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发展看影像科技与写实油画创作的融合

        作者:核实中..2009-09-05 15:02:36 来源:网络


          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离不开抽象思维,也离不开具象的形象思维,造型艺术可以在抽象思维中大放异彩,但也不会舍弃具体形象。只要人类存在,具象绘画就不会消亡,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具象写实绘画的魅力,正在于它采用的是能够与观众心心相通的具象语言。写实油画在艺术形态上属于具象绘画艺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写实油画艺术不仅受到不同时代的艺术思想、人文观念的支配和技法的制约,也直接受到当时的科技发展力的影响,从而呈现出不同的绘画面貌和技法演变。写实油画与其他架上绘画形式相比较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几乎是处于垄断的地位,拥有较大的优势与可贵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但是20世纪后,写实绘画尤其是写实油画受到了现代科技、形式观念、材料技法甚至思维意识等多方面的挑战,曾经一度被认为已经发展到了尽头而即将消亡。不过当我们冷静下来并进行客观的分析之后,就会发现写实绘画只不过是正在经历一个自身发展中的低谷,而且这个痛苦的蛰伏期即将过去,写实绘画、写实油画正在缓慢地但是坚定地重新崛起。这里面的盛衰兴败、起起落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科技发展对绘画所产生的影响,里面又以摄影技术的影响为最。绘画和摄影的发展一直环环相扣,绘画促进了摄影照相术的发明,照相术的发明和发展又迫使绘画发生巨大的变革,这也是绘画走向现代形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典油画是启发摄影术发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应当说,从绘画产生至今,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不排斥对已有科技和工具的使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绘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摄影的发明。经过考证发现,在照相术还没有发明之前,照相机的基本形式“暗箱”就已经在绘画中应用了。科学思想和初步的光学科技,使15世纪的画家们大量使用了诸如小孔成像、暗箱等简单的摄影器材来为自己的创作提供帮助。很多古典油画在轮廓线上所看到的针扎的小孔,就是当时画家通过暗箱成像后再通过打格放大的起稿形式,甚至是把画布直接放在暗箱里起稿所形成的。这种情况在很多画家的作品如丢勒的铜版画和各种艺术文献中都有所表现和记录。
          在19世纪之前,写实绘画在其艺术价值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社会功能——视觉记录功能。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 人文主义的艺术主题与追求写实的造型观念,使得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逐渐形成制作周期较长和高度写实的面貌。它们的整体特征表现为:一幅油画是艺术形式的统一体,画面的主色调统一画面各个局部的色彩关系,局部色彩在过渡的渐变中形成和谐的关系,整体的画面中不存在孤立的色块;笔触基本上是为塑造形象而服务,画面细腻光滑、笔触显露的程度有限,并统一在某种倾向中;被描绘的物象以典型事件为主线,以具象的形态统一在焦点透视的构图中,形成与真实视域同构的画面效果。
          1839年,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1888年乔治·伊斯曼发明了能够批量生产的照相机“柯达”和能够满足业余摄影需要的胶片与加印技术,由此摄影在技术与艺术两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照相机”和“摄影术”的出现,使人们对写实绘画的记录功能产生了怀疑。作为一种现代的记实性的造型艺术,摄影艺术能够逼真、精确地将对象再现出来,更方便地创造出艺术性的形象,也能充分利用胶片、照片去记录和传播真实、可信的现实,在这些方面显然摄影的功能要比写实油画强大得多,而且在客观真实性和制作时间上,写实油画也往往无法与影像技术相抗衡。摄影的成像方式和纪实功能,使绘画作为视觉纪录的这样一个社会功能被极大地削弱甚至放弃了。在1906年切实可行的商业性的彩色照片加工技术发明并稳定下来后,摄影逐渐取代了写实绘画,确定了其最流行的媒介地位,而写实绘画的再现功能则进一步被摄影所取代。写实绘画在昌盛400多年后,首次遇上强有力的挑战。
          摄影对绘画艺术的改变至少有两点:一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绘画的写实和记录功能;二是它的可复制性使得作品的快速传播成为可能,它不但可以用来复制生活场景,还可用来复制绘画,甚至可以说它自身就是复制品。这两点从基本上改变了我们对绘画的传统要求,以致有人惊呼,写实油画即将被摄影所取代,写实风格将要消失!在20世纪初,西方曾经举行过照相与写实艺术作品的比较展览,以证明写实艺术在完备的照相技术面前是落伍的和不合时宜的。当时,被称作“先锋派”的现代派思潮,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等艺术流派在西方广为流行。这些流派所持的理论依据之一便是:摄影技术完善了,再现现实的任务可以由照相机来完成,写实的艺术应该由另一种新的、抽象的艺术取而代之。
