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美术

        作者:核实中..2009-08-23 16:16:14 来源:网络

        16世纪头25年的意大利,是一个政局紧张、战事几乎连绵不断的时期。佛罗伦萨经历了共和体制到梅迪契的独裁统治,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艺术中心。意大利的北部两次遇受法国侵犯,从1499--1512年,1515--1525年法军占领米兰。教皇政权为扩张它的世俗权力,起劲地发动一场场战争--尤里马斯二世简直马不停蹄地在军事战役充从部队统帅--唯一的挫折就是神圣罗马皇帝的干涉。1527年,罗马城自身遭到查理五世军队中德国和西班牙雇佣兵的劫掠。正是在这极其动乱的阶段里;盛期文艺复兴艺术形成了。这是一种明朗而又高尚观念的、伟大而又有克制力的艺术,总而言之,就是古典式平衡的艺术。这是少数杰出艺术家--在他们当时和在我们现代都是杰出的艺术家--著名的达·芬奇(1452--1519年),米开朗琪罗(1475--1564年)和拉斐尔(1483--1520年)的创造。他们每一位都是突出的个人主义者,尽管互相之间产生灵感碰撞的火花,却从未形成一个团体。他们三位都达到了超凡的技巧造诣和完美的心灵、眼与手的配合。不太费力地解决了早期艺术家们为难的问题。他们作品的艺术形式总是美妙地昭示出理智性的内容。
        在文艺复兴盛期,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为代表的一批美术家,迸一步完善了15世纪意大利人的探索,使理性与情感、现实与理想在美术品中获得了完美统一,使形与空间的关系获得了高度和谐,从而为再现性的美术确立了一种经典样式,给后世提供了效法的最佳范例。在以后西方美术的发展历程中,无时不感到它的强大影响力。推崇也好,否定也好,都是因为意识到它的存在。

        l、达·芬奇

        略有文化素养的人,大部知道文艺复兴三杰的名字。他们的出现,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达到光辉灿烂的鼎盛时期。在三杰中,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是最年长的一位。他出生在芬奇镇,因而被称为芬奇的列奥纳多。西方人一般是叫他列奥纳多的。或许人类有史以来,还不曾有过达·芬奇这样全面发展的人。他涉猎的领域之广、取得的成就之大,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美术只不过是他渴求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并没有占据他的全部时间和精力,但他在这一领域内却获得了惊人成就。把自然科学知识引人美术,是15世纪意大利人的重大贡献,达·芬奇继承了这种传统并大大完善了它。

        早在跟随委罗基俄学习时,达·芬奇就显示出他把对客观世界的精确认识与诗意感觉结合在一起的才能;从他协助老师描绘的《基督受洗》(约1472)中那位侧面天使优雅的形象上,不难看到这种才能已经显现。据说,委罗基俄震惊于他的才能,从此放弃绘画,专心致力雕塑了。

        面对《岩间圣母》(约1483--1485)这件达·芬奇成熟期的作品,我们能看到他给绘画带来的新东西。金字塔式的人物组合,深遂神秘的风景,全部休浴在生动可感的空气氛围中。人物优美的形象与四周自然环境的关系,显得那么和谐、那么水乳交融、那么相得益彰。15世纪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画家作品中常常难免的人物与空间不协调的生硬效果,已经一扫而光了。这种成果,要归功于达·芬奇对空气作用的认识、对整体的感觉,以及他富于创造性的明暗表现法。他利用自己那种被称为"薄雾法"(sfumato)的柔和细腻的明暗过渡,塑造出可触可感的人物和环境。精致的细节始终从属于整体的生动效果,科学知识与艺术要求获得了深刻统一。盛期文艺复兴来临了,活的人终于生活在话的空间中了。

        达·芬奇最著名的作品,自然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应米兰大公邀请生活在米兰期间,他在一所修道院食堂绘制了《最后的晚餐》(约1495--1498)。在绘制过程中,他尝试着新的调合颜色的方法,不幸这种未经时间检验的作法使色彩变质了,今天我们已看不到它本来的面目。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从残留的壁画上感到它的魅力。画在墙壁上的这件作品,以基督为中心展开了构图处理。门徒们的动势和建筑的透视线全都向位于画面中心的基督身上聚拢,又从他身上扩散开去。

