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中的艺术 开放更多可能性

        作者:核实中..2015-03-08 09:04:45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1/6)李勇政《传递一块砖》

          (2/6)李勇政《秘密交换》

          (3/6)刘成瑞《澜沧江计划》

          (4/6)刘成瑞《十年》

          (5/6)刘铮《自拍Selfie》

          (6/6)刘铮《自拍Selfie》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2015年3月7日下午,杜曦云策划的《继续开放——移动互联网中的艺术》在草场地“上品艺琅”开幕。此次主要展出了艺术家李勇政的《传递一块砖》《秘密交换》,艺术家刘成瑞(刮子)的《澜沧江计划》《十年》,以及艺术家刘铮的《自拍》项目。虽然目前利用移动互联网创作的艺术家越来越多,但此次挑选的三位艺术家的五个项目作品,在杜曦云长期跟踪和观察中发现它们具有共同性,“他们三位的的这五个项目将自己退到作品背后,通过移动互联网自然衍生其作品。这种更加民主、开放的艺术创作新模式正是我目前做研究的课题。”

          艺术该如何面对移动互联网?这是摆在所有艺术人面前的全新问题。目前谁都难以解答,但敏感者都意识到这里蕴含着巨大的可能性。

          当代艺术追求的彻底开放性,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让自己的生活成为艺术、让自己成为艺术品时,以及它所珍视的敏感、自由、创造性,和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和精神更加契合。在移动互联网的激发下,“艺术”正在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实践,目前的职业艺术家越来越等同于手艺人。

          更“当代”的艺术,必然要和移动互联网发生紧密关系。它或者纯粹存在于移动互联网中,这将越来越多。或者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传播和交流平台,这是“古典当代艺术”的改造。进入移动互联网中,就有可能和所有用户平等的发生关系。它要求艺术家具有更开放的“艺术观”和更多样的手段、更综合的能力。这时,那些具有跨领域资源和跨学科能力,又在了解“古典当代艺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的人,更可能得心应手。

          移动互联网是民主的、开放的、成本极低的,而且它正在更深入的触及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从目前来看,它产生的新模式是:一个创意项目的发起者只是最初激发火花的人,它引发出众人的创造性:众人创意、众人实践、众人推广、众人投资、众人消费……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开放、不断生成和变化,激发出更多的可能性,越来越变成众人之事。这里,每一位个体对事实的触摸和随机应变的创造,个体之间的彼此尊重、倾听、交流和协商,都变得更加重要。

          近期,少数中国当代艺术家开始自觉、主动的将艺术和移动互联网结合,探寻更方便的表达方式和更开放的价值观念。本文列举4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分别在不同方向上前行,但都从移动互联网切入,走向更开放的领域。

          李勇政毕业于艺术院校,但1998-2008年期间,他没有参加任何展览。之后,他参加艺术展览、在艺术媒体上被宣传、作品被国内外的艺术基金会、美术馆、艺术学院等收藏,逐渐获得了被艺术系统认可的“艺术家”身份。他从2012年2月19日开始的《传递一块砖》,是完全在移动互联网中创造和传播的作品,至今仍在进行之中。他让广东乌坎的朋友寄来5公斤泥土,烧成3块砖,一块寄给当地图书馆,一块留给自己,另一块快递给愿意接受砖的人。快递时设定了规则:每个收到砖的人,可以对砖做任何处理,处理时的图片和文字,要在移动互网中发出来,并通过网络寻找愿意接受砖的人,继续传递下去。经过很多人的传递后,这块砖的形态越来越丰富,传递方式、处理方式也不断发生着更新、更巧妙的变化。这件作品,在创造方式、传播方式上,非常符合移动互联网的精神,在中国当代艺术界是开创性的,具有重要的艺术史意义。

          2014年5月30日,他开始了《秘密交换》。他在移动互联网中公告:“1998年到2008年没参加任何展览,画画是那十年我个人的秘密。我将这批画分割了,最小750pxx1000px,每张独立签名。任何人只要给我发一封email,写一段他经历的不为人知故事,匿名写也可以,我就送他一幅分割后装好框的作品。同时我将拥有对这些邮件处置权。期待大家的参与。。短短6天内,他就收到了近100封信,寄信者来自各行各业,每一封信的内容都很独特,有关社会现实、生存经验、情感、性或独特个人体验等。 2015年1月,李勇政注册了域名“www.secretx.cn”,并开始建设命名为“秘密交换”的网站,任何人都可以登录这个网站,通过文字、音频、视频上传一个秘密完成一个个别人的秘密交换。也可在通过微信公众号“秘密交换”完成这样的互动。这个作品或行动,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让彼此的秘密通过移动互联网交换和展示,引发人们对真相的进一步靠近,并主动迎接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在艺术高度商业化的当下,让绘画绕开市场,分割后和网友进行精神的交换,回归到了艺术原初的功能。

          2015年1月,李勇政注册了域名“www.secretx.cn”,并开始建设命名为“秘密交换”的网站,任何人都可以登录这个网站,通过文字、音频、视频上传一个秘密完成一个个别人的秘密交换。也可在本次展览中通过微信公众号“秘密交换”完成这样的互动。

          刘铮被称为中国“