          事实上审美文化的发展是积累性的,而不是排他性的,摄影永远都不能取代写实绘画。来自外部的挑战会迫使具象写实艺术自身更加“艺术化”,这是艺术的自律性决定的。有着几千年传统的绘画要继续生存下去,但又不能坚持传统的方式不变,这就迫使写实绘画重新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在这场对抗中写实油画打破了19世纪以前流行的全因素再现形式,从形式的多样化、作品的绘画性等方面大幅度地拉开与摄影效果的距离,同时追求材料和技法的多样化与创作意识多样化的结合,通过增强绘画性而重新给人们带来新鲜感。
          印象派绘画就是写实绘画对摄影挑战的应对。照相机的出现是导致西方印象派绘画产生的一个重要视觉文化因素,标志了西方艺术对视觉再现性写实语言系统变革历程的启动。从这个角度说,这个时期影像技术对艺术家们是具有积极的引导、帮助和启发意义的。在与摄影的挑战中艺术家们磨练了色彩技法,他们吸收了光学和染色化学的成果,以色光混合的原理解决古典油画的色彩表现力问题,印象主义的作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鲜明与生动和纯粹的表现力。艺术家们还从摄影的构成与取景角度中得到了构图及绘画形式、语言方面的启发,从中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构图角度和构图方式。
          写实油画也吸收了现代绘画发展的一些成果,结合了现代艺术的一些观念和技术材料,同时高度重视油画的形式语言。例如为了达到绝对的精确,照相写实主义艺术就借助了发达的现代摄影技术,把写实绘画走向极致,在清晰精细的程度上甚至超过了摄影。辛迪·内姆瑟说:“超级现实主义艺术家用他们对自然和人为的微妙现实所具有的夸大和剖毫析芒的魅力,展示了人们从未意识到的美妙惠赐。”超级现实主义绘画超越了照片和现实,具有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使超级现实主义具有极强的现代感。更重要的是,照相写实主义体现了某些艺术家对具象、对写实的另外一种理解,“冷峻与无动于衷”这种不同寻常的视点改变了人们通常观看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
          从画家的角度来说,照相艺术或者照相写实艺术与写实绘画是有差别的。照相写实主义从画面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性、社会的淡漠,以及画家没有掺杂个人感受的客观传达性都与写实绘画不同。写实绘画不仅仅强调客观再现,而且画家的感受、画家对社会、人性、思想等方面的感知和认识更是贯穿于创作始终,艺术家不是淡漠无情的,恰恰相反,艺术家是充满激情的。继超级现实主义之后,在美国和欧洲出现了“新表现主义”和“新具象绘画”,这是因为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绘画对照片的照抄,新的画派注重在写实和抽象之间寻找平衡,重新强调作品的抒情和性格,从而又形成对超级现实主义艺术的反抗。写实油画正是在这种不回避科技发展,正视影像技术的冲击,运用影像技术来战胜影像技术的挑战与思考中坚持并生存下来。
          所以说艺术自身就是不断的创造和超越。影像技术与写实绘画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构成了一个历史上的互动关系。

         从历史上科技发展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来看,科技的发展会给艺术创作带来更大的启示,这个趋势是必然的。21世纪是网络化、影像化的时代,信息资讯的网络化、科技创新以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都前所未有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与艺术思维方式。技术化的图像充斥了我们的视野,它正在大肆排挤着具象性的绘画,但反过来说,又给了具象绘画以新的资源可以利用和借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影像技术在绘画领域的作用和参与性,并不仅仅是出于观念上对于传统的反叛和革新的需要,而是因为现代影像技术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和社会。DV等艺术形式使得很多人开始对艺术产生兴趣并参与其中,特别是网络、传媒、数码成像和电脑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处理影像画面,甚至可以把照片直接制成各种绘画效果,艺术形式也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扩展。这给绘画艺术尤其是写实油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的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和发展平台。因为当代的数字多媒体技术消解了绘画与摄影的互动关系,在新的层次上使绘画与摄影的边界消失,所以后现代的艺术呈现出多元的特征。从这点来看,现代影像技术不是绘画的对手,但也不是绘画的盟友,大家都是表现的语言元素,关键看艺术家在表现手法上如何吸收,这就构成了当代艺术在语言形态上区别于过去的特点。
          摄影设备和交通设备的普及便利,使得艺术家在一定时间中能够跑更多的地方、看更多的东西,记录形象方便的照相机就成为主要的工具,而写生的时间相对减少……绘画创作在形象、样式、风格更加多样的同时,创作者对影像资料使用的智慧和依赖性逐步提高。当前在对于包括影像技术在内的现代工具、现代材料的利用关系上,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争论一直存在。