        在明亮窗洞映衬下,这位救世主成为画面最突出的人物形象。坐在水平长桌前的基督和两侧的四组门徒,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而有变化的整体。达·芬奇精心地选择了最后晚餐时最富戏剧性的一刻来描绘,当基督向门徒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门徒们不同的神态和动作与他宁静坦然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每一位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都是那么真实生动,充分展示了这一题材的深刻内含,展示了美与丑的对立。完美的构图、和谐的形与空间、丰富的心理刻划、深刻的人性,这一切再次向人们昭示着古典美术大师达·芬奇的特色。

        孤独的达·芬奇,在晚年应法国国王法朗索瓦一世邀请赴法,离开再也没回来的祖国之际,他携带了自己一幅最著名的肖像画,这就是今天收藏在罗浮宫博物馆内的《蒙娜·丽莎》(约1503--1506)。达·芬奇历时数年绘制的这幅半身像,为后人确立了一种半身肖像画模式。

        他把这位商人妻子处理成两手自然交搭,身躯和头部不同程度侧转的方式,既克服了单调又显得从容。蒙娜·丽莎富于实体感的血肉之躯及神秘的微笑,与宛如中国山水一般的淡远背景结合在一起,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余地,使后人可以进行不同的阐释。这种像现实生活一样复杂丰富、让人一言难尽的感觉,恰是最伟大的文艺作品特有的品质,正如西方那说不尽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正如我们的《红楼梦》。

        2、米开朗琪罗

        在达·芬奇名声传遍意大利之际,一位比他年轻23岁的佛罗伦萨美术家像颗摧璨的明星出现在艺坛,很快就成为与他抗衡的强大对手。此人就是西方最伟大的雕刻家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米开朗琪罗曾在著名画家古兰达约门下学习,但真正给他启示的是古代雕塑,他在致力于领悟古人成就时,也致力于解剖人体,研究人体的结构和运动,这使他成为量充分发挥人体.表现力的美术家之一。

        不同于充满深遂智慧之美的达·芬奇的艺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以力量和气势见长,具有一种雄浑壮伟的英雄精神。或许,他是一位最接近贝多芬境界的美术家。在他的雕塑上,在他的绘画中,一个个巨人般的宏伟形象挺立起来,就连他塑造的女性形象,也都具有刚勇的气概,仿佛是神话中的阿玛宗女子。

        米开朗琪罗早年的雕像《大卫》(1501--1504),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样,是美术史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不朽杰作,也是最鲜明展示盛期文艺复兴意大利美术特点的作品。在用一块久被弃置的名贵石材雕刻大卫形象时,他真正实现了把生命从石头中释放出来的理想,以精湛的技巧、强烈的信心,雕凿出这尊完美的英雄巨像。我们知道,意大利15世纪两位最著名雕塑家多纳泰罗和委罗基俄曾创造过两件同名雕塑作品,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大卫塑成少年,就像圣经故事讲的情形一样。而米开朗琪罗最惊人之处,就在于他摆脱了文字记述的束缚,根据自己的要求,把少年大卫塑造成一位发育成熟、体魄健美的青年男子,一位如神的人,从而极具表现力地传达出他对人的信心、对新社会理想的热情。从15世纪的少年大卫发展为米开朗琪罗的成人大卫,仿佛象征了从早期文艺复兴转入盛期文艺复兴的历程。

        体现在《大卫》中对理想的英雄形象的迷恋之情,在另一件著名雕像《摩西》(约1515)上得到进一步发挥。与宁静的大卫不同,这位以色列人的领袖虽然坐在那里,但他肌肉强健的形体中蕴含着无比的力量和内在的紧张感,威严的目光具有震慑一切的气势,这是一位真正的巨人,鲜明体现着米开朗琪罗"令人生畏"的风格。
        就像他本人笔下的上帝一样,米开朗琪罗终生渴望伟大辉煌的创造,屈辱、孤独、苦闷都不能扼制他创造的热情。当他被迫放弃心爱的雕刻,拿起画笔为教皇绘制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时,他作为壁画家的惊人创造力获得了一次充分展示的机会。他独自一人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用数百个大大小小的形象布满了600多平方米的天顶,创作出以旧约《创世纪》等为题的一组壮丽宏伟的壁画(1508--1512)。只要看一看西斯廷天顶画,就会对米开朗琪罗组织浩大场面的本领和表现各种人体动作的功力,有清楚的认识了。《创造亚当》(1511)是这壁画中最精采的一图,它无比的气势、完美的形象、深刻的内含,都让人难以忘怀。那些画在礼拜堂墙壁上的15世纪名家作品与它相比,不免有种格局狭小之感,无法同米开朗琪罗础础逼人的崇高风格抗衡。

