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朱蓝作品展

          (1/7)静观:朱蓝作品展

          (2/7)《澄明之境》 朱蓝 50×60cm 2016年 油画

          (3/7)《观自在》 朱蓝 50×60cm 2016年 油画

          (4/7)《净域》 朱蓝 50×60cm 2016年 油画

          (5/7)《空花》 朱蓝 30×40cm 2016年 油画

          (6/7)《悉现》 朱蓝 50×60cm 2016年 油画

          (7/7)《正觉》 朱蓝 60×60cm 2016年 油画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静观:朱蓝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6/12/25~2017/01/25
          展览地点:[四川]-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民和路-(红墙美术馆)
          主办单位:红墙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朱蓝

        开幕时间:2016-12-25 15:00

        策 展 人:郭建婷

        学术主持:圆来

        静观朱蓝

        文/郭建婷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是传承者,有些人是创造者,而大多数是坐享其成的人。能称之为传承者的,概以精通某一门或多门者;能称之为创造者的,概以具备独立之精神者。传承者贵在坚守,创造者贵在突破,最难是二者皆具。有一个人想要尝试去这么做,他叫朱蓝。

        朱蓝,原名朱亚军。2014年入驻青艺村工作室的最后一排,楼阁虽小但门外开阔,方寸之地毗邻田野,却被他收拾得落脉理气,土起峦头。

        平素他神龙见首不见尾,犹如世外高人。他工作室的书籍之多,涉猎之艰深,非常人能及。更可怕的是这些库存仅仅是他通读过的很小一部分。守着这样一位博览群书的邻居,我但凡有些思想问题就想去找他聊一聊,他总是乐得将知识宝库分享出来并顺便推荐一些与之相关的书。

        就这样,两年过去了,朱蓝依然半隐于我们之中。前两天他说要做个个展,对自己对朋友有所交代,我很欣喜与期待。一则是因我对这样一位有学问的朋友一直怀着默默的尊重;二则是因朱蓝的神秘和低调更让人期待他的厚积薄发。

        尊严性过强的生命在俗世生活中往往容易格格不入,朱蓝对我说过他曾经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之人”,后来在学佛的过程中修正了自己过于刚硬的性格,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温和而常带笑容的面貌。于是也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与佛学文化有关的作品。佛教讲“因定生慧”,依凭宁静的心所映照出的万物清晰而智慧朗朗,朱蓝自律其中多年,必是有深切的理解和感受,此刻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好好“观”他画中的内容。信仰的力量会让他有怎样深邃的表达?这也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学习者,最好奇也最希望看到的。

        “智学成涅槃,愚学增生死”,闻道践行才是智学。“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然知易行难,如今朱蓝从坚固的传承堡垒中走出,以艺术家的方式行有为法,但长期的戒律在面临世俗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体验时必将产生碰撞,而这些碰撞恰恰会是在未来的创作中给朱蓝带来鲜活动力的因素,我期待他将生命体验融入丰富的知识中,期待他给我们带来脱开堡垒的自由和无穷可能性。

        2016.12.5于青艺村

        静与飞

        文/圆来

        读朱蓝先生的绘画,嗅到了修行者的气味……

        静水流深,是我看到的第一个印象。而且这个印象,有一种似乎想洞穿底部的冲动,但我还是能够感应得到那个灵魂的骚动状态……这让人想起在宗教修行和训练过程中的那种思想境界,属性有:弹性的、半透明的、有一束光在指引、也有一点模模糊糊一一看得见形象,看不见细部的状态。

        因此,我断定了朱蓝先生的真诚。这在他的那个艺术圈子里头,他又有着真实跨界的动作一一或者说他本身在寻找、接近和成为宗教式的心灵结构,只不过是通过了绘画这个工具。他定当异数中的异数…

        这也注定了他的苦旅中相对的孤独将会伴随着他的一生。这份孤独就是他实践超验人生之最大的财富。同时,这份孤独也已经不是自 他不二的孤独,在佛法里头,他也许在冲刺:那个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地方。

        洞穿底部的尝试,也就是将绘画本身当成了一场修行的实验。这些实验的足迹,即是这些绘画本身:他们的色彩、构图、传递的信息,以及附载在画布上面的灵魂或者是叫做附体。一幅有灵魂的画,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这个灵魂他还可以生长、壮大,是活的、流动的,而且还是一个有智慧的,那么这幅画就可以流传下去。

