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与“国画民学”

        作者:核实中..2010-05-31 14:13:37 来源:网络

        在研习黄宾虹山水画时,他的“国画民学”的观点引起了我的注意。

        黄宾虹讲:“君学自黄帝起以至于三代,民学则自东周孔子时代起。春秋战国时代,贵族封建政治和为他们制定的礼乐崩坏,诸子百家著书立说,竟相辩难,随有了各人自己的学说,蔚为大观。自后文艺勃兴,学问便不为贵族所独有,师儒们传道设教,平民有了自由学习和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这种精神便是民学精神。”

        他进一步分析说:“君学重在外表,在于迎合人,民学重在精神,在于发挥自己。所以,君学的美术,只讲表面整齐好看,民学则在骨子里求精神和个性的美。涵而不露,才有深长的意味。”

        黄宾虹深刻分析了“民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同时指出了“君学绘画”与“民学绘画”在精神追求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历史上有人将绘画分为宫廷画、工匠画、文人画、市井画等等,亦有如董其昌将绘画分为北二宗。将绘画艺术上升到学问、学说高度来认识历代前贤,各有高见。但作君学、民学提出者,黄宾虹是画史第人。

        从以上言论中我们看到黄宾虹是深受民学思想影响的。由民学到诸子百家,再到老子之“师法自然”。再到法外求法,无法而法,出神入化。这条线索指引着他的艺术道路不断前伸。如果说“民学”是他的基本价值观的话,那么师法自然则是他的审美观。这种基于“民学”的审美观,不仅是黄宾虹的艺术追求,亦是中国广大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向往。诸如“商山四皓”隐居于云霞深处,采紫芝而食而不出。“竹林七贤”啸傲山林,谈玄论道而不仕。李白酒醉长安而后毅然出游,写下了“且放白鹿青岩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以吐胸中不快。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结庐田园,采菊东篱。王维隐居终南而“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过着亦道亦禅的生活,种种事例表明,追求性情放达、精神自由是历代文人的共同特征。亦是艺术之真谛。

        基于上述审美追求,黄宾虹在造形、笔墨、色彩上形成了什么样的观念?我们不妨再读他以下的言论:

        “我在北京时,一位欧人来访问我,曾谈起美术两字来,我问他什么东西最美,他说。不齐之弧三角最美,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知道桌子是方的,茶杯是圆的,它们虽然很实用,但因为是人工做的,方就止于方,圆就至于圆。没有变化,所以谈不上美。凡是天生的东西,没有绝对方或圆。拆开来看,都是由许多不齐的弧三角合成的。三角的形状多变化大,所以美。一个整整齐齐的三角形也不会美。”

        “天生的东西绝不会都是整齐的。所以要不齐,要不齐之齐,齐而不齐,才是美。”

        “内美外美,美既不齐,丑中有美,尤当别类。”

        “画之神妙,全在用笔,用笔之法,包安吴‘万毫齐力’一语可谓真诀其微。王摩诘游丝皴、吴道子纯莼菜条,无论粗细笔,同此一理。”

        “山川浑厚,草木华滋,董、巨、二米为一家法,宋元名贤,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笔力是气。墨彩是韵,逮清道咸。金石学盛,籀篆分隶,椎拓碑碣精确,书画相通,又驾前人而上之,言真内美也。”

        “画以自然为美,全球学者所公认。爱美者因设种种方法,推求其理,中国开化文明最早,方法亦最多,不知几经改革以保存其今古不磨之理论。无非合乎自然而已。故理法虽可宝贵。而气韵又从理法而出,更为宝贵。”

        从以上言论和他大量作品中,从他一生的历程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他从追求内美的民学观点出发,尊从师法自然之道,遍游名山,从真山水中求得真实感受,从“雨淋墙头”“月移辟”的启发中,感悟到了,实中之虚、虚中之实的妙谛。以金石书法之道入画,用钗股漏痕之笔意。创造了浑厚华滋的笔墨语言,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在用笔、用墨、用水上均达到了前人未有的高度。以不齐之齐、齐而不齐的造型法则来状物写景,形成了黑、密、厚、重,看似粗头烂服实则气韵生动的独特画风,成功地将中国山水画从古典引向了现代。这一点也暗合了他青年时期立志维新变法的政治追求。他的艺术造诣树立了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的又一高峰。他的艺术由于有了追求内美的民学思想,因而具备了穿越时代的精神魅力,历久而弥新,必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Processed in 0.223(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