        米开朗琪罗度过漫长的一生,在他晚年的创作中,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以往那种对人的信心和乐观的感觉变得黯淡了,悲剧性因素像阴云般笼罩于他的艺术世界。完成天顶画20多年后,他再度回到西斯廷礼拜堂创作祭坛画《末日审判》(1536--1541),聚在一起的繁复的形象传达出一种骚动不安的感觉,雄浑激荡的画面上已没有天顶画中那种古典的明朗清新之气了。另一件雕刻作品《基督下十字架》(约1550--1555)也体现着类似情况,由断续的生硬折曲线条构成的基本节奏,传达出沉重的悲苦之情,救世主已无法像大卫那样信心十足地站立在大地上。米开朗琪罗这种强调感情表现的奔放自由手法,说明他已离开盛期文艺复兴的精神和原则了。


        米开朗琪罗晚年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建筑上。1546年他成为建造圣彼得大教堂的总监,为这座天主教会最大教堂设计的弯窿(1546--1564)以饱满、和谐、宏伟的造型,成为罗马最壮观的景致之一。

        3、拉斐尔

        文艺复兴三杰中最年轻的拉斐尔(Raphael Sanzio,1483--1520),只活了短暂的37年,但他留在身后的作品,一直被人们视为古典美术精神最完美的体现。安格尔称他是绘画之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拉斐尔出生在意大利中部的马尔比诺城,后来他来到彼鲁基业,师从画风柔和的著名画家彼鲁基诺。他在21罗时画的《圣母的婚礼》(1504),既借鉴了老师又超过了老师,流畅的线条、优美的人物、形与空间的和谐以及纯净明丽的情调,都体现着他早熟的天才,并预示了他后来的发展。

        拉斐尔是西方美术史上最擅长塑造圣母形象的大师。他那一系列圣母像,把感性美与精神美和谐无间地统一起来,从而传达出人类的美好愿望和永恒感情。在他早期的名作《美丽的女园丁》(约1606)中,拉斐尔吸收了达·芬奇金字塔形的构图方式,以圆润流畅的线条把圣母、耶稣和圣约翰的优美形象和谐地组合起来,创造出充满人间气息的、亲切的"神的世界"。这一世界远离了中世纪的精神,它那纯洁、明朗、单纯、自然的情韵更接近希腊的精神。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就像人间的母亲一样,以其洋溢着温情的人性,打动了历代渴望美好生活和人间温暖的观众的心灵。作于他生命晚期的《西斯廷圣母》(1513),在保持以往圣母像那些特色的同时,又增添一种更加庄严崇高的意味,境界更为阔大,温柔的母亲兼有了人类保护者的气势。《座椅中的圣母》(约1516--1517)则在圆形画框内,创造出一种最为自然和谐的构图。

        平易近人、亲切自然是拉斐尔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他笔下,深刻的知识和精心的推敲全溶在用流利线条构成的轻松自如的艺术世界中,一切都仿佛是天性的自然流露,是一派天籁之声。在他无数后继者相模仿者那里,这种特色或多或少丧失了。或许,后代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家布瓦诺的名言"平易的诗,艰苦的写",在他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他的画风,决非唾手而得。拉斐尔写信给一位贵人朋友,向他吐露了自己的创作方法"我坦率地告诉您,为了创造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我不得不观察许多美丽的妇女,然后选出那最美的一位作为我的模特儿。…由于选择模特儿是很困难的,因此在创作时,我还不得不求助于我头脑里已形成的和我正在搜寻的理想美的形象。"这种态度,大约就是盛期文艺复兴意大利美术家共有的态度。纯粹的如实刻画,并非古典美术的特点。

        文艺复兴意大利画家大部擅长绘制壁画,拉斐尔尤其如此,可以说他是壁画大师中的大师。他为教皇署名室绘制的一系列大型壁画,是他最佳创造之一。这些壁画以其本身的完美和同建筑环境的高度和谐著称于世。《雅典学派》(1509--1511)可以视为这些壁画的代表,人物的组合、空间的处理,均达到高度完善和谐的境界,充分体现出人文主义的理想。

