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意图深潜在画中——刘野访谈

        作者:核实中..2010-01-04 11:27:09 来源:网络

        弗洛伊德说:世界上有三种事不能完善至美,一是为人父母,二是执掌政权,三是精神分析。对童年和少年时的片段回忆,是无法完美地解释自己的精神世界,也不能仅仅依靠它,来搜寻我的艺术线索。我常常害怕人们问我:为什么你的画中出现那么多小孩儿?为什么他们经常穿着水兵服?为什么蒙德里安的画经常出现在你的画中?我的绘画往往只是提供给人们和自己一个线索,意图深深潜在画中,并且陶醉于人们对我的作品的误读。(引自刘野自述)
        我的意图深潜在画中
        ——刘野访谈
        采写:云野 伟华


        一、
        问:你在中央美院学习期间有没有对童年这个题材的介入?
        答:还真有,其实在中央美院的时候画过一些连环画、卡通。是有点变形的那种,看起来和现在挺有联系的。看那时80年代的连环画和现在的油画很像。都是很小的那种。有一点构成。有点那个影子了。我还尝试了很多。

        问:卡通、漫画一般被看得比较低,你对这种艺术形式怎么看?
        答:我觉得艺术形式肯定不应该分高低。所谓低就是一种亚文化,边缘一点、次要一点。我对亚文化比较感兴趣。比如卡通、动画片啊,还有所谓流行音乐这种,时尚一点的杂志,这些东西都给我很多灵感,也受了很多这个影响。因为我进入新时代,越来越多的受传媒制造出来的这些文化的影响。绘画已经很难影响这个社会了。文学、诗歌都有这个趋势,毕竟不能像十九世纪,那时绘画、文学的影响很大;而现在基本上没什么影响。绝对不如报纸上的一条消息对社会……是吧?是一种被动状态。

        问:你去德国前后有什么变化?您觉得国内的学习状况和国外的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答:没什么变化或不一样的。因为没想去德国,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也没做好这个准备。我觉得影响更大的还是十八岁以前,看看书等……德国只不过是……我觉得去德国留学和我上幼儿园的影响是一样重要的。就是上了这个幼儿园,没上那个幼儿园,分量是一样的。

        问:提到幼儿园和童年生活,我看到你有一张作品《海军的构图》画的是战舰上的儿童,关于那张画能不能谈一些?
        答:那时画了一系列的小海军题材。那张至今为止也是人物最多的,记不清是几个人了,好象是十来个。从来没画过那么多人。那时画海军是整个能量调动得最好的一个状态。那完了以后我就很少画了。我觉得也很难单独讲这张画,和前面是有联系的,不是突然出现的。


        二、
        问:能不能对早期的作品有个梳理?跟整个风格演变有关的。因为我知道你早期的学习跟工业设计有关,后来又和壁画有关系,在后来是在德国表现主义的故乡,整个线索一贯穿跟画面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 先说工业设计,那时是十五岁到十九岁学这个。设计我觉得对我的影响也是很打……工业设计的思维跟传统的一直学画画的话是两个套路的思维。那一套的思维在现在对我的影响也是挺大的。比如说你到附中学画,附中是一个小美院;但工业设计完全是另一套东西。尤其是像设计杯子啊、汽车什么的,不一样的一个是技术训练,这个好理解;还有一个思想方法的训练。它必须得关注社会。它要你关注身边发生的很多事情。很简单的,你要设计一个杯子,它的造价不能是一千块钱,你没法卖,是吧?你不光要好看,还要它的市场能不能卖掉。材料能不能拿到,什么人接受……你不能闭起门来做这个。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叫市场调查,这时你要看很多其他的东西,这种立体的思维就是全面的想事情,对我影响是挺大的。到现在比如说你画张画,严格来讲,不是简单的画,你要起什么作用,你在这个文化里是什么位置,和其他文化的关系,等等。当时在美院工业设计是不想搞了,没什么意思。像八十年代工业设计基础差,但工业设计对我思维的影响还是有的,但是具体操作起来很难。当时中国没有私人汽车这些东西。像设计汽车,当时大街上就没有什么汽车,造型几十年都不变的。我们没觉得有什么可以发挥的地方。它这个东西完全变成艺术想象了。做一个汽车模型当时对我来讲是一个艺术想象。那我还不如干脆就搞艺术就完了。上美院就是实现我这个愿望。

        问:那考中央美院壁画系是什么原因?
        答:说实在的是想考油画系,但那年没招。当年只招壁画系。雕塑、美术史、国画,很滑稽;隔一年再是国画、版画……那我不能等,壁画系还是最接近绘画。其实原因是这个,我对壁画没什么感觉。我觉得壁画本身这个概念就是错的。什么不是壁画啊?谁不能学壁画啊?为什么要专门学这个?

