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评两则——徐耀的油画

        作者:核实中..2010-07-09 11:31:55 来源:网络

        欣赏艺术作品,讲求的是一个意境,佳作更是可以达到激活视听感官,触动心灵的效果。究其根源,恐怕要回到这句古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便是作者的心思。



        看徐耀先生的画作,零负担。



        事实上,年逾半百的徐耀从少年时代,就开始承受生命的重压。走投无路去逃港的“卜佬”、灯火阑珊处学写繁体字的“大圈仔”、谋生计的“文物贩子”……直到境况日益好转,华商、文物鉴定家、社会活动家等称号接踵而至,徐耀依然背负着内心浓重的民族和文化情结,奔波劳顿,又乐此不疲。可以说,他的足迹不曾显露出轻松的痕迹。



        “保持好心情;笑对人生, 全备自我,精彩苍穹;敬梅兰竹菊为师, 结琴棋书画为友;观海到天边, 云如何为岸,登山高绝顶, 独我为峰,悠哉赏繁华景。”怀着如此心境,徐耀将自己对自然、生命的解读和思考融入到画作中,用代表物质本源的肌理表现出来。



        徐耀偏爱从大自然中采撷创作元素,不论是层峦叠嶂的山林,光影中灼灼生辉的荷叶,还是千沟万壑的海底奇观,摇曳生姿的海藻生物,或者是美轮美奂的冰川,一泻千里的飞瀑,都给人带来清爽宜人的感受,让心田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浸染、滋润。





        墨像与色彩的和谐



        不少作肌理画的艺术家擅长国画,尤其是水墨。这也不足为奇,“肌理”一词,原本指人肌肤的纹理,从上世纪60年代起,海外画家以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如揉纸、拼贴、油拓、水拓等,制造出某种类似自然形象与肌理的效果,进行现代水墨的探索。



        可惜的是,肌理画中存在相当比例的“制作”,而非“创作”,不少作品滞于物,碍于情,空洞乏味。这种衰象与艺术市场的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有关。从这个角度来看,水墨画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与他表现出的沉静感、积淀感是彼此呼应的。



        徐耀有着一二十年文物鉴定的职业生涯,也是一位出色的设计师,这些理性和感性紧密结合的具体工作,使他对色彩、构图拥有纯熟的拿捏、调遣能力。加上沧桑岁月的洗礼,中西文化的感悟,他在创作中,自然能够心手相应、内外和谐。



        这种和谐,主要体现在墨像和色彩上。徐耀的肌理画虽然是油画,却能流露出水墨的神韵——浓转淡,浸亦染。在以“天体”为艺术主体的几副作品中,丝丝缕缕、亦真亦幻的云状物烘托出“光”的神奇和伟大,“创世纪”中上帝振臂一挥:“要光!”的情景仿佛在脑海中成像。



        在以海洋和冰川为题材的肌理画作中,墨像的动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站在画前,有种澎湃涌动的激昂,或者被孤寒、寂寥吞噬后的释放,不得不感叹渐变的魄力,于无形中造就宏大的气势。

        徐耀形象地把色彩称为“盐”,可见这又是一位性情中人,受不得了无生趣的气氛。他在用色上,可以说是纯得地道,杂得无懈可击。



        怎么个杂法?有些画中,你讲不出有几种颜色,甚至感觉有些色彩是从未见过的。更费解的是,即便是大红大绿大黄混搭在一块儿,竟不觉得别扭、尴尬,只觉得随行运笔,色彩诡秘,变幻无穷,彼此渗透着,像水和墨一样交融,浑然一体。



        这种效果的呈现与徐耀娴熟的创作技法密不可分,更与他的“造型”技艺紧密结合。正所谓,画虎画皮难画骨。肌理画追求的不是逼真,为具象的艺术主体“取形”,其难度不亚于让抽象的意识可见。

      Processed in 0.134(s)   64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