        深受教皇宠爱的拉斐尔,在繁重任务压迫下,本不怎么健壮的身体垮了,于创作盛期便离开了人世。

        纯真优美、庄重自然、明快清晰、和谐简洁,这些古典美术最推重的品质,在拉斐尔身上获得了最鲜明的体现。因而,那些推崇古典风尚的美术家,都把他当成理想的楷模,恰如雷诺兹说的:"他本人成为所有后代画家的样板。"

        4、布拉曼特

        拉斐尔的朋友,米开朗琪罗的对手布拉曼特(DonatoBramante,约1444--1514),是盛期文艺复兴意大利最杰出的建筑家,他一生主要在米兰和罗马工作,把古罗马建筑的形式借用来传达文艺复兴的新精神。

        在米兰度过22年后,布拉曼特来到教会的中心罗马,这时他已经55岁了,是一位成熟的大建筑家。雄心勃勃的教皇朱理二世计划重修基督教世界最重要的圣彼得大教堂,这个任务首先落到布拉曼特的身上。布拉曼特大胆地抛弃了传统手法以及巴西利卡式教堂的形制,设计了一座集中式教堂,用他本人的说法,就是"要把万神殿安放在君士坦丁大帝的巴西利卡之上。"但直到他逝世之际,圣彼得大教堂还远没有建成,在漫长的建造过程中,这座教堂最后的面目同他的设计已有相当距离了。


        现存布拉曼特完整的代表作之一,是位于罗马蒙托里奥圣彼得修道院中的小教堂(1502--1508)。这座成为盛期文艺复兴建筑最初范例的小型建筑,从古典神庙获得启示,由庄严的多利斯式圆柱构成回廊,上面的槽部托着架在鼓形座上的弯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虽然不大,却颇具气势。它的和谐,它的单纯,它的勃勃生机,均体现了这个不同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的理想。

        5、提香和威尼斯画派的杰出代表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发展中,佛罗伦萨、罗马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部分15世纪的美术家,都是在这两座城市中活动的,前述几位盛期文艺复兴的大师,也是主要在这两座城市从事创造的。但这并非说其它城市就没有产生过杰出的美术家,就没对意大利美术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在这些城市中,尤其不容忽视的是威尼斯。威尼斯这座意大利北方的城市,曾是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它的共和政体,它的商业气氛,使它的社会生活中洋溢着浓重的世俗色彩和欢乐情调。在这种独特的形势下,威尼斯美术也呈现出与佛罗伦萨、罗马不同的独特面貌。它的绘画,大大发挥了富于感官魅力的色彩的表现力,与重视线条和素描的佛罗伦萨、罗马绘画颇有差异。

        乔尔乔涅(Giorgione da Castelfranco,1478--1510)这位比拉斐尔还短命的画家,是盛期文艺复兴威尼斯第一位大画家。关于他的生平,人们知之甚少,一般认为他曾在威尼斯15世纪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乔凡尼·贝利尼门下学习过。乔尔乔涅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确认属于他名下的作品不过6幅。

        《入睡的维纳斯》(约1509/1510?)是西方绘画史上描绘女裸体的杰作。横长的画面上,依照对角线展示着爱与美女神的迷人形体;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圆润饱满的裸露肉体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相互映衬,唱出了感性美的动人赞歌;冷暖色彩的交错,就像伴奏一样,渲染着、强化着女人体的魅力。在这儿,中世纪的禁欲精神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乔尔乔涅并没走到另一极端,他笔下的这个维纳斯,完美地体现了灵与肉的统一,她的裸体激起观众对美和纯洁理想的爱恋,而不是引发粗鄙的色欲。继承乔尔乔涅女裸体画样式的提香,似乎就不曾达到这种灵肉高度和谐的理想境界。乔尔乔涅的卓越用色才能,使他能用一种优美的色调生动地塑造出维纳斯那闪耀着肉体光泽的身躯,使它具有一种相当实在的生命感。

        乔尔乔涅具有诗人气质,他创造的美妙绘画世界,总是洋溢着丰富感情。他尤其擅长描绘风景,以景抒情,使动人的自然风光与美丽优雅的人物相配合,成为创造迷人意境的一种有力因素。这种特点,在《入睡的维纳斯》中体现得相当鲜明,但在他那幅令人费解的《暴风雨》(约1505)中,仿佛体现得还要鲜明。迷恋自然风光,让它在作品中发挥重大作用,也是威尼斯画家不同于更关注人本身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等人的地方。

