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油画的自主发展道路——张祖英

        作者:核实中..2010-07-13 17:55:58 来源:网络





          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从动员到展出历时三年,最终以它无可比拟的波澜壮阔被载入中国美术的史册。作为参与策划和把握展览进程的人,我常常回首它从一个构想拓展为一个学术团体的计划,又化作中国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下属的33个省市具体负责人的合力,进而激荡起数万名中国油画家的投入、参与竞争,凝聚成33个展览,先后五批,在中国美术馆连续展览了一个月。轰轰烈烈地来,轰轰烈烈地去,此起彼伏,犹如大浪淘沙,杰作层出不穷,最后,在近两千幅进京作品中,挑选出三百余幅,汇成《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精选作品展》。在北京首展后,又去西安、上海、长沙、广州、济南、沈阳巡展。回想起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画家们布展、撤展……忙忙碌碌的身影和井然有序的工作;大展评委们往返于各展厅,徘徊于两千余幅作品前认真的神情;还有那些隆重的开幕、庄严的颁奖、热闹的晚宴,不时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激荡在我的心里。
          这千军万马的大检阅和中国油画的当今风貌,是20年卧薪尝胆、20年不懈努力的成果;是中国油画学术团体的领导,把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当作自己使命的见证;是艺术家们把油画艺术当作自己毕生钟爱的事业,要用自己的才华证实民族的智慧,在国际艺坛写下辉煌业绩的信念的体现;也是对当前西方盛行的所谓“架上绘画消亡论”说法的最好回应。
          这次展览使每个参展画家看到了自己在专业探索上的成果,并切实地感到了自己仅仅是中国油画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它将随着潮水的涌动磅礴向前。
          这次展览也使海外的同行们对当代中国油画刮目相看:日本艺术家对中国油画的高水平感到意外,派专使来商谈,希望互访交流:法国的著名美术批评家看到中国油画的现状感到震惊,认为这样出色的展览在西方一定会受到重视,主动提议要把它介绍给欧洲的博物馆……中国油画将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的苍松翠柏,这宏伟的目标已在极目可望的视野中闪现。
        油画艺术生长于西方的沃土之上,神秘的教堂、湛蓝的天、碧绿的草、红色的屋顶和斑斓的野花,使画家产生表现现实与自然的渴望,经过历代的磨砺,锤炼出特有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他们的人文理念,载入了他们悠久的历史文化。
          油画艺术追求语言和精神的契合。自从它引入中国,中国的眼睛、中国的心灵、中国的土地,在学习特有的表现语言的过程中,便一定会使它改变模样,也应该使它改变模样。如果你用的是这种泊来的表现手法,而面对的是自己跳荡的中国心,你的手自会去表现你的心声、你的情感和你的人生理念,而绝不会是你的心去服从你手的操作。中国的油画艺术经过一个世纪的成长,已经植根于这片广袤的土地。油画家们正在用那多彩的语言去表现苍凉的黄土地,表现升腾于东方的红日和朴实的父亲、勤劳的母亲。这些留有中国印记的作品与上世纪50年代的革命历史画一起,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颗明珠,油画家们也正在渴望用他们的心智去表现中国璀璨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表现中华民族在新的世纪中艰难而辉煌的崛起。
          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时,对于文化事业,国家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也没有投入足够的经济力量,作为油画工作者,油画艺术寄托了我们所有的理想与追求,我们信奉国际歌中的一句话:“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中国油画家正是把自己当作了这事业的主人,承担起了发展中国油画的使命,成立了自己的学术组织——中国油画学会,在没有国家投资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智慧、力量和奉献精神,主动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和热爱油画艺术的国内外企业的支持,为中国油画的发展贡献了能够贡献的一切。




