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12-15 16:57:27 来源:网络
2002年10月,我在参加广东省的一个学术活动时,一个偶然的情况下,认识了陈惠彪并见到他的一些作品。初步印象是:画是奇画、人是奇人。
之所以有这种印象,是因为我在他的画中见到的是一种奇异的图像,大气,空灵,与众不同。这种图像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画样式,又不同于现行的水墨画或现代水墨画图式。陈惠彪作品的语言基础是一种他创制的“渍淀法”肌理,这种肌理在他的组织下呈现出一种东方人特有的观看世界的图像形式。天地万物,人生意义,人文关爱,文化哲理,尽在其中。他的画是外在视觉冲击力与内在心灵震撼力的结合。我看着他的作品,有一种难以表述的清晰的东西,这种东西敲击心扉,唤起遥远的记忆,缥缥缈缈,恍如牵系着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梦幻。他作品中的物象非常丰富,构图也十分饱满,抽象具象杂揉一起,云光水色振荡于其间。他的作品略有西方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梦幻意味,但又无其非理性的荒诞与怪异。他的图像中有大量方与弧形的正面叠合以及空渺迷蒙的水痕肌理,似乎暗示着一种似禅似道的精神去向,传达出一种“冥漠恍惚之境”,表现着“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可解不可解之会”的寄托,它容纳了自我,也容纳了宇宙……给人一种“此象疑是天上有”的感觉,所以我说他的画是奇画。
说他是奇人,是因为我了解到他是学医出身,行过医、当过政府职员、经营过茶艺和字画业务,就是没正规学习过绘画。他的这些“奇画”竟然全是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创作出来,我认为,非有相当才智和相当勤奋者难以为之,这样的人是奇人。
与陈惠彪有过交谈后,我对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酷爱中国传统文化,浸淫于老庄哲学和禅学佛理,有一种中国传统文人超脱尘世的庄禅精神,心境平和,意趣高远,所以,他的作品具有一种能触动人的心灵却又难以言说的东西。
陈惠彪的作品独出的意象意境,画面不重感知的真实,而是求现心理的真实,不是以眼写境,而是因心造境。他的山水画没有重峦叠嶂,瀑布飞泉,也不见山路樵夫、耕牛梯田,却仍见空气湿润、云雾苍茫,表现出辽阔、恢宏的境界;他的花鸟画多以鱼为主体,水光荷影,清疏简略,主体物象的光线往往不知从何而来——神秘如幻景。就形式语言而论,陈惠彪的作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雄浑;一种为清幽。不管那种类型,他的作品都有意的弱化线条,强调墨韵肌理。多层次、富于光感的墨韵赋予他的作品一种散文诗的意味;而繁复又富有变化的抽象肌理,则显示出他的作品的现代性。
陈惠彪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明代学者袁宏道说:“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道,善为师者森罗万象,不师先辈。”(《瓶花斋论画》)陈惠彪就属于这样的“善学者”,他习画时间虽然不长,却很善于向自然造化学习,向古今大家学习,广采众长,中西兼包,并善于将书画与他悟到的哲理、医道、茶文化精神融会贯通于心。“象由心生”,他作品中的各种图像莫不发自其心,出自于其人。陈惠彪的文化修养与知识积累与他人不同,他习画的方式与途径又与他人各异,因此他的作品就有许多独特的东西。
当然,陈惠彪的画还有不成熟处,有些作品的图像结构和画面组织还有待推敲,线与墨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这与他习艺时短有关,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只要他能常久地保持这种心境和这种业精与勤的态度,假以时日,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2003年9月10日于中央美术学院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党委副书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