        问:这跟建国后的情况有关系,当时很需要大型的壁画作品。
        答:那是一个特殊现象。搞这个的真正有几个是学壁画的?不都能画壁画吗?你很难讲《最后的晚餐》不是壁画,那不也画在墙上吗?看的时候谁也没拿它是壁画去看,是吧?一般都当一件绘画作品,可那也是正而八经的壁画。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荒诞的概念。

        问:这是不是使你没读完美院就去德国?
        答:那倒不是,是因为偶然的机会去了德国留学嘛。刚才你说德国是表现主义的故乡,其实这是一个对德国艺术的一个比较片面的概念。表现主义是德国很短时间的和一个局部的流派,当然也是很重要的流派。德国其实有很多古典的,比如说有弗里德里希,有很多传统不是表现主义这么简单的。它的浪漫派,或者咱们叫做尼德兰绘画,包括丢勒、荷尔拜因,有很多都不是表现主义的。表现主义受的影响不太多,跟我气质也不相符。去了也尝试过。刚去时是喜欢安森•基佛。但很短时间就发现那跟我气质不一样。我觉得没必要变成一个德国人。就还是基本延续一个国内的想法。

        问:那基本还是去自我完善、自修的过程?
        答:对,在德国我觉得还是上学去了。正而八经把学业给念完了。在美院本科生没毕业,在那里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了,完了我就回来了。那当时的条件还是比国内好一点。因为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内的信息还是不行,不像现在。而且当时美术馆的展览还是看得多么。学校本身并不是影响特别大。学校的老师、教授一直对我来说是一个奇怪的位置。觉着我的师从是哪个,到现在还想不起来。有很多尊敬的老师,这没问题,但我喜欢的不是已经死了的,就是我不认识的。就是这么一个状态。

        问:蒙德里安以前在你描述里好象更早一些?
        答:上图案课时有一个立体构成、平面构成,学蒙德里安,把他(的作品)当作图案,不知道那是画,后来到德国去才知道那时正而八经的画,呵呵。


        问:你的一些作品里是把蒙德里安做为一部分来使用,您对此是何考虑的?
        答:一个是出于对他的尊敬,一个是对我过去经历的一个描述。而且我的画面结构受蒙德里安的影响还是挺大的。这是一段时间。最近慢慢从蒙德里安里走出来了,不是那么多了,比较自由了。但是在前十年,比如2000年之前那十年还是比较多。比较严谨的那种构成。

        问:艺术家的地位在国外是什么样的?比如在德国?
        答:国外也不太清楚,作为一个中国的艺术家也没什么发言权。在中国我反正觉得也没地位。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我觉得不如体育健将重要。刘翔多牛B呀!你想你一个一流的体育明星和一个一流的艺术家比起来,或者说画家,一流画家一问老百姓谁知道啊?一个一流的体育明星那是什么感觉?要不说我觉得就绘画已经不怎么影响社会了,已经是完全被动的影响,你要在一、二百年前还可以。简单说达•芬奇,那对社会的影响大得去了。他可能就相当于张艺谋,现在没有了。尤其是绘画,不知道是绘画本身的问题还是别的原因。



        问:是不是艺术本身的解体,像装置、影像的介入等……
        答:也不仅仅是这个问题。装置艺术家也没受关注。你摄影也得看哪个层面的,是新闻摄影还是艺术摄影。艺术摄影的话也没什么人关注。报纸上的摄影和你的艺术摄影不是完全的一回事的。

        问:当代艺术也是在精英化?
        答:我觉得可能也是一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你也不可能完全赖这个社会。为什么你最后就变成几个人的游戏了?比如说音乐就不是几个人的游戏,它是全国人民的游戏,几乎所有人的游戏。拿绘画和唱歌比,绘画就是几个人的游戏,多它不多,少它不少。

