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当随时代--关于水墨艺术的思考(作者:吴晨荣)
作者:核实中..2009-12-21 16:02:57 来源:网络
中国的水墨艺术在当代社会的文化背景下如何发展,一直以来是中国的艺术家们思考与实践的课题。然而在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国的水墨艺术竟然还是缺席的,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深思的问题!
“实验水墨”之所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陷入泥沼,根本原因就是它试图在中国水墨艺术的范畴内引入并建立起西方现代绘画的审美标准,以为由此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与西方现代审美连接起来。然而这种缺乏自我文化核心的努力必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的努力,因此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都不可能获得广泛的文化认同。
艺术的中西融合在我看来确实是一种国际化的妥协方式,但这种方式肯定是一种缺乏文化归属感的东西,因此也是没有意义与长久生命力的。所以,国际化并不能简单地以中+西的方式实现,我想,中国的艺术只有具有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与时代性了,它才会得到其他国家人们的尊重,那么它也就成为了国际化的东西。
石涛言“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太深刻了。虽然讲的是笔墨,不同时代的笔墨,要有不同时代的特点,而最根本的就是不同时代要有不同时代的艺术,因为艺术是不同时代文化的反映。具体讲,就是代表古代的必然是传统的经典艺术;机器时代出现的必然是现代主义艺术;信息化时代是计算机、互联网与纳米技术的时代,诞生的就必然是当代艺术。当然,今天的人也能用传统的方法去画梅兰竹菊,但是,画得再好,还是没有价值的,因为这些作品是不能代表这个时代的艺术的,也不能反映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史与文化史都不会接纳它。所以,当代人一定要搞当代的艺术,艺术家要去感受这个时代,反映这个时代,同时,中国的当代艺术一定要立足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基础,这样的艺术才有价值。
我的“心象笔记”系列作品,表达了我这样的思考:中国的当代水墨艺术不能以西方的价值观与审美为标准,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连接,在文化的历史记忆中寻找新的自我。所以我的水墨作品除了视觉感受上的当代性,追求个人化语言外,其哲学基础与文化归属以及传递的审美判断都是中国化的:创作方式的自然而为,强调人的感受的自然性,追求形而上的审美判断,由此来同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相连接。中国古代画论的“六法”中,对艺术作品的第一位要求就是“气韵生动”,因此追求这种气息与精神无疑是中国艺术审美的重要价值标准,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精髓,也是我的当代水墨艺术作品追求的目标。
郑板桥因胸中有竹,故他下笔果断一气呵成而以画竹闻名于世,因此他的“胸有成竹”一直以来是中国画家对自己创作准备的要求。然而我认为,这种创作方式在今天已经过时,其缺陷就是容易使画家陷入程式化的思维与程式化表现的窠臼中去,将严重束缚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影响创造性思维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也局限了艺术家技能的自由发挥。因此当代中国艺术家要从传统的束缚中走出来,就必须摆脱这种狭隘的传统创作程式化的思维与方法……我的水墨艺术崇尚随意生发,自然而为的创作方式。因此我每次拿起笔时并不知道自己在画什么,而是随着笔在纸上走,墨在纸上晕,我的思考才开始逐渐发展,并随意有为着……因此,这种创作的过程让我充满了新鲜与好奇,没有重复感,也充分挑战着我画面的笔墨技术控制能力,特别是对中国艺术审美的领悟与感悟,由此也就能使我真正享受中国哲学的意义所在……
我从事当代水墨的实践,但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面前,我感到自己非常的无知,我敬畏我们的传统,陶醉于中国的传统哲学与美学之中……而在中国历代画家中,我特别喜欢石涛、八大山人与黄宾虹,他们的作品深深打动与影响着我。在我看来,石涛是一位得道、睿智与随性的画家,因此他的创作不入窠臼而能够别具一格,体现了他无所畏惧的艺术品格;八大山人是一位智慧而情感的画家,他充满真实悲情的作品所有人都会被感染,他作品透露出来的高贵与孤傲的品性,所有人也都会被震慑;黄宾虹则是一位胸襟能包容天下并用心创作的画家,为此他的作品才能够达到如此浩瀚千里而气贯如一的心手一致的境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