系。像这样非常对立的配色以及相互的衬托,构成有韵律感的色彩方法,在马蒂斯和毕加索有些作品中表现得很成功。1939年马蒂斯的《音乐》以近乎原色的红与绿、黄与紫、黑与白对比色主宰整个画面,运用它们的大小色块的比例变化。线与面的节奏变化组织出有旋律感的、轻重照应的色彩结构,产生绚烂富丽的效果。色彩感本身就呈现出强弱、冷暖、明暗、高低的音乐旋律。毕加索的《镜前的少女》(1932年)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中国民间年画和彩色剪纸的用色,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十九世纪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以及色彩科学理论的普遍兴起,法国印象派对光和色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为色彩中对比调和的规律性的认识与应用;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们更重视掌握运用自然色彩本身的规律,抓往大自然的光和色种种变化的色调,分析,进而表现出了在同一光源下色相上的冷暖关系。明度上的黑、白、灰关系,色度上的鲜灰关系,由这些因素相互对比又相互依存于统一的总色调,即称条件色色调。苏里柯夫、谢洛夫、福楼拜尔、列维坦等都是运用这种色调的大师,他们纯熟的色彩技巧,完美而有力地表现了创作内容。苏联近代画家普拉斯托夫是一位表现大自然色调美的歌手。他对自然和人有着真挚淳朴的感情。从而使他创作中的色彩真实而集中地传达出大自然浓厚淳朴的情调;他满怀激情地把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各种情深意浓的色调,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深深地牵动着人们的心灵。1951年创作的《拖拉机手的晚餐》是他的代表作品。这幅夕阳晚照的诱人的暖色调,是怎样运用同一光源下的条件色构成的呢?夕阳的暖色光决定了画面里所有亮部为暖色,暗部受天光的影响为冷色夕阳的暖光和冷的天光改变了自然物体的固有色:绿色的草地亮部变为金黄色,暗部变为蓝绿色,白色的衣服亮部变为桔黄色,暗部变为湖蓝色、白云的亮部变为玫瑰紫,暗部变为灰蓝,褐色的土地亮部变为红紫,暗部变为蓝紫色。响亮的朱红色背心为暖色层次里最鲜最暖的色块,是领唱色,白衣裙上闪耀着的透明的桔黄色,成为整个画面上黑、白、灰关系中最亮的色,所有这些构成了整个色彩在有节奏的冷与暖,鲜与灰,黑与白的强烈对比之下,响亮而浓烈起来,又统一在夕阳紫红的色调之中,洋溢着浑厚浓郁的乡土情调,仿佛正散发着肥沃大地上那种沁人肺腑的芳香。
          以上从色相轮中所探讨的色彩的三种关系,是便于清楚他说明问题和寻求色彩的内在规律。那么是否在色相轮中的色彩都被包含在这三种关系之中而都调和了呢?不然,这里所探求达到三种色彩调和的前提是从色彩的三属性:色相、明度和色度三个方面,通过艺术法则的处理运用,求得变化统一,达到色调的创作。例如:从色相轮中取出任何一个色相,就无从说它的调和与否。又如对比色调和的中“国古建筑彩画,常常并列采用红、黄、绿、紫等色,有强烈的对比,并不调和,但巧妙地发挥了金银色的镇抑作用而使之调和并产生富丽堂皇的效果。
          色调的创作是十分复杂和微妙的,色彩艺术语言也不是用简单的公式所能代替的,它既要有对色彩规律性的认识,叉要有对艺术法则的掌握和运用。
          有了对色彩敏锐的感觉又有对色彩的规律性的认识,还需要对色彩进行提炼取舍、综合概括等艺术加工而形成集中统一的色调。在油画作品中,一个强烈总体的色调表现,将增加入的感受强度。人们的感受是帮助理解,而这种理解又增加感受深度。一见到色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产生不同的联想,有具体的联想,也有抽象的联想。例如:白色一般给人具体的联想是雪、纸、云,抽象的联想是清洁、洁白、纯真、神圣等。黑色一般给人具体的联想是煤、夜、头发、墨等,抽象的联想是严肃、死灭、悲哀、稳重、刚健等红色一般给人具体的联想是太阳,红旗、血等,抽象的联想是热情,革命、热烈、危险、焦躁等。绿色一般给人具体的联想是山、树叶、草、青菜等,抽象的联想是新鲜、平静、深远、安定、永久等。蓝色一般给人具体的联想是天空、海、水、湖等,抽象的联想是理想、朴素、理智、冷淡、永远等。黄色一般给人具体的联想是向日葵、柠檬、月、香蕉等,抽象的联想是明快、疯狂、希望、荒芜、刺激等。紫色一般给人具体的联想是葡萄、紫罗兰、紫丁香、茄子、紫药水等,抽象的联想是高贵、妖艳、古雅、哀悼、不安等。