        问:是不是它附加的东西太多了。一个是它必须受过学院的教育,尤其当代绘画它的可读性,它的多解性。
        答:一个是(绘画的)门槛(比较高),一个是……它有点像古典音乐的位置。一个是它的技术要求,一个是它懂不懂的问题。咱们看着好的,一般人他看不懂。很难进入。跟教育有关。像西方就好一点。从小就去美术馆上课。外国小孩很小就被带着去看名画。那样长大了肯定就不一样。中国很少有好的美术馆,艺术教育可能跟这个环境挺有关系的。

        三、

        问:那为什么没选择留在国外做自己的艺术呢?
        答:我还是喜欢国内的氛围。我觉得北京这个地方很特殊,如果中国要都是北京似的,那也不一样了。因为现在北京的生活和外国差别也不是太大。基本上很方便。信息、交流啊……在国外就交朋友不能老是那几句客气的话吧,这是一决定性的。因为你人不能光是在艺术圈里生活,你得有别的生活。可能法国、美国稍微好一点,一个是有华人在那边呆着,有个传统;其实也跟个人的选择有关系,有人也在德国长呆下去了。

        问:您作品里有很多舞台、灯光的效果,是否和你的成长经历有关系?
        答:可以这么说。话剧看得挺多的,包括舞台剧。也有人看了很多戏他没有这个感悟……我觉得你使劲分析可以用这个话,但有点机械论了。其实这个是潜移默化的,说不清楚。为什么就变成这样了。你也不知道。反正那种完全写实的东西我是抵触的。我不可能画那种写实的、写实主义的,照相写实主义的,肯定不行。品位上、感觉上是不符合我的生理的感觉。

        问:我刚开始看您的作品有点像插图、卡通,可能受这方面的影响。您作品的风格跟您的学院派背景差别很大,包括您的穿着和一些细节和您的年龄也是……
        答:我觉得不应该完全用年龄去决定你喜欢什么东西。比如说我穿的这个(T恤),(人)都四十了。应该是二十岁左右人(穿的)。你想宫崎骏都快六十了,但他带领的那个品位,十几岁的小孩都觉得很时髦,他自己穿衣服倒不那样,我觉得不应该完全用年龄来区分……

        问:我说的年龄更多的是一种时代背景。您是六十年代的人,而我们是七十年代的。我们年轻人也能从您的作品里找出非常喜欢的东西。所以我们觉得挺有意思的。
        答:我觉得特别高兴,你要是这么说。其实八十年代的和九十年代的当代艺术的品位,我觉得是格格不入的。甚至和老一点的艺术家,和我同龄的艺术家的品位都不一样。确实觉得自己和二十岁左右的品位比较像。像周杰伦是我儿子听的,(我也听,呵呵……)我不知道为什么变成这么一种品位。可能跟自己的经历有一点关系。你学工业设计你没意识到,它一些观念是超前的。它跟美院的传统是不一样的。跟经历有一点关系,但不应该用我的年岁来控制,(好象)我应该喜欢老一点的东西。这个到不完全是这样。而且我一直是比较坚持少数派的东西。它有可能现在变成多数派了。(作品被人看作是)小孩的游戏、插图,根本不深刻。有很多当代值得尊敬的批评家说,你这个没什么批判性啊。你应该对社会有反映,有批判性。我就不是那种人。你让我做那个就不是我自己了,那得拧着劲儿呢,那个东西我做不了,没有办法。我小时就喜欢看漫画,就不喜欢看严肃的东西。一看波依斯就头疼,有什么好啊?你要深究当然里面有很深的哲学,社会背景,但跟我对不上号。我更喜欢安迪•沃霍尔、利希腾斯坦,这些东西。因为它很直接,跟现代的这种速度感很接近。但我想你要是进一步去看作品,还是和漫画、插图是不一样的。我想是貌似,还是不一样。

        问:您早期的作品里跟您家庭有影响吗?那个戴黑眼镜的形象给人印象很深。
        答:对,我父亲是搞儿童文学的,有一些影响。戴黑眼镜的形象像当时武侠片里的坏人,或黑手党的感觉。我小时候就喜欢演坏人。

