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十发作为新中国海派绘画的杰出代表,在美术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他的一生全部奉献给新中国美术事业,他的艺术思想是留给后人极为珍贵的艺术财富。程十发生前并没有发表过系统的理论著作,但我们从他在中国香港、新加坡高等学府、国内艺术院校的示范讲课,以及从程十发艺术馆近些年编辑的《程十发谈话录》中,可以探究其美学观以及对绘画实践的精辟论述。他对中国画的实践和追求始终如一,加上他的天赋和睿智,及超越常人的勤奋,终成一代中国画大家。
现就程十发的艺术生平和实践,以及他对身边几位弟子的教诲来剖析程十发的美术教育思想。
程十发1921年生于上海松江的一个行医之家。他从小喜欢画画,初中毕业后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攻读山水画专业。1948年创作并出版了第一部连环画《野猪林》。1955年以彩墨写意形式创作连环画《画皮》,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1956年创作工笔画《歌唱祖国的春天》获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与黄胄并称“北黄南程”。1957年赴云南写生后,程十发将传统笔墨与现实生活结合,形成“程家样”雏形。
“程家样”风格的形成归功于其不拘一格地对传统的深入探究。程十发广泛汲取陈洪绶(老莲)、任伯年等前人精髓,并融合西方造型与色彩规律。他认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是艺术生命力的核心。程十发强调:“中国画要有民族性、时代性……民族自己的东西是主要的。”他认为“‘古为今用’是根本,‘洋为中用’不可喧宾夺主”。
从中可见程十发把古今中外绘画艺术放在以自己民族文化为基本的创作平台上来观察和思考。
1960年,国家为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年轻接班人,把老一辈艺术家的技艺传承下去,从上海基层挑选了5位年轻人进入画院。其中,当时年龄都不到20岁的汪大文、毛国伦被招收进画院,安排拜师樊少云、程十发,成为入室弟子。程十发在其艺术创作中所逐渐形成的美术教育思想,同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两位嫡传弟子的创作。从另一角度,程十发的艺术观、创作观已超越师生个体关系,早已成为跨越大江南北,影响一代或几代学子的艺术成长,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大弟子汪大文出身书香门第,年少时曾先后拜师钱瘦铁、唐云习山水、花鸟。进入画院后始学人物画。程十发总是以史启教,以笔墨传承。程十发强调笔墨才是作品的灵魂,有笔墨才留得下作品。程十发反复告诫:学老师,但不能在艺术风格上与老师同类化,要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要创新,走自己的路。汪大文清楚记得老师在上课第一天对她和毛国伦的叮嘱:1.取法乎上,从唐宋元名作取其传统精华;2.画两本连环画;3.多画速写;4.画出自己的风格。她常会外出写生,观察市井生活,随时记录当时的心境,为日后的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老师的教育方法非同于学院的教育方法,从不注重“作业”,而是看重对传统的活学活用,对传统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艺术是要慢慢“养”出来。
弟子毛国伦初进画院时,程十发为学生规定的基础课为“五写”:临写、写生、速写、默写和写字。这是师古人的学习方法,对于线条的研究、运用、把控都是很好的锻炼。毛国伦记得,老师程十发出国访问,多造访流落海外的名迹,在美国的一个大学博物馆里见到了陈洪绶晚年画的《六逸图》,带回了该图照片,供画院学生临摹学习。师生外出,总是尽情地欣赏古代和民间的艺术作品,因为只有深切地了解和理解传统才谈得上继承和发展,如果连传统的门都还没进,就奢谈发展创新,这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程十发从不排斥国外艺术,主张“取古今中外法而化之”,要具有世界意识。程十发的审美理念和教育思想,不仅体现了绘画的民族特性,也体现了绘画的时代特性。
程多多从小跟随父亲程十发,耳濡目染,擅画人物、山水、花鸟、插图、连环画。20世纪80年代赴美国求学。在美深造期间,得益于著名东方艺术教授高居翰先生的教诲。作为父亲,程十发希望程多多到美国一面学习西洋画的新方法,一面还需要继续补一补传统中国画的课,认为必须先修炼好传统的国画,才能全面使用新吸收的东西,以人之长补己之短。程十发曾谈道:画连环画是一种再创作,这会帮助构思、构图,帮助提高想象能力。程多多曾回忆与父亲一起创作连环画《伤逝》,父亲对于鲁迅先生非常敬佩,根据小说创作连环画,文学脚本很重要,必须利用原著的自然段落,分段时就要考虑到画面的连贯性。所以先要有个大的构思,然后将每一幅的文字拟出草稿。程十发对创作十分严谨,事先会做很多备课,并倾注自己的认知和情感。早年,他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时,在资料室不断研究外国名作,丢勒、荷尔拜因、安格尔等大师的线描人物作品,探索如何将中西二者结合,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故程十发认为每年都要花一定时间去画些连环画,这对于一个画家的创作是很必要的,称之为“缚小脚”,既画泼墨的写意画,又画规矩的连环画,放放收收,很有好处,否则一味去“泼墨”“写意”是不行的。程十发对于画画的理念十分科学,他深深理解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含义。读万卷书是为学古人学传统,行万里路是为体验生活、接地气,传统性与时代性二者兼备,才能迸发出艺术之光。
程十发尊重传统,也注重创新,创新必从传统来,笔墨当随时代。程十发幽默地说:“勇攀高峰,就算摔下来,也还是比别人高。”他在给学生的信中写道:“我画的线条实际上有外国的东西,研究英国十八、十九世纪版画的人会看得出来。像插图的单线条是受英国‘拉斐尔前派’的影响。但一般人不知道。”有时从古人比较冷门的东西,或是在古代曾经热门过而又冷下来的东西中吸取。不丢弃民族特色的同时,汲取西洋的优秀基因,融会贯通并加以演变,造就其独特艺术风格。
“程家样”之所以在中国画史有其重要地位,因其独特的笔墨和风格的时代性,但更重要的是程十发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笔墨之中。中国艺术能够吸收西方的,并彻底消化,故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是文化的立家之本。程十发的绘画理念是一个高屋建瓴的美术教育理念,它必然对启航在艺术之路上的后学之辈产生深远影响。
将艺术视为生命的程十发,晚年两次将毕生收藏的数百件书画珍品捐赠给国家,高尚、无私的爱国情怀,呈现了其人格之伟大。他生前曾写下留言:“这些艺术品都是我的老师,多少年来他们培育我,我从中吸收营养,使我在研习民族绘画途中不迷失方向。为了感激他们,我把他们送归国家,请他们再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