          我们决定一个什么色调,反映什么样的色彩感情和意境,正是以人们对各种颜色的这些不同的特殊表情的心理感受和经验联想为依据,借以创造出各种色彩情调,如安逸、宁静、舒适、喜悦、紧张、战斗、悲惨、压抑、愿望、华丽、欢乐、明朗、庄重、严肃、幽雅、优美等,它既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又是内心经验的传达媒介。画家把一定的思想情感和情趣表现在色调里,观众就从这色调中体验或感受到那种思想情感和情趣,从而引起同感或共鸣,而准确性的色调越集中统一,它给人的感受就越明确,力量就越大。所以色调在传达感情方面是重要而有力的绘画语言。
          进一步探求色彩的感觉与理性加工(即主观能动的创造性)二者的关系也是十分必要的,色彩存在于空间,包围着我们的生活。一般人在周围的世界中凭视觉器官能看出物象的各种颜色,但不一定能看到色调的存在。画家对色彩不仅要有敏锐的感觉,而且要极其精细的观察,并根据色彩的规律进行思考,苦心地推敲经营,以寻觅能贴切地体现创作内容的色调语言,有意识地组织加工,运用艺术法则进行整体的创作,以表现内心的体验,也就是形成了对色彩的内省感情和情绪,并把它明确而集中地表现出来。展现出来的色调的艺术语言是被体验和理解的情感的表现,具有象征性的真实和独具的生活意境。主观创造性的发挥,包含着画家个性方面展现于色彩上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素质;以及从感受对象的色彩到创作出色调整个过程中,对于艺术中的对比、和谐、节奏、均衡、比例、韵律等的感受力及运用能力是贯穿在创作的全过程的。若无这方面的主动探索和铡,色彩的艺术形式感也就不存在了。
          东山魁夷创作的两幅“月色”,各具不同的色调和对色彩意象的处理,说明色调的创作是主客观的统一,是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
          《二个月亮》(1963年)是描绘芬兰赫尔辛基的夏夜,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非常明亮、清晰而美丽的白夜,平静如镜的水面,绿色的针时树安溢地排列着,小鸟也入睡了,天上的和水中的月亮散发着冷清而沉着的光,神秘而诱人、而这一切都统一在宁静的蓝绿色调之中。画家为了创作出概括而又统一的色调,把直观中多余而含糊不清的色相都舍弃了,只选择了更能突出景色意象的蓝绿两个色相,用“邻近色的调和色彩方法,最精练的选色,集中地抒发出自己的感受,可谓以简取胜。正如画家自己所领悟到的:“一到北欧,空气非常的透明,青色给人以十分强烈的印象。”东山魁夷正是在这北欧自然景色之中强调了主要色感,提取出“青的世界”,是他在大自然色彩感受之下、强调了主观认识,通过艺术加工而达到了言简意赅的艺术境界。《二个月亮》整幅画面的兰绿色调,展示出澄彻、清新、宁静、悠远的北欧之夜,宛如一首清晰幽雅的轻音乐,旋律单纯而明确,音质利落而轻脆。《丽花》(1968年)中盛开的樱花和满月,洋溢着丰满、清丽的情趣,那水墨画般点染的光影和簇立在山上的松树联系着地上的花和高空的月亮。神秘的夜景洋溢着宗教的气息,像梦境一样甜美。这幅画,画家在自然景色之中摄取出娱人耳目的紫色调,圆而大的月亮飘浮在蓝紫色的上空,暗绿紫色的山林衬托出一株盛开的玫瑰紫的樱花树。画家成功地运用了蓝紫、绿紫、玫瑰紫三色配合成一幅整体统一的紫色调。把自然景色中颜色归纳整理出三种基本紫色层次,没有犹疑不决或盲目的颜色。东山魁夷运用多次复加的画法,每次涂色都自然流露出底层的颜色显得透灵而生辉。虽然是一种紫,但由于深浅不一,鲜灰不一,冷暖不一而显得厚实丰富。又由于主体部分画面表层的浮雕效果,更增加颜色的丰富层次和素描的光影层次。使画面既有浑厚古朴的整体感又有细微变化,简练而又严谨,色彩沉稳却又有流畅之感。“简练就是丰富”正是东山魁夷艺术造诣所在。画家正是运用他的色彩语言把我们带进日本国特有的幽静的、古风味的月光意境,它像一首宁静、优美、朴素的田园诗。
          东山魁夷以青作为自己的颜色,创作出各种色调新异的作品、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画家认识到“青”有一个系统,色调往往从这边靠近绿,往那边又渐渐近紫,根据明度和色度的不同产生种种变化。因此“青”应当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东山魁夷形成了自己的色彩观念。
          每个卓越的画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色调语言,平山郁夫创造出自己的桔黄色调。画家沿着丝绸之路所创作的许多绘画,成功地运用了华美的桔黄色调,表达出悦目的东方风俗人情的色彩效果。如《西藏的母女》(1978年)、《流砂净土变》(1976年)《阿拉伯的新娘》(1973年)等作品。画家抓住实地颜色特征,集中和强调了红、黄、桔色这些暖色彩交织在一起的韵律。日语的调和是英语和声(谐调)的译语,平山郁夫用这几种简单的暖色重复的组合,就像优美的和声一样谐调地奏出东方景象的情意。