          本质上,弊与利之间的关系之争,就是作为画家本体的“人”与影像科技在创作中和画面中的谁为主导地位之争。
          有些人认为现代科技对写实绘画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缘由就是大量地借助工具材料会培养艺术家的惰性,不论是体力上还是脑力上,懒惰和冷漠都会使得画家逐渐失去对生活和美的感受与发现能力。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现代人心态的变化使得画家们很少再依赖于对形象与素材的写生收集,而改为用相机、DV机等进行,这使得许多必须依靠日积月累进行训练的东西如速写等,往往会被逐渐忽视甚至放弃。
          技法上的难度可以通过模仿达到,而艺术更重要的是它的深度和高度,这是由艺术家的自身素养所决定的。当艺术家的“人”被技术所主导,画面被科技所把握,那么艺术家就会丧失对画面控制的主观能动性,也失去了对画面语言和形式的把握,
          我们不能仇视科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的确为画家搜集素材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一旦我们不是利用照片而是画照片的话,那问题就严重了,就变成所谓的“机器复制图像”了。现在太多的艺术家很少外出写生考察,日常创作就依赖于对照片和影像素材的搬模。这时候艺术家就很容易成为材料和科技的奴隶。至于古今中外艺术家们所推崇的“师法自然”等艺术家对生活、对艺术、对人生的种种感受就更加谈不上了。毕竟经历了深刻体验后迸发的灵感与精湛油画技巧在画面上的结合,是绝非那些缺乏生活感受、只有依靠照片才能作画的人所能做到的。对油画家过分依赖照片的现象,陈丹青教授曾经问过:“20多年来,中国具象写实作品几乎都用照片。没有照片我们无法画画。用照片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在利用照片还是在画照片?”设想一下,如果过去的画家们有现在这么发达的影像科技和网络媒体可以利用的话,如果他们也放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不去努力提高自身艺术素养的话,我们还能看到多少名作呢?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现在数码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影像科技对写实绘画的助力也是巨大的。影像技术和数码科技成为艺术家在素描、速写之外的极其重要的一种辅助手段,数码科技的方便特性使得画家可以在电脑上对画面、对色调、对形象等进行反复试验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画家的劳动量,同时,视点的改变和反复大量的实验也有利于画面形式的推陈出新,照相机、电脑因此成了画家们最好的助手。正是这一系列借鉴和探索,加强了画面的力度,扩展了写实的表现空间,写实绘画的题材内容更现代,画面更加感人,同时也符合信息时代人类自由、实用的现实心态。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的发展告诉我们,在汲取了现代观念艺术的养分以后,在对绘画的图像呈现方式与修辞方式作了适当的调整与改革后,当代写实油画完全可以成为承载当代文化意识的新载体,并成为对一切异化现象进行批判的重要力量。
          当“人”控制“技巧”为画面服务时,影像科技就会成为画家在画面建设中的一大良助。当代著名的写实绘画大家王沂东、杨飞云、冷军,西方的怀斯等,都是能够妥善利用科技的例子。所以在绘画中对于现代工具材料,我们可以借力但是不可以完全依赖它,以免导致最后的感受丢失,思想懒惰。艺术家自身艺术素养的提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由技术和材料带来的生疏感和冷漠感,如果画面中只有技巧和冷漠的形象而没有感受和激情,那么感动也就无从谈起了。只有艺术家扎扎实实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对社会、生活等保持热情和激情,坚持寻找发现生活之美,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和发挥现代影像技术的能动性、先进性、便利性和全球化的作用,并使之为绘画服务。换言之,科技与写实绘画的关系应当是“锦上添花”的关系,应当是利大于弊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约翰·华德著《印象派画史》 人民美术出版社
          [2]阿纳林著《西方现代艺术史》邹德林、刘健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3]邵大箴著《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四川美术出版社
          [4]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著《超级现实主义》封一函译,人民美术出版社
          [5]希尔沃德·莱斯特·库克著《油画技法》 朱迪、于冰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6]吴宪生著《素描教学新论》 安徽美术出版社
          [7]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孔新苗 张萍著《新媒体视觉文化与绘画——从“绘画死亡”看当下美术创作的文化语境》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150(s)   6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