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的艺术——中西文化百年聚焦国际研讨会”纪要 作者:王端廷  

        作者:核实中..2010-07-16 15:57:02 来源:网络

          20世纪是由中西文化碰撞转向中西调和,逐渐形成独特的中国新文化的百年。中国的美术在20世纪里,同样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由封闭转向世界的一个激烈的推陈出新、中西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画家。而在世的画家中,吴冠中以其成就、经历和影响,无疑是最典型的一位。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于1999年11月5日到12月3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吴冠中艺术展”。在此期间,吴冠中艺术展组织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吴冠中的艺术——中西文化百年聚焦国际研讨会”。会议议题为:1. 吴冠中与当代中国艺术;2. 在传统与创新中发展的中国美术;3. 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发展的中国美术;4.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美术。



          研讨会于1999年11月5日在王府井大饭店三楼国际会议厅举行。海内外著名艺术馆馆长、著名艺术史论家和新闻界人士一百三十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比较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顾森研究员和吴冠中艺术展组织委员会秘书长何冰主持。会场用汉、英、日三种语言向代表作同声传译。



          英国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教授、国际著名艺术史学者迈克尔·苏立文首先发言,其题目是《吴冠中:不是一个画家》。这位中国艺术的旁观者和权威的研究者早在其著述中就对吴冠中融合中西的艺术探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充分的肯定,此时他再一次强调:“吴冠中帮助了中国艺术向当代世纪的发展,并且也将它带进了国际艺坛中。没有吴冠中的贡献,这是不会发生的。”



          法国塞纽奇美术馆前任馆长马丽-戴莱斯·波波女士在回忆了她本人于1993年在该馆举办的吴冠中画展并分析了吴冠中与法国艺术的密切关系之后说:“对我而言,吴冠中大师就是当代艺术家形象的化身,他跻身于世界艺林并得到公认,却在技巧和思想上立足于自己的根基,而因此成为永恒的中国艺术无可争议的证人。”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曾邀请吴冠中共同主持过“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他的发言显示了一个物理学家对吴冠中绘画的独特见解。



          法国巴黎第三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前任系主任、雕塑家熊秉明教授作了书面发言。作为吴冠中的挚友,他将吴冠中的激情与凡·高相比:“我强调冠中的激情,因为在中西艺术交流中许多问题是理性提出来的,但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激情的创造。”



          法兰西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画家朱德群由于异常激动而声音颤抖,嘴唇苍白,作为杭州艺专的同学,在回忆与吴冠中一道求学于战乱之时,又先后深造于法兰西,且共同探索中西艺术融合之道的漫长历程时,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显然是百感交集,心潮澎湃。而作为一个在西方以抽象表现主义画风获得成功的同道,朱德群指出了吴冠中绘画的独特性,即“吴冠中没有将抽象语言仅仅作为宣泄感情的渠道,他营造了一种可游可居的田园之境。他1990年以后的很多作品非常精彩。《网师园》是可以住进去的。”



          日本东京都庭院美术馆馆长井关正昭作了题为《对亚洲美术中东方与西方问题之思考》的书面发言。这位自称“不是中国美术及东南亚美术专家”的日本人,在发言中几乎只字未提吴冠中的艺术,而是着重谈了“最近几年日本对亚洲美术的关心”,并举例陈明西方艺术通过日本极大地影响了韩国,然后说“新的美术模式已经脱离了欧洲的思想范畴,已经可以在亚洲的美术界里寻找”,大有向中国兜售日本艺术的意图,只是没敢明说中国艺术应该向日本学习。香港艺术馆总馆长曾柱昭、澳门艺术博物馆馆长吴卫鸣书面发言的题目分别是《吴冠中:穿梭两极的燃灯者》和《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呼叫》。