        乔尔乔涅的早逝,使提香(Titian,1488/90--1576)站到了威尼斯画家前列。他以其漫长一生的丰富创作,成为威尼斯画坛的泰斗。提香是乔凡尼·贝利尼的弟子,但对他更有影响的,却是乔尔乔涅。在协助乔尔乔涅作画的时候,他吸收了这位兄长的长处,并在实践中创造出他那洋溢着欢乐气息、生机盎然、富丽堂皇的风格。

        热爱生活、精力充沛的提香,一生绘制了不同体裁的众多作品,在生前和身后都赢得了巨大声誉,成为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一起象征盛期文艺复兴意大利美术光辉成就的主要代表人物。

        提香喜欢表现五光十色的、散发欢乐生活气息的华美世界。神话题材的绘画更加适合他的要求,因而成为他创作的一个最重要领域。他的《酒神节的狂欢》(约1518年)就是一曲生命与欢乐的赞歌。绚丽的色彩、丰富的节奏、生动的造型,构成了它那明朗的画面。在仙境般的自然景色中,一群沉浸在节日狂欢中的人物尽情享受着生活的乐趣。与乔尔乔涅作品相比,这幅作品充满着更为欢快更为世俗的情调:把画面右下角那位横陈着丰腆躯体的裸女与乔尔乔涅的维纳斯比较一下,不难看出这种特色。


        这种特色,在那幅明显借鉴乔尔乔涅的《马尔比诺的维纳斯》(约1538)中得到进一步证实。在这幅由极为丰富的冷暖色彩构成的美妙作品不,身体丰满的维纳斯躺在床上,大胆地注视着观众,背景中侍女在整理衣物。与其说这是一位天上女神,不如说是一位人间妇女,她那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充分展示着健康生命的美和诱惑力。面对着她,感受不到乔尔乔涅女神那种超然的意味。

        威尼斯画派画家素以擅长用色著称,提香更是其中了不起的大师,构成他作品魅力的主要因素,就是色彩。米开朗琪罗曾不无遗憾地指出过他的这一特点,而这种态度,恰好说明了佛罗伦萨美术家与威尼斯美术家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使后代油画家能更直接地从提香等威尼斯画家作品中获得技法上的启示。油画这种能发挥光色表现力的形式,在意大利,是由提香等人完善起来的。在提香晚年的作品中,油画语言的特点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创作《戴荆棘冠的基督》(约1570)时,他运用阔大奔放的笔触涂抹着不同的色彩,用它们来塑造形体、渲染气势。在这儿已没有了清晰的形与线,也没有了以往他作品中的明朗欢快气息。浑厚凝重的色彩配置,成为表现强烈悲剧情调的有力武器。在这件展示提香炉火纯青的油画技法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精神和语言方面的发展变化。

        提香也是一位杰出的肖像画家,他的《英国青年男子像》(约1540)与拉斐尔的《巴尔达撒尔·卡斯蒂格里翁》(约1516)一样,堪称是体现了文艺复兴理想绅士形象的佳作。

        瘟疫突然从提香毫不衰老的手中夺下画笔,威镇画坛60年的大师终于离开了人间,但威尼斯画派的光芒并没熄灭,委罗涅塞、丁托列托仍然从事着富于成果的创造。

        委罗涅塞(Paolo Veronese,1528--1588)本名保罗·卡里亚利,现在通行的称呼源于他的出生地维罗纳。提香的华丽色彩和欢乐情调对他的影响颇大,他从1553年定居威尼斯后,创作了他那些最优美的作品。
        委罗涅塞作品中,最著名的要算《利未家的宴会》(1573)这幅场面宏大的作品,它体现了委罗涅塞风格的基本特色。委罗涅塞喜欢用华美的色彩描绘世俗生活中欢乐愉悦的事物,他关心的纯然是画面丰富绚丽的视觉效果。在这幅原本表现最后的晚餐这一严肃主题的大型绘画中,他安排了大量生动的当代生活情景,尽力展示着一种节日般的欢快情调。这种作法招致宗教法庭的干预,认为衷读了神圣,最后他把作品改成现在的标题,才算了事。这一事实,说明了委罗涅塞这样的文艺复兴画家对宗教的真正态度。其实,文艺复兴许多意大利美术家都有这种借旧瓶装新酒的倾向,他的作法不过是更鲜明的例子而已。委罗涅塞对作品的内含和戏剧性没兴趣,出自他笔下的场面宏大、人物众多、色彩明快的大画,只不过是点缀壁面的愉悦生活的图景,其世俗性胜过了任何一位威尼斯画家。从这种角度看,他是位纯粹的装饰绘画大师。

