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10-05-17 15:50:21 来源:网络
薛宣林《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内容提要
本书系中国美术史上第一本与传统的审美观念、技法体系相对立、并以全面开创新的艺术理论、技法、流派为目的的专著。
本书以其独特的艺术观念、审美方式、创作技法、表现形式以及独创的画种、流派、对中国画有史以来的造型观念、要素、技法、门派进行了全面反思。作者还凭依着自己全新的艺术实践,有力地证明:"道"、"气"、"虚"、"无"、;默记思维;书画同源和笔墨线条等"三戒律"是可以打破的白线或非笔墨线条中国画以及相对派道路是可行的。
引 言
当现代西方文化强烈地洗刷着我们灵魂深处游弋着的民族传统意识,当时代的巨澜突破了数千年来艺术冷峻的法则和递进、平稳、温馨、神圣的氛围之时,当既有的艺术本体已不能涵盖或满足宇宙的本体、生命的本体之时,一度曾使我们仿佛沉浸于数亿年前的茫荒梦幻之中声息全无。强烈的不安和困惑,伴随着心理潜意识变革的骚动,亦曾使我们感到失意、消沉,甚至发出绝望的悲叹。然而,驱使我们民族传统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力量,则在于发现,则在于创造。正象我们的祖先起初创造了我们的民族绘画艺术那样。我们无需对古人的艺术观念、审美方式、方法,以及艺术的表现形式神圣地膜拜,更无需重新佩戴上西方人地"眼镜",而应当坚信我们自己民族地艺术。相信"自我"地感觉,从否定中继承,从反思中创造,从时代和超时代地审美需要、审美方式中去建立。在"自我"及不断地"超我"中前进。
本着对美执著的追求,对民族绘画艺术无限的爱,对"新"、"奇"浓烈的兴趣,早在70年代,我就开始了中国画探索的生涯,起初我并没有把问题想得过于复杂,并试图从"文人画"中找出路。可是,经过多年的碾转曲折,在徘徊之中,我渐渐领悟到了艺术的真谛。即决非小修小补,而应当把形式的冲决点选择在被视为"神圣"的、不可侵犯的"禁区"。因为,只有这样的变革才符合艺术特性的本意--变化的美及创造、发现的美。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更多地表现出自我地感觉、观念。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中国画美的形式根本地更新或大幅度地跳跃。
我曾认为中国画发展到"齐白石地时代"已经到了极限。但历史和现实使我逐步懂得,那不过是中国画两大阶段;即守旧与变革的转折期。徐悲鸿的变法,尽管未能完全如愿,但他却标志着古典中国画和现代中国画两大格局开始形成。从目前看来,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中国画就总体来说,艺术观念上均未能摆脱"道"、"气"、"虚"、"无"等审美倾向。从处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看,中国画仍未能从"默记思维"中走出。从形式上看,中国画总未能超出"书画同源"或者说"笔墨黑线条"的轨道。论及"气韵"、"默写"以及"笔墨"线条者,往往都视之为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并将之置于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因而,一种逆反的心理就在自己的头脑中萌生了,促使自己开始了对"相对"等新的造型观念的追求以及对"非笔墨线条"形式的研究,进而导致"白线"或"非笔墨线条"中国画的诞生。但是,这一神经纤维的震颤又必然会牵动着整个美的形式神经系统,引起新形式因素的变化,此即本书所要叙述的主要内容。
诚然,我的探索属初探,目的只想启示人们"三戒律"是可以打破的,"非笔墨线条"的中国画之路是可行的。新流派、新观念、新形式的中国画是可以确立的。我并不认为自己的发现是非常合理的,也不敢肯定它是否有永恒的生命力,更不知道将来的"自我"又是什么样子(其实在我现在的作品里,作为"非笔墨线条"之一的"白线"已远不是开始的样式)。可我想,大胆的尝试新的思维空间以及由此而决定的新的艺术形式,总比重复他人(包括重复自己)要强的多。正因为如此,我也就不怕因作品的丑陋和思想的浅薄而见笑于世人。如果说,我的观念,我的探索以及我的作品能给大家带来一点点启迪和审美快感的话,对我来说,那将是最大的欣慰了。
目 录
第一部分 反思中继承
一 艺术化的对待艺术
(一)中国画两大分支
(二)流派的形成
(三)中国画艺术的"章法"只有历史借鉴性,不应有确定性、模式性
(四)无中生有
二 中国画造型要素的反思
(一)线条 笔墨线条与非笔墨线条
(二)造型 准中求质
(三)结构 笔墨线条结构与非笔墨线条结构以及明暗结构
(四)明暗 暗线条(笔墨线条)主体与明线条(非笔墨线条)主体
以及明暗造型的对立
(五)空间 平面重叠与立体,客观现实宇宙空间(第一现实宇宙)与心理、
想象的"现实"宇宙空间(第二"现实"宇宙)
(六)色彩 重墨色、轻颜色与重颜色、轻墨色。色彩从单一的墨和国画
颜料中走出
三 中国画造型观念的反思
(一)造型观念的形成和表现是画家的显著标志
(二)建立自己的造型观念
第二部分 求索与新技法介绍
一 造型观念的异变与"相对"
(一)睁开自己的眼睛,去寻找"自我"
(二)相对
二 新技法--介绍以反面绘制为主的"白线"或非笔墨线条
中国画形式、技法尝试
(一)"白线"或非笔墨线条中国画的确立,基于对古典中国画表现形式
的补充与反思
(二)几点具体形式的变化
(三)技法、程序的开拓
(四)作画过程
(五)几点说明
封面作品:源
资料链接:
相对画派(如真似幻)
《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
作者 薛宣林
1989年5月第一版
ISBN 7-80556-223-7/J.15
沈阳出版社出版
特约编辑:俞永康
责任编辑:孙世同
冯守哲
张君华
薛宣林艺术简历
