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格胜《漓江百里图》的山水气象

        作者:冯凤举2025-10-13 08:25:01 来源:中国文化报

        漓江百里图 局部(国画) 1985年 黄格胜

        1985年,研究生刚毕业的黄格胜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过人胆魄创作了《漓江百里图》,这幅长达200米的山水巨制是迄今为止以绘画形式表现漓江最为全面、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被学界公认为漓江画派的开山之作。近日,在广西美术馆举办的“漓水春秋——黄格胜《漓江百里图》创作40周年学术回顾展”便展出了该画原作及相关文献资料。

        《漓江百里图》的创作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黄格胜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界风云激荡,中国画穷途末路论甚嚣尘上,而以西方现代派为楷模的抽象方式成为一种风潮。我反复思虑,不跟风,必须具象地表现漓江,看画有如乘舟游览漓江,移步换景,柳暗花明。在无草图、无照片参考的情况下,我凭三年打的腹稿开始动笔,从桂林漓江上游芦笛岩顺流而下,画到了阳朔月亮山辍笔。”

        当许多人在谈论当代前卫艺术的时候,黄格胜选择在漓江边上写生,从读研究生到留校当老师,他潜心研究漓江史料,用水墨表现漓江的晨昏昼夜、阴晴雨雾。濯笔漓水三年,累稿废纸三千,《漓江百里图》横空出世,把中国画长卷山水的表现形式推上一个全新的境界。

        黄格胜将漓江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精神熔铸于百米长卷之中,不仅创造了地域山水画的经典之作,更以其对传统长卷形制的现代重构、对生活美学的笔墨升华,为中国山水画开辟出一条充满生机的全新道路,也为21世纪漓江画派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画家写生多以真山实景为描绘对象,忠实记录景物定格瞬间,或以时间为轴,表现四季更替,而《漓江百里图》打破了古人的表现技法,以“地理脉络为经、四时晨暮为纬”的时空重构,将芦笛岩的晨霭、兴坪的田园牧歌、阳朔月夜的静谧熔铸为流动的诗篇,传统山水范式与现代审美意趣在此交融。在处理如此宏大的场景时,黄格胜精心设计了节奏变化,集中分段大疏大密的安排,昼夜晨昏大黑大白的落差,笔墨浓淡干湿大开大合的对比,使长卷既气脉贯通、浑然一体,又段落分明、跌宕起伏,充满音乐般的韵律感。

        黄格胜用《漓江百里图》的创作实践,探索出“写生即创作”的理念,有别于传统,也有别于西方的创作方法论。他用“坐船游漓江”的多维视角,突破了传统山水“三远法”的局限,也打破西方“焦点透视”的禁锢,创造性地运用“动态连续视点”,移步换景,漓江百里蜿蜒的复杂地貌在画面上徐徐展开,视点随江流移动,时而是高远俯瞰,时而是平远延展,时而是深远探幽,使观者产生身临其境、舟行江上的沉浸式体验。

        《漓江百里图》的笔墨语言既深植于传统,又饱含现代写实意趣,苍劲泼辣的线条与酣畅淋漓的泼墨、泼彩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漓江气象”。黄格胜摒弃了传统文人山水不食人间烟火的清冷逸气,以饱满的情绪、充满生命律动的笔墨,热情讴歌漓江两岸的生机盎然,将渔舟唱晚、竹影婆娑、村舍俨然、梯田层叠等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平凡景致提炼升华为具有永恒美感的艺术形象。

        黄格胜没有将视角停留在美不胜收的漓江风光本身,而是将焦点放在漓江本体及其两岸极富生活气息的典型景观,以贴近现实的观察和极富表现力的笔墨进行描绘,赋予传统形制以崭新的时代内容和视觉张力。

        用山水画来表现正大气象,体现时代精神,黄格胜的《漓江百里图》早已超越艺术本体的表达,成为地域美学的典范与时代精神的图证。

         (作者为广西艺术学院副研究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83(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