        问:是不是一直有这个角色的进入?戴黑眼睛的形象延续了几年?
        答:像小时候玩游戏特别逗。打仗游戏啊,我就不愿意当好人,就愿意当那个坏人。其实坏人都是非常有个性的,好人都是千人一面,坏人都比较真实,你觉得有意思,像喜剧人物,特别好玩。我不爱演好人,跟这个有关系,不喜欢没有意思的东西。
        戴黑眼睛的形象画了有四五年吧。九二年就开始画了。不是每张画里都出现。像伸舌头、做鬼脸,坏样。我觉得那小男孩挺坏的感觉。

        问:现在中国当代艺术曾有一个这样的现象:一两个批评家提出流派或设想,很多艺术家跟着这个在走,离开这个主脉就被时代抛弃。除非你力量很强,你本身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你有足够的能量去独当一面;而我发现你是游离于这个主线。后期的作品就抛开这个了。你对这个主线怎么看?
        答:我历来对主线这个东西持怀疑态度。不仅是什么“八五”时期,对当时美院的主线什么的全都怀疑。我就特别反对所有人都说好,本能的有种抵触。当所有人都觉得好,都去看,去做这个东西,我觉得我一定不要这么做。应该做一点跟他们不一样的。这是我历来的一个思维方法。不见得只对中国当代艺术。像中央美院那时画素描不能用炭笔,甚至还有这种要求。我就觉得这是什么规矩啊,不可思议。那行,我后来就用了一个钢笔,因为他没说不让用。那形画得还挺准的,那老师也没办法。我就对所有人都说对的东西持怀疑。

        问:你对你自己的艺术也是怀疑吗?
        答:是。如果看我的作品,这十年一直在变,一直在怀疑,不自信。

        问:对以后有没有规划性?
        答:随着感觉走,想规划也规划不了。随性吧,这个东西就是玩嘛。我觉得说穿了就是一游戏,也没有那么强的使命感。


        问:您画过一幅上海作家张爱玲的画?您的作品里创作了阮玲玉的图象,为什么呢?
        答:画着玩的。我当时不是画小孩儿嘛,有人就说这画家是画小孩儿的。那我给你们画俩成人得了。后来又说是画小孩和美女的画家。我就画了张爱玲四十多岁的,半老太太。别老说我是这个,我就特烦这个,就是把你安成一个符号。不想被固定,题材老在大幅度的变化。
        画阮玲玉的时候是想变一变,老画一个题材容易程式化。程式化以后马上是要成批制作的感觉。这个时候容易停住。我不想成了程式化成批制作的画家。画阮玲玉你要参考具体的图片。而且她是一个三十年代的人,一个女性和我过去的题材完全不一样。当然首先是她各方面的故事感动了我。然后就想我一定要换一换感觉,不想老是一个样,最简单的原因就是这些。

        问:这里突出了阮玲玉凄怆的感觉,那种眼神和神情流露得特别自然和真实。您对她这种心态是否做了很深的研究和把握?
        答:首先她是一个很美丽的故事。以前像什么万恶的旧社会,觉得特可笑,我觉得现在也有可能把女演员逼成这样。我觉得她是一个特别完美的故事。漂亮、有名气,演得好,爱情不顺,然后又自杀了。对于一个女性整个过程太完美了。如果她要是活到现在绝对不完美。她在非常合适的时候自杀了(盛极而衰),完全就变成一个梦。你就觉得她是一个梦,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我选择的几个女性基本上是这样,除了张爱玲。因为张爱玲跟她们不一样。她比较深刻。


        四、
        问:在国外艺术品是画廊、基金会、拍卖行的一个整体,那在中国就不是这样,画廊不是很健全但拍卖可能很好。比如你的作品在拍卖上就非常成功,你对国内的艺术市场怎么看?
        答:国内艺术市场就像你说的不成熟。拍卖也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也不觉得在拍卖上有什么大的成功,因为有很多人拍得比我贵多了。等于国内有点拿画廊当拍卖来做了的意思。我觉得以后肯定不能这么干,早晚得规范。我还是重点跟画廊合作。拍卖不是我的事,应该是二级市场、收藏家的事,不是我的事。我的作品参加拍卖都不是我送的,都是收藏家送的。都是别人买了以后送过去的,卖多少钱跟我没关系,我也没挣那么多钱,我自己挣的是很有限的一点钱。我觉得那个是收藏家和拍卖行等机构的游戏。

      Processed in 0.162(s)   6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