        丁托列托(Jacopo Tintoretto,1518--1594)原名雅各布·罗比斯蒂,其父是位染匠,"丁托列托"就是小染匠的意思。在威尼斯画家中,丁托列托是最富创新精神的。他诞生之际,米开朗琪罗的盛名早已传遍意大利,提香也是一位成熟的大画家了。他的雄心壮志,体现在那句反复被人引述的名言"要如提
        香般描绘,要如米开朗琪罗般经营"上,也体现在他画室中的题词"提香的色彩、米开朗琪罗的线条"中。换句话说,他要综合意大利两位最伟大画家的长处,创造自己独特的风格。


        从他早期的代表作《圣马可解救作奴隶的基督徒》(1548)中,不难看到他确实融合了两位大师的长处,米开朗琪罗塑造运动中人体的本领和提香生动运用色彩的办法,帮助他创造出一个极富戏剧性的神异场面。那从天而降的圣马可的强烈透视短缩和画面上光影对比,体现着他大胆的作法,而这一切,都用于创造一个不同于古典精神的世界。

        对宁静和谐、洋溢着人间气息的古典风范的背叛,在他晚年的另一幅大作《最后的晚餐》(1592--1594)中显示得更为突出。他绘制这件作品时,几乎比达·芬奇绘制同名作品晚100年,两相比照,那面貌是何等不同!丁托列托以富于运动感的对角斜线为基轴组织着构图,坐在强烈向后伸延的餐桌前的基督形象显得很小,混在人群中毫不醒目;前景上的次要人物却显得极为高大,一眼就能看到。神异的光影、轻烟般的飞翔天使,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奇幻的非现实世界,让我们产生惊奇的感觉。大量的次要角色和生活细节,非但没有造成现实的感觉,反而增添了作品整体的那种动荡不安的神秘气氛。面对着它,我们看不到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那种生活的气息,那种有血有肉人物的实体感和现实性,那种乎易近人的意味。这是一个纯粹超自然的世界、一个精神的世界。与委罗涅塞的作品相比较,它是另一个极端。可以说,在丁托列托这件作品中,盛期文艺复兴的古典境界已荡然无存,或许这就是有些西方美术史家把丁托列托归在样式主义美术家之列的缘故。

        6、其它地区的美术家

        萨托(Andrea del Sarto,1486--1530)这个称呼,像不少文艺复兴的美术家一样,也是一个外号,它的意思是裁缝,这么叫他,是因为他父亲是位裁缝。他的真实姓名安德烈亚·达格诺罗·狄·弗兰切斯柯。文艺复兴三杰离开佛罗伦萨后,萨托就成为当地最著名的画家。

        萨托是位精于造型和用光的画家,他的精湛技巧为他赢得了"完美画家"的称号。最能代表他那优美画风的作品,是祭坛画《哈匹圣母》(1517)。那庄严的古典式构图和那典雅的形象,均具有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特征,然而在光线处理上却有一种不尽相同的意味。

        萨托弟子中,有一些最著名的样式主义者,或许也是值得一提的。

        萨托是位在当时享有盛名的画家,而他的同时代人、极富创造性的柯勒乔(Correggi0, 1489--1534)却不太受当时人们的欣赏。柯勒乔是在北意帕尔玛城从事创作活动的,他的风格吸收了达·芬奇精致的明暗法,又揉合拉斐尔和威尼斯画家的某些因素,具有生动、优美、轻灵的特点。

        柯勒乔最惊人的创造,大约要数他晚年为帕尔玛主教堂绘制的巨作《圣母升天》(1526--1530),这幅画在高高弯窿内项的壁画,环绕着天空飞翔的众多人物交错在一起,形成一种令人震惊的浩大气势和让人眼花缭乱的动感。那高悬在观众头顶上的弯窿仿佛被开了个洞,无数天使拥着圣母,好像即刻就一起飞向天国。这一极富运动感和错觉效果的作品,发展了曼特尼亚用过的手法,预示着下一世纪那些巴洛克画家的创造。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132(s)   64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