          20年弹指一挥间,忆往昔中国油画同仁众志成城、披荆斩棘,一步一步坚实地走到了今天:
          记得1984年,一百多位油画家聚集黄山,反思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思潮,探讨未来中国油画的发展,力求摆脱犹豫彷徨的处境,提出了尊重创作个性,反对题材决定论,要多样不要一统……力图走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困境。
          记得1986年,面对西方艺术思潮的涌入,在“走出去、引进来”中,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首届中国油画艺术研讨会上提出了“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精神和个性特征的中国油画而奋斗”的发展方向,明确了我们的理想与追求,在1987年举办了《首届中国油画展》,第一次打出了“中国油画”的旗号,以整体的面貌踏出了重要的一步;
          记得90年代中期,中国油画学会成立后,根据当时的状况,又提出了现阶段要“以真诚心态关注现实、民族精神,多样探索”的指导方针。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交相辉映,各具风采。既然文化作为人类的精神创造,要提倡差异性,反对趋同化,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的目的就应该是比较鉴别、吸收改进,在传统的底蕴中发展本民族具有时代品格的艺术,使它具有延续性、深邃性和时代性,成为世界文化丛林中不可或缺的奇葩。中华民族在近两个世纪所经历的荣辱兴衰、社会变革是任何其他民族所难以比拟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多灾多难的历史,引发了炎黄子孙深刻的思索和丰富的情感,成为艺术家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我们应该自尊、自强,相信我们能够为世界文化的积累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在文化领域我们没有理由说西方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更没有理由说中国的文化要由西方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美学价值需要由西方的慧眼来评判。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向西方社会学习、借鉴,迅速地拉近了观念的距离,但是中国毕竟有着自己的意识形态,有着不同于西方的制度、人文景观和生存方式,西方的画家一直就和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多数画家是在画廊和经纪人的经营下创作和生存。而中国的油画家在新中国建立伊始,就受到国家的扶持,始终把绘画艺术当作一种精神的追求,而不是谋生的手段,当今中国油画的中坚力量大部分是艺术院校的教员和画院的专业创作人员,他们可以不为生计所迫,从容地表现精神世界和理想追求,潜心于艺术的探索和语言的锤炼。当成千上万的油画家都在投身创作探索之时,就会产生强大的活力,这是令西方国家艺术界羡慕不已的一点,也是中国油画可以迅速崛起的奥秘之一。




          艺术家的创作,有其各自不同的素质、秉性和追求,可以自由地发展;作为艺术门类整体的发展,却应该有其科学性和前瞻性的整体规划和发展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前推进。任何事业的发展必须有其客观发展的可能性,但最终起作用的是学术带头人和团体的引领,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策划就没有事件,没有事件就没有活力,没有活力就没有发展。中国油画学会拥有一批对油画事业有理想、有抱负、有进取和奉献精神的志士仁人,他们能够在中国油画发展的重要阶段适时地提出阶段性的目标,通过有价值的学术活动,吸引艺术家的投入和参与,并在一次次的投入和参与中更加明确前进的目标和方向,把个体的分散的力量整合成整体的合力,推动了事业的发展,提升了中国油画的整体水平。《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20世纪中国油画展》,尤其是被称为“史无前例”的《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之所以有如此的规模和影响,正是成功运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机构运作机制与国家特有的体制的良好结合。这些规模宏大的展览,在中国的过去不可能实现,在外国的今天也不可能实现。
          随着改革的推进,油画进入了市场,具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利益的驱动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学术价值和市场价格产生了某些错位,中国油画学会作为学术中坚,不断组织有学术价值的展览和研究,维护了艺术的评价标准,引导着中国油画走在自己开创的健康的发展道路上。
          近几年来,面对西方国家艺术观念和思潮的影响,新的艺术门类不断出现,绘画的影响力在不断减弱,一些好心人和热爱绘画的公众,关切地提出油画艺术的前途问题。的确,中国油画曾一度笼罩在“绘画消亡论”的阴霾之中,西方的绘画是否真的会消亡,我们暂且不去理论。但我们认为:一个艺术门类能不能继续发展,取决于它是否有进取的可能,取决于它是否被社会需要。对于中国油画来说,前景是十分光明的,业内人士都感到,从西方引来的这门艺术,在与中国优秀艺术传统相碰撞后,如何来表达我们对社会、对人生的审美思考与情感,是一个长久的话题和长久的课题,需要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中国油画的生命力是毋庸置疑的。至于说到社会需求,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大地上不断崛起的高楼大厦和正在建设、将要建设的博物馆的墙面留有如此多的空白,在中国已经走上和正在走上小康之路的家庭中,他们的居室同样需要绘画的装点,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一定会需要高雅艺术作为他们的精神食粮……
          历史告诉我们:国家是在兴与衰的转换中发展,艺术中心是在不断地转移中发展。在西方已经认为架上绘画无路可走,在很多人认为没有必要去走的时候,我们要独立地思考,主宰自己的命运,坚定地号召有决心的同行们继续走下去。我们相信中国油画需要走自己的路,也一定有自己的路可走。当它形成了规模,在英明的领导不断地提倡下,在中国油画家不懈的努力下,这荆棘丛生的小路一定会被开拓成宽广的大道。如今,难道我们不可以设想有朝一日架上绘画的中心会转移到中国来吗?

        张祖英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油画学会秘书长

      Processed in 0.134(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