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养心

        作者:张婷2025-10-13 08:27:32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秋泛图(国画) 明 沈周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2/2)秋江待渡图 局部(国画) 元 钱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寒露已至。相较白露节气,此时气温更低,地面露水渐凉,几近凝结成霜,寒露之名便由此而来。

        此时秋意愈浓,天高云淡,正是走向山水之间的好时候。不少人背起行囊,走向林间与水畔,渴望在斑斓秋色中触摸季节的脉络,于澄澈水岸感知清风的沁凉。而当我们沉浸于秋水潋滟之时,不妨将目光转向古画深处。那里所藏的,不只是风景,更是一种心境,一种人与天地相处的方式。正如王维所写:“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诗中的空灵与超然,恰是许多出游者心之所向。

        元代画家钱选的《秋江待渡图》与明代画家沈周的《秋泛图》,便以精妙的笔意墨韵绘出秋日人与水的相处之态,仿佛为匆忙的旅途注入一缕慢下来的理由。

        《秋江待渡图》最动人的莫过于画中央的景致:开阔的水域铺展眼前,江天浩渺,融为一体,远处山影朦胧,延绵如思绪。左侧岸边,树色青红相间,一人正临水而立,极目远眺,似在望穿秋水等候渡船。而江对岸,船才缓缓离岸。在这一“待”与一“渡”间,时间仿佛被拉长,期盼与静谧交织,勾勒出生命里那些看似停顿实则丰盈的时刻。

        围绕这一核心场景,江南的湖光山色徐徐铺展:几间茅舍悄然隐于茂密林木的环抱,屋后群峰巍峨耸立,透着沉稳之势。远处天际,轻雾与疏云交织,氤氲出宁静缥缈的氛围,宛若仙境,与中央江景形成远近、虚实的巧妙呼应,让整幅画既有焦点,又显开阔。

        此卷不仅画境精妙,文脉更显厚重:引首有乾隆皇帝御题“秋江待渡”四字,钤“御书”朱文印。画幅留有乾隆行书自题五言律诗一首,后纸更汇集陈恭、胡惟仁等名家题记或题诗。画卷末尾,钱选自题七绝“山色空濛翠欲流,长江浸彻一天秋。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渡舟”,诗中意境与画面景致浑然一体。正是这般诗、书、画的完美融合,让《秋江待渡图》兼具艺术美感与人文底蕴,开创了元代绘画的全新风格。

        《秋泛图》出自“明四家”之一的沈周。画中秋山明净,溪水潺湲,一叶扁舟静泊水心,舟中雅士闲倚,悠然眺望叠嶂秋色,仿佛已将身心融于这如梦山水。画左上自题诗云:“秋水浮空天影长,归来江上自鸣榔。白鸥飞过搀红叶,不觉微风阧荐凉。”诗情画意两相契合,闲适之趣溢于纸外。

        沈周以虚实相映的笔墨设色,将近石、远山、丛树、人物与舟楫巧妙安排,画面开阔而层次分明。山石皴法以短披麻皴与牛毛皴为主,密而不乱。远山淡墨晕染,意境空灵。至于人物、舟船等景致,皆以高古游丝描细细勾勒,笔法精妙,处处可见画家功力。

        两幅古画,两种秋水人情,亦可看作是对当下旅行方式的某种启迪。《秋江待渡图》仿佛告诉我们:遇行程小停留不必急躁,安然等待,或许能发现被忽略的秋景。《秋泛图》则像一种邀请:不妨在行程中设定些留白,如画中人般坐看秋水长天,让自己真正沉浸于自然之中。古画里的秋日水韵似是藏着旅行真谛——重要的不是打卡多少景点,而是在与自然共处的光阴里,找回内心的从容与宁静。每一次驻足,每一次相遇,皆可成景;每一泓秋水,每一刻秋光,皆可养心。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71(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