          东山魁夷和平山郁夫并不烙守“青色世界”和“红色世界”不变,他们凭着对色调的洞察力和活跃的灵感,创造出截然不同的色调。前者画的《窗》(1971年)、《秋色》(1958年)、《黄昏》(1955年)又成功地创造出金黄色调和红紫色调,而后者画的《传教归来》(1959年)、《鄯善国妃子》(1976年)、《西部长安大街》(1976年)运用了青绿、蓝紫色调。总之,他们每创作一幅画都注重运用色调的有力手段来发挥色彩的威力,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传统艺术重视在创作中“缘物寄情”,即强调艺术要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求得作者和表现对象的精神合一,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吸取了东方艺术营养的后期印象派,摒弃了印象主义追求表面的光和色彩效果,不满足于“再现自然”的色彩创作方法。他们以自然、人的生活真实性为基础,超脱表面的描绘色彩,既运用了色彩的规律又不拘泥于色彩规律,更多地加入画家对于色彩形式法则的处理,对自然和人的色彩予以变化,使之更合乎画家主观感受和情绪。他们首先分析了对象的色彩而后综合地表现出来;将复杂的色彩变化综合而简练统一、将强烈对比的颜色综合在谐调的关系里,将客观的颜色综合表现为主观意念的色彩;在色彩形式本身挖掘出色彩艺术的表现价值,并给予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段以相对独立的观赏价值。塞尚、梵高、高更,他们在色彩艺术上展现出极强的,个性和素质,不因循旧法,而有自己独特的建树,由此开拓了一条新路。
          色调的创造是求得主客观的统一,我们强调主观的创造性,因为色彩是感觉的艺术,更能给人以心理作用和情感表现力量。西班牙画家埃尔·格列柯(1545一1614年)在油画的色调创造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作用和情感表现力量是感人至深的。他对油画中的色彩处理与处理素描时采取对自然物象和人体进行夸张变形相适应的方法,正如约翰内斯·伊顿所指出:“他那种奇特的常常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色彩表演不再表现固有色,而是同主题的精神表现要求相适合的抽象概括。”他把色彩从客观的表现中分离出来,构成具有多旋律而和谐的蓝绿色调、蓝紫色调等等,从而表达了作品中激荡而神秘的宗教情绪和精神上的不安。埃尔·格列柯懂得创造超脱自然客观颜色的色调,来充分表现画家的心理意念和调动色彩语言、从而增强绘画的表现力。”色调的力量来源于画家对生活的激情和创造精神,董希文的大型历史画《红军不怕远征难》,以蓝黑、蓝紫、蓝绿构成的深冷蓝色调,有力地描绘出红军过草地所面临的严酷的自然环境,从而衬托出红军成士的坚强乐观的革命意志,超乎寻常的革命毅力。而他在《百万雄师下江南》一幅中却采用整块的凸进感的桔红色调,展现出大军南下,解放战争胜利在望的雄伟壮观的场面。董希文分别采用深蓝的基调和桔红的基调,都是他根据特定的主题思想,深思熟虑后而在色彩上精心构思的结果,并凝聚着画家强烈而鲜明的内在情感。“任何艺术感受,必须具有统一性,一切是为了服从艺术完整的需要。董希文正是从这一艺术法则出发,在创造色调时强调色彩基调一致注,力求单纯、简洁,并对色彩的表现力加以夸张处理而增强色感的象征意义,使主题思想更加鲜明和富于感染力。色调之中蕴含着画家奔放的激情,对色彩的创造性运用,能动地驾驭色彩的技艺,以及广博精深的艺术修养。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创作内容,可以打破、常规,不择手段,为我所用,去创造出更强烈更集中更富于表现力的色彩效果。
          色彩从生活中来,只有在生活中观察、研究、表现色彩、才能孕育出新颖感人的色调并逐步形成个人的色调风格。在艺术中没有个性等于取消自己。从本质上说,在色彩上强烈表露个性的特征,是对生活的一种鲜明的思想和画家自身鲜明的个性在色彩中的反映。但无论是个性的展现还是风格的形成,它们都是在生活的基础上,发挥画家主观创造性和偏爱的结果。
          时代的变化带来生活的变化,二十世纪的今天,无论是西方绘画还是东方绘画在色彩上如同音乐一样、所追求的东西是各式各样的。从明确色调到西方某些作品中捉摸不定的色调,从自然色调到抽象的色调,说明人们对绘画的色调嗜好和创造是多种多样的。但对色调的追求一般都趋向新颖、单纯、夸张和风格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感情以及绘画制作条件和工具材料的变化,色彩的形式法则也在发展,色彩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而色调随着时代的推移也逐渐成为绘画中有力的艺术手段而被探索、创造和运用,从而显示出它的相对独立的艺术价值。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129(s)   6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