          中国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陈玉玲女士着重介绍了1993年5月该馆举办的吴冠中画展的盛况和此展对台湾社会和艺术界的影响。她说:“吴冠中的画作成为大陆与台湾艺术交流的一座桥梁,成为台湾艺术家的一个榜样,还给台湾新生代一种启蒙,给台湾观众以全新的震撼。”台北国立艺术学院庄素娥教授以《吴冠中水墨画的现代性》为题作了书面发言。她此前发表的著述和本次发言代表了台湾学术界对吴冠中的研究成果。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前任所长水天中研究员将吴冠中置于中国现代艺术史的宏阔背景中加以定位,指出“吴冠中是20世纪后期中国画坛无可替代的人物。他的绘画作品和他的艺术见解是他的思想与20世纪后期中国文化环境既冲突又亲和的产物,是画家以个性化的方式对20世纪中国画坛正面和负面各种挑战的回应”。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闻立鹏从现代艺术史的角度,称吴冠中为20世纪后期中国画坛摧城拔寨、破门进球、奠定胜局的前锋。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居台湾的著名画家刘国松开口便称“请柬仍未收到,但却径直赶来开会的原因是,自己与吴冠中是同一条船上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要互相支持”。这样的开场白很容易使人将这位原籍山东、身材敦实的汉子与昔日水泊梁山“聚义厅”中的侠客义士联系起来,并回忆起在吴冠中身处逆境时,在其什刹海边的蜗居中,他为其一掬同情之泪的往事。他接着说:“美国学者亨廷顿上书国会,认为美国应与欧洲联合起来将现今世界上两个仍未被西方同化的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儒教文化同化掉。作为画家,我们有责任捍卫我们的文化,但在现今国际环境中,用固步自封来保护传统文化显然是不行的。我们要吸收学习西方文化,但绝不能全盘西化。吃牛肉要把骨头剔掉,吃米要把糠皮去掉。我们只吸收我们需要的东西。只有开拓进取才能保护并发扬光大我们的艺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刘骁纯研究员就自己曾经提出的“林吴系统”的概念再次进行了阐释:“林风眠与吴冠中可以视为一个水墨系统,权且称为‘林吴系统’,它的最大特征是由西方近现代写意型艺术入手追求中西融合。”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陈传席教授对吴冠中提出的“笔墨等于零”的观点持反对态度。他说:“传统中国画的最高价值就在笔墨中,灵魂就在笔墨中,岂能等于零!黄宾虹题画云:‘画之气韵出于笔墨。’又云‘国画民族性,非笔墨之中无所见’。又于《傅恕庵书》云:‘尝悟笔墨精神,千古不变。’黄宾虹是真正的大画家、大宗师,他的话是正确的。我宁可相信黄宾虹,而不能同情吴冠中。”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范迪安说:“过去美院的中国美术史教学只讲到19世纪,后来才扩展到1949年。在20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将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的经验和教训纳入到中国美术史的教学内容中,总结成败得失以利中国美术未来的发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袁宝林教授指出:“吴冠中是20世纪最具挑战性的画家。民族性是一个发展的传统,吴冠中的创造不是传统的异端,而是在新时代具有民族品格的创造。”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林木教授说:“吴冠中为中国当代美术开启了两扇生锈的闸门:一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倡导绘画的形式美和抽象美,促成了当时中国美术开放的多元局面的形成;二是关于笔墨问题讨论的引发,将带动中国美术朝着更为开放的现代化方向发展。”



          我国画坛老前辈、现旅居澳大利亚的郁风先生以朋友和大姐身份评价吴冠中。她说:“我理解吴冠中所说的‘笔墨等于零’,在当代艺术中,何止笔墨等于零,连纸都等于零,很多媒介都等于零。现在断了线的风筝满天飞。吴冠中在中国20世纪无疑是一位突出的画家,但在海外,吴冠中并不被看作当代中国艺术的代表。他们更看重后两代甚至后三代的中国年轻艺术家。”



          研讨会上,吴冠中自始至终认真听取每位代表的发言,最后在主持人的邀请下上台讲话。平时说话就爱激动,被张仃戏称为“激动派”吴冠中,今天显得更加兴奋。他以极快的语速和频率说道:“开始组织这个展览时,组委会有两个计划,一是出文集,二是开研讨会。对这两条我都是反对的。我认为只展出作品就够了,因为现在许多研讨会都只讲一些捧场的话,没有意义。但大家说文化部办一个活着的当代画家的展览不容易,坚持要这样做。那么我就提出出文集、开研讨会一定要把反对我的观点的文章收进去,把反对我的人邀请来。‘抛砖引玉’,让理论家把我作为一块砖抛出去,以此来讨论中国美术的发展。我平时不爱照镜子,这次大家的讨论是我的一面镜子。这也是一副望远镜,让我看到了未来。‘忙白了少年头’,我用满头的白发感谢大家对我的关怀。”



          在热烈的掌声和兴犹未尽的气氛中,研讨会于11月5日下午5时23分圆满结束。



          (原载于《江苏画刊》2000年第2期)

      Processed in 0.141(s)   64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