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10-05-18 17:33:57 来源:网络
中国美术馆藏吴昌硕作品均为“文革”前所购藏。中国美术馆主楼1962年落成,1963年正式开馆,但此前文化部已着手购藏作品,并委托美协购藏,1961年又率先成立美术馆收购小组开展业务。美术馆藏有相当数量的缶翁书画,乃前辈前瞻之功,吾辈深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福。若今日开始购藏,不知要花几多倍钱也难以寻觅。
笔者自1981年进馆以来,即留意吴画。1983年,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鉴定我馆藏画时,曾随侍得览馆藏吴画,鉴定意见可参照《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一册(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及《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一》(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上述《目录》载馆藏吴画43件,《图目》选馆藏吴画10件47幅。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版《中国美术馆藏近现代中国画大师作品精选·吴昌硕》(图1)计选入129件194幅作品。对馆藏吴画逐幅著录、梳理自去岁编选此画册始,“乘凉”者之如此疏懒,恐愧对前贤。深入研究、鉴评有待来者,笔者仅就馆藏作品表面现象略陈数则,为吴昌硕之研究作些许补缀。此文计八则,将陆续在《中国美术馆》馆刊发表,今摘三则,共商于道友。
一、拥抱石鼓
石鼓为战国时秦人所制,以大篆刻四言诗于十石鼓,称石鼓文,亦称猎碣。石鼓原置陕西凤翔,唐初见于文献,宋时迁河南开封,后屡经搬迁,多有损伤,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设专室陈列。石鼓文向为史学界、书法界重视,拓本亦为贵,以明代安国所藏《先锋》、《中权》、《后劲》三种宋拓最著,今存日本,闻2006年春回故国“省亲”展于上海博物馆。吴昌硕书法、篆刻受碑学风气影响,尤爱石鼓文之浑朴醇厚,“曾读百汉碑,曾抱十石鼓”即为写照。但吴昌硕并未得见最善拓本,所临石鼓文多据清乾隆年间书法家阮元翻刻本等残本,故字形或有小失而致误读,强作四言句读,则非石鼓文原诗之义。昌硕所得者多为石鼓书法之美之力,而非诗文之美,亦非考据之功。
馆藏吴昌硕书石鼓文较少,其一为丙辰(1916年)《临石鼓文联》,或二为己未(1919年)《书画合璧册》对题。据笔者所知,以石鼓文与画合璧集为册页,馆藏此册为仅有,其珍贵亦在此。此前所出画册多次印有此册页,仍题为《书画合璧册》,却有画无书,未曾合璧。此次出版馆藏《吴昌硕》画册始完璧面世。因全书有作品著录,原拟将石鼓文释出,但著录过程中始发现乃缶老节临各石残篇,联缀为诗,已非原诗。如第二开题道:“銮车残拓得自沪市,兹临之”;第六开题道:“吴江王任堂话雨楼所藏元拓石鼓,后归秀水杜氏曼陀罗馆, 蜡黝古。下天一阁宋拓本仅一闲(闻)耳”(图1);第十二开题道:“六鼓之尾,八鼓之残,临阮刻天一阁本也”(图2)。因吴昌硕对石鼓文未窥全豹,或有误读,对字形、字义诸家又所说不一,故出版画册时未作释文,并加按语说明:
按:此《书画合璧册》之书法部分节临自秦石鼓文。因世传拓本多有残缺,虽经历代诸多学者考释,释文至今仍有争议。吴昌硕己未(1919年)节临石鼓文,已非原文辞,字形或有出入而生歧义,句读亦与诸家之说不同,更难尽原意,故释文从略,仅注明节临自某石,著录题跋、钤印。
“释文略”是出于难度和对原石鼓文的尊重,但并不因此否定吴昌硕临写石鼓文的成就。出版期间得读《石鼓文新响》一书【1】,对吴昌硕大加挞伐,该书在“书艺”一节中说:
清代是考辨和研习石鼓文的鼎盛期,以阮元为代表的古文字学家曾把石鼓文翻刻了不下十次。邓石如、杨沂孙、罗振玉、吴大、王国维、吴昌硕等都在研习石鼓文上下过功夫,甚至以临石鼓文而得名。其影响最大而临写最差的要属吴昌硕。吴氏之临书,不仅一版再版,而且被汪仁寿收进了由他编撰的《金石大字典》,却不说其临错释误多的惊人,就连石鼓文的字形、结体也被他肢解得头重脚轻,面目全非……吴氏石鼓临书跋文云:“予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惟其中古茂雄秀气息,未能窥其一二。”吴氏好临石鼓是真,惟“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则未见得,然“未能窥其一二”倒又是实话。无怪马宗霍《楼笔谈》云:“缶庐写石鼓以其画梅之法为之,纵挺横张,略无含蓄,村气满纸,篆法扫地尽矣。”商承祚亦云:“吴俊卿以善书石鼓闻,变鼓文平正之体而高耸其右,点画脱漏,行笔骜磔。石鼓云乎哉,后学振其名,奉为圭臬,流毒匪浅,可胜浩叹。”余以为像吴昌硕的石鼓文临书,今后最好不要再版,免得一错再错,贻误子孙后代。
读罢上述文字,确知石鼓学界之纷乱。吴氏失形误读是确有的,当指其谬,但吴氏是否“临写最差”当辩证分析。从文字学、考古学角度,吴氏可能有很多错误;从还原临摹角度而言,吴氏也不规范;但从“书艺”角度,吴是意临,是再创造,多画家字之画意,多艺术家个性,此又是考据学家所无,又何可将缶老石鼓文书法贬得如此一钱不值,甚至不能再版呢?画家字多为正宗书家尤其古文字家所不齿,缘临不规,字多误,无出处。画家临书自当有严谨治学精神,不以艺术为拒绝研究的遁词。试反思之,如书法限于复原古人,复制古人,又有何艺术创造可言呢!从古文字学的角度,《新响》可参,就书艺而言,其“短锋扁笔”“临书”【2】却不敢恭维,谁家“最差”,谁家“村气”,览者自明,不可同日而语也。
二、两幅奇构
据前贤言,吴昌硕山水、道释人物多为王一亭代笔,故其真迹颇为珍贵,且其真迹往往妙思奇构为常人所不能。幸馆藏作品有两件这般奇构颇耐人寻味。
其一,为1908年65岁作《灯下观书》(图3),以简笔水墨绘一文士倚书而坐之读书状。人物张其二目,耸其双肩,又加两笔短髭,颇为入神。他经常于画中出现的篝灯与人物泼墨衣衫相呼应,亦甚妙。右上题识曰:
日短夜更长,灯残影相吊。
独坐忧时艰,突突心自跳。
微吟有谁知,魍魉暗中笑。
黄叶挂蛛丝,风吹作鬼叫。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