        但并不是所有的洞穿都是成功的,所有的鸡蛋都会成功破壳。我们也看到了在这个过程中,朱蓝先生有过的纠结躁动和挣扎,甚至他的一部分习气和惯性还会死亡一一正是这些个旧世界的死亡,带来了不断的新生。可以说,他画的一方面是作为追求方向的他所理解的觉悟者佛的形象,另一方面更像是这个过程中他在内心体验的一个灵修实践者比丘本身。即在佛、比丘、自己中,完成内外的重构…

        在朱蓝先生追求的禅意境界之中,他也不想离开各式花朵这样的一个意象。这同样注定了他的两重性,即他的精神结构的双曲双螺旋:一方面,是入世这样的一种艳丽、妖娆和在逐渐模糊中的一点透亮(时常伴随着在灵魂某个部位扎一针头的渴望);另外一方面,是出世的那种沉静、辽远和在逐渐清晰中的流深……几乎可以以此来判断朱蓝先生日后的创作,将会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不平衡的美(超验)和寻求平衡的美(规范),以及再平衡的过程。

        只要坚持,我们最终也许能够看到,在这样的一种新的佛画诠释领域,佛像不再高高在上,我们的学习和修炼不再是面对佛,而是象释迦那样,面对释迦所面对的,是为真修行。也即像朱蓝先生用绘画将由内而外的表达出来太虚大师所说的人生佛教的轨迹…

        是以,朱蓝先生完成以画向道的过程…预祝他不断地超越,直到“龙衔海珠,游鱼不顾”…

        静水流深

        文/肖雪

        静水流深,闻喧享静

        空山鸣响,见惯司空

        ——《史记·列传第六十六》

        自古以来,“静”既是中西方的哲学思想,亦为审美范畴。儒家经典中曾谈“仁者静”,“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乃人性道德层面的论述;道家老、庄言“致虚极,守静笃”,“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是虚静无为而通向万物的心灵状态;禅宗谈的“静寂”是“无念为宗”的修行方法,也是内心应达成的清净圆满的境界。与之遥遥相望的西方国度也将“静”视作对生命及自我存在的观照与沉思,如柏拉图《会饮篇》中说道:“生命最高的善在于‘对绝对之美的沉思’。”

        “静”作为审美心境范畴时,既在魏晋时期被用于人物品藻,观其风度举止而识人,如“渊静自守”、“静退”、“清静”;也被用来描述“虚静”、“静定”审美心理状态和空寂之境的美学追求,(汉)蔡邕《笔论》“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文心雕龙·神思》“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还被用于评艺,如五言诗体“沉静,深远,细嫩”之于(元)杨载;陶潜“清静无为”的诗之于鲁迅;希腊菲狄亚斯时期雕塑“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之于温克尔曼;朱蓝《静观》系列“世幻”、“自若”等之于我。

        “静观”,是安定内心后,以静定之心去观照体察天地玄黄、阴阳化生、万物成形、大道变化。观是其动态行为,而静则为理想状态。内心的静穆与思想的灵动正是当代艺术者朱蓝构成“静观”的两个维度。在朱蓝看来,纷繁杂乱的世俗为外部的动,若此时没有内心的宁静来体悟和梳理则无法显现,更不能表现在绘画中。可见,“静之心”与“思之动”是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关系。《周易·系辞上》中曰:“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晋)僧肇在《般若无知论》中曰:“是以般若可需而照,真谛可亡而知,万动可即而静,圣应无可而为”。故知“静观”是动与静的调和,犹如“风静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绘画中的“静观”,是以虚静之心而进行美的观照,从而对绘画中的精神性进行体悟。(唐)张璪曾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郭熙《林泉高致》中也谈:“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清)郑燮提炼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等。前人所言无不道出绘画的精髓,即绘者静心以观,方能澄怀味象。只有心灵的澄澈才能更好的感知物象之姿美,遂生成画意。

        当代画者——朱蓝,正是以这种“静观”的方式体会自然和感悟内心,回归到平和、宁静、淡然、萧散的状态去生活、去创作。画作中描绘了春日里的楚楚玉兰、夏夜中的田田荷叶、秋风中的瑟瑟红枫、冬季里的皑皑白雪,它们在无意识中进行四季交替、生命轮回,却也来去自由,得之自然。画中与之相应的佛,他们不在巍峨高耸的庙宇中,不在精心雕琢的石缝间,而仅仅停留于花开花落、瞬息万变的时光里。这些意象是凡尘中顿悟静空者,亦是画者心境的物化。

        在这“静观”的活动中,万物皆以生动之趣、自然之貌呈现出来,向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静观”的世界是诗意的世界,是审美的世界,是物象与意境相互契合的世界,更是超越有与无、生与死二元对立的世界。

        肖雪于简斋

        二零一六年冬月初一


      Processed in 0.159(s)   69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