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俞恒——用泥与火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

        陶昕然

        在人们的印象里,陶器往往是精致、易碎的代名词,粗糙与瑕疵似乎与其并不相关,然而,泥土与柴火的碰撞,却产生了举世闻名的中华文化瑰宝——柴烧陶艺,它集精湛的手工技艺和自然的窑火淬炼于一体,打破并重新定义了传统陶瓷的艺术魅力。柴烧陶艺在中国历史悠久,对中国和世界文化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古代先人们最早制作的艺术品之一,从出土的陶器看,柴烧陶器在中国至少有上万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这种陶器不仅是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佳品,也是世界文化艺术丛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明史中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在当代中国,有这么一群艺术家,他们身体力行、坚定地在柴烧陶艺领域默默地耕耘,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让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代代传承下去,天台印象美术培训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俞恒,就是其中之一。

        http://img.danews.cc/upload/ajax/20230915/38f09fa217320b4c3b006206f93f29db.png

         

        俞恒2004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毕业后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浙江省重点高中的美术教师,授课之余,他便一门心思扎在柴烧陶器的世界里,释放心中燃烧着的艺术火焰。谈到与柴烧陶艺结缘,俞恒回忆道:“都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我从小就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在高考时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美术学专业,在大学期间,我参加了校内一场有关柴烧陶艺的讲座,当时就被这种艺术形式深深吸引,自那时起我便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相关知识,从最简单的泥塑开始,到上窑、对火候的把握,有时候为了攻克一个技术细节,我甚至会整夜不眠地去思考和试验。就业之后呢,我很幸运地认识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优秀艺术家,像是中国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副主任吴昊、赤枫阁柴烧工作室创始人许超奇……我也与他们一起参与了许多有意义的陶艺教学活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多年的努力坚持和不断学习,俞恒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2020年,俞恒发表了一组名为“东方物语”的陶艺作品,让柴烧陶艺界见识到了他的甄工巧技。在中国传统的陶瓷审美观念里,以精致、完美的器物为主导,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烧制陶器是为了满足帝王皇家的需求,以官窑为核心。然而在传统绘画及雕塑艺术中,往往我们又可以看到比如“留白”这样的以意境驱使的审美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审美观逐渐重回人们的视野,而“柴烧”所带来的,正是这种“残缺美”的最好体现。在东方物语这组作品中,俞恒用恰当灰质留白体现出一种侘寂质感,充分体现了柴烧之物崇尚朴素而非华丽、崇尚消亡而非兴盛、追求天成摒弃雕琢的特质,这份美是克制而谦逊却直抵人心的。

        当代柴烧讲究“一半天成、一半人为”。在烧窑过程中,木柴火焰直接在坯体上留下自然的火痕,同时木柴燃烧后的灰烬随热气流窜入窑内,附着在坯体上,形成自然的落灰釉。不同的木柴、不同的升温方式、不同的泥质胎型、不同的窑位都会形成不同的烧成效果,呈现出斑斓的色彩及变幻多端的不同肌理。因此,每一件柴烧的作品都是不一样的、唯一的,想要做出心仪的作品,就需要极为成熟的手艺人去进行调节,才有可能会出现想要的釉色与效果。俞恒2022年发表的作品“光影”,诠释了火痕与巧技的完美融合。棕色的迎光面背后是暗里的影子,搭配斑驳蜿蜒的凸起和纹理,仿佛在诉说经历了千年斗转星移之后的那份从容与淡定。韵味和意境是柴烧最高级的特质,俞恒的作品中传达出的质朴、古拙的原始之美和浑厚内敛的东方意韵在中国的柴烧茶艺作品中已属佳品。

        俞恒在艺术方面的爱好十分广泛,除了柴烧陶艺,俞恒平日还喜欢钻研空间设计,他对空间布局的洞察力极其敏锐,并将这项爱好付诸实践,打造出不少空间设计作品。此外,他密切关注智能科技的发展趋势,深入挖掘前沿技术在艺术和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自主研发出数项技术成果,对于丰富陶瓷艺术的表达形式、加速建立高效的艺术教育模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艺术是一门独特而魅力无穷的学科,除了带给人们视觉美感的享受,它更可以滋养和愈疗人们的心灵。我很感谢有机会走进艺术的世界,感受它的美妙,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希望开启更多人对于艺术的感知力,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力,体验艺术为生活带来的无限美好。”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63(s)   64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