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山水水总关情—吴静山的山水花鸟画

        作者:核实中..2010-01-30 12:17:19 来源:网络




          不久前,广东画家吴静山的书画展应邀在暨南大学艺术中心举行。展出的68件山水花鸟书法作品,有气势磅礴的大中堂、空灵秀逸的小斗方,其作品传统功底扎实、深厚,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客座教授、广东省文史馆馆员的吴静山,生长在广东顺德水乡,早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师从潘天寿、陆俨少、沙孟海等名家,尤得潘天寿的器重。“文革”中,1970年在潘天寿生命垂危之际,吴静山偷偷跑到杭州看望老师,潘天寿在病床上含泪拉着吴静山的手说:“静山,我从27岁起从事美术教学至今,你是我学生中最有才华的一个。”潘天寿在生命快要结束时,希望他集中精力走完自己未竟的艺术道路。吴静山从此牢记恩师的教诲,博采众家之长,在艺术上不断超越、突破。





          他认为,中国近百年的大家任伯年、虚谷、吴昌硕、齐白石等都是花鸟画家,只有黄宾虹、张大千等在山水画方面有所突破,他决心在山水画方面“为这个时代作出应有的贡献”。他还清楚地记得,1980年大年初二在北京,胡耀邦总书记对他说,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潘天寿这些大画家,都是过去时代培养出来的,50岁以下的画家,才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画家。他谈到“文革”失学的痛苦,胡耀邦勉励他说:“不要忘掉过去的痛苦,才能增加自己的勇气,加倍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吴静山是那种在艺术上既有悟性而又全情投入的人。纵观吴静山的山水画,兼具南派的丰润秀雅、北派的壮阔雄奇,他善用线条、墨色与绛色造型,笔法精妙,挥洒自如,其技法已是炉火纯青,步入画境。他的书法作品以多种书体写就,或潇洒秀逸,或古朴遒劲,功深而力厚。他师古而不论古,崇尚师法自然。吴静山认为,“祖国的河山是他天然的老师和朋友,是创作灵感之源。”至上个世纪70年代,他曾以数年时间漫游五岳及全国名山大川,行前再三捧读古代旅行家徐霞客的游记。他曾五游雁荡,十上黄山,沐雨栉风,不辞辛劳。因而胸藏万千峰峦幽壑,随笔底而书。他的山水画脱尽古人的窠臼,而自出新意,所绘《雁荡薄暮》、《黄山步云》、《云台山之秋》、《华山胜概》、《北岳奇观》等巨幅山水,恢宏奇伟,雄浑苍莽,富有生活感和现代气息。





          吴静山每次登黄山,上雁荡,都有新的感觉,随着季节的不同,气候的变化,景色常新,令其创作灵感如泉涌。在完成了30米长卷《长江万里图》之后,他又以同样大小的图卷《黄山大观》而被画坛瞩目,他将整个黄山的胜迹收入画图中,写出黄山之雄、之奇、之秀、之幽,赖少其也曾七上黄山,对他这个长卷大加赞赏,欣然为之引首“黄山大观”。





          近年他亦常徜徉于国内及美加日本和新马的名山胜水之间,去年创作的《美国大峡谷朝阳》,融中西技法,用金粉表现光线,瑰丽雄奇,迈出了新的一步。





          吴静山过去多写潘天寿、八大、徐胄的笔意,近年别出心裁,喜写半工带意的花鸟画,以娴熟的书法线条入画。这次展出的《唱晚》、《鸣春》、《山水芙蓉》等佳作,均气韵生动、意到笔到。在岭南画派居统治地位的广东,吴静山的画格,显得卓立不群,独树一帜。

      Processed in 0.177(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