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当今博物馆的数字化有两个层面:一是数字化的信息如何运用;是博物馆展览如何透过数字化媒体手法与空间上呈现。博物馆的数字信息工程是博物馆的数字基建


有了数字化的信息基础,博物馆除了提供资源与公众在线共享之外,也能进一步组织策划线上展览。例如这几年上海博物馆的董其昌数字人文展、浙江博物馆的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等,都很好地拓展了博物馆在互联网上的功能。若论及在博物馆实体空间的数字化展览则不仅仅只是信息化的组织编辑,而是如何在物理空间运用数字呈现原本线上所没有的以及在物质展示之外的,提供不同维度的诠释、转化与体验。


现今我们在博物馆展览里看到的数字化运用大致也是两种性质,一是以数字信息辅助传统静态展览内容呈现;二是经过研究策划融合空间叙事、视听五感、数字化手法(非物质的),为观众提供独特的线下展览体验。目前国内博物馆本身或博物馆展览行业第一类的实践较多,而第二类因为各种条件(时间、预算等)以及行业人才缺乏还处于初步发展中,相较少看到成熟完整的案例。


从博物馆领域看数字化展览,首先我们得先理清为博物馆展览有别于其他场域展览需具有的要素:研究诠释、知识传达、设计表现等,避免博物馆陷入技术手法先于内容传达而徒具视觉形式的误区。就算美术性的主题之于博物馆都需再转化表现而不是像现今充斥号称“沉浸式”如同大型PPT播放厅的商业展览。


以最近两年在巴黎开馆的大皇宫Grand PalaisImmersif创新文化展馆为例,虽然是将沉浸式作为展馆特点,但其设馆宗旨是为观众提供一种艺术体验,并通过梳理观点和理解来诠释一件作品、一位艺术家或一场运动,同时激发人们的情感与思考,“沉浸感”的目的是成为情感的载体。以这样的理念Grand PalaisImmersif和卢浮宫博物馆推出《蒙娜丽莎》沉浸式展览。除了投影展示,还有数件互动装置,包括邀请参观者创造属于自己的蒙娜丽莎Instagram贴图的装置,以及另一个让他们选出1911年画作被盗案件幕后黑手的侦探小说式游戏,叙事设计与信息共享进一步拓展深化了沉浸式体验,使观众在娱乐与互动中同时达到了教育目的。目前该馆正在展出的“永恒的慕夏”,其大型沉浸影像精融合对于艺术作品的美术理解、时代背景、视觉分析,并让观众平躺在展场观赏一场视听影像再造。试想当今数字影像在互联网上即手可见的情况,相比于其他各种静态的慕夏版画展,这个没有“实物”的展览似乎提供了更真切实际的独特体验。


博物馆数字化展览是一个新领域,博物馆展览的公共性与社会沟通互动更需与时俱进,这是一个让文化透过再理解与跨界合作创新的场域。但目前国内博物馆数字展览的形成模式或方法还停留在旧有的工程及流水线式思维方式。


相关人才一向是行业或产业的核心,尤其对于新领域的推进相关人才培育更是首重。博物馆展览是集合研究、内容、设计、技术多一体具实践性、跨专业整合的文化创意工作。


鉴于在此领域20多年体悟供大家参考目前我在相关院校与自身团队都以项目为引导,透过实际项目跨专业的实作,希望培养具实践能力的相关人才。例如,在四川美院成立以大足石刻为主题的“研学创”项目,结合文化遗产数字化与美院相关专业推进项目计,同时兼具学术研究、数字应用创造、学习培育人才的模式。


我期待博物馆展览相关从事者能一起来探讨新生产模式,使领域形成一种结合博物馆内容研究、教育、相关学科专业与技术行业共同参与的“博产学”发展模式。让文博真正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引擎,驱动未来产业,丰富国民精神文化生活。


林俊

新媒体艺术家

主任&首席专家-四川美术学院文化遗产数字艺术研究中心

教授&硕导-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2023710


博论物语分享礼

巴可诚邀您与大家分享您对于「博物馆&未来」的所观、所感、所想:可以是几张精彩的博物馆、艺术展照片;可以是一个记录观展的小视频;也可以是一段关于博物馆、艺术展的观感文字;亦或是您对「博论物语2023」的畅想之谈。

您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小红书平台、抖音平台分享以上内容:

·在巴可官方微信公众号中有关「博论物语」的文章末尾留言后,截图发送至巴可官方微信公众

·微信朋友圈分享,请#博论物语,然后截图发送至巴可官方微信公众号

·小红书分享,请#博论物语,并@巴可*巴可官方小红书号:896954633

·抖音分享,请#博论物语,并@巴可

活动时间:202368日至2023731

每一位分享者都将获得「博论物语」专属纪念礼


博论物语精选礼

巴可将从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的精彩分享中,甄选最具特色的内容,每城市各5个,巴可将邀请此内容的分享者(每人可再携同2位亲朋好友)免费参观其所在城市由巴可助力的数字艺术展。

活动时间:202368日至2023731

评选时间:202381

中奖名单公布:活动结束一周内将在微信公众号文章底部公布,欢迎大家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