薛宣林(1957.1--)江苏南京人。著名画家、艺术理论家。国家美术网艺术总监。相对画派创始人、宣画(中国画)定义人、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中国画学研究会副会长、薛宣林艺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就学于鲁迅美术学院、辽宁大学、沈阳炮兵学院。曾任大学哲学、美学讲师。1986年创立相对画派。出版学术专著:《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1989)、《论艺术之永恒》(1993)、《薛宣林艺术论》(2003)。发表重要论文若干,形成了系统艺术美学理论思想体系。开创了独特的相对画派(如真似幻)梦幻人体、海景、风景系列。2007年定居北京。重要艺术贡献:宣画(中国画)定义;艺术造型六要素(薛氏六法);发现美的三恒规律;美的本质;艺术创新的本质;艺术的起源;美术五大分类;画派的定义;相对画派等。(网络查询:薛宣林>薛宣林官方网站)。
Xue Xuanlin (Jan. 1957 --), a famous painter and art theorist, was born in Nanjing Jiangsu and have been lived in Beijing since 2007. He has studied in Luxun Academy of Fine Arts, Liaoning University and Shenyang Artillery College. Initiating Relative Painting in 1986, he once took the position of lecturer of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and now is still holding several positions such as member of the China Artist Association, special appointed painter of the Chinese Painting Institute of Jiangsu, Artistic Director of National Art Network. the vice-chairman of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the Curator of Xue Xuanlin Art Gallery. He has published Study on Conception and Techniques of Chinese Painting (1989), On Permanence of Art (1993) and Art Perspective of Xue Xuanlin (2003), and many important theses as well, which together form a systemic art theory. He initiated a special Relative Painting (blending of reality and illusion) and visional series of human body, seascape and landscape. His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art include definition of'Xuan paper painting' (Chinese painting),'six elements of artistic design' (Xue's six techniques), discovery of 'three aesthetic immutability','aesthetic essence','essence of art innovation', 'art origin,''five classes of fine arts,''definition of painting school'and'Relative Painting', etc. (search on the Internet: http://xuexuanlin.artron.net)
相对画派(如真似幻):薛宣林1986年创立,其特点主张抽像与具像的并合,即不和谐中求和谐。
艺术发明专利(无法复制)
薛宣林的作品都有加密措施,无法复制,面对当前高科技复制品,能够做到简单鉴别,薛宣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艺术发明专利获得者(1987年,专利号871015749,见《中国当代发明家辞典》448页。
相对画派(如真似幻)薛宣林的艺术特色
相对画派(如真似幻)--"如真似幻"独特的绘画语言。"相对和谐"(抽象与具象的并合)的独特艺术形式,突出表达了艺术家对人性与自然的赞美和歌颂。追求"不和谐中求和谐"真实与梦幻,远古与现代,"相对和谐"(抽象与具象的并合)的独特艺术形式。创造出无限的审美意境。
薛宣林生命系列: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美的符号。用人体最原始的形体语言,在表现人性生命张力的同时,对人性生命灵魂深处的激情讴歌和超然于时空的如真似幻的宇宙境界。给观赏者以无限的遐想和心灵的震撼。
人物系列主要表达人类生命对人性解放的精神追求以及对生命的激情讴歌,用形体语言表达人类生命灵魂深处的美与生命的张力。用一些中华文化元素与独特的生命灵魂的符号。创造出一种属于薛宣林相对画派如真似幻的美的符号。
女性人体美是艺术美的最高境界,是美到极至的代表。因为,女性是大地、生命、母亲的象征;是真善美及永恒、无限的代名词。女性象征着宇宙万物的生命。尤其是人体在我国寓意财神。
大海系列也同样如此,用写实的海鸟、海浪与抽象的钢到极致的礁石对比"抽象与具象的并合",表现了海鸟的奋勇拼搏,奔腾的海浪与礁石的冲突,形成三位一体,不和谐中求和谐。形成薛宣林相对画派如真似幻的独特的美的符号。
礁石象征着岁月和永恒;海浪象征着生生不息与无限;海鸟象征着自由和梦想。
森林系列也同样,用抽象夸张,璀璨夺目的色彩冲击视觉,给人带来精神上与心理上的幻觉仙境,写实的房子和人物与之构成如真似幻的梦境。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和交流。形成薛宣林相对画派如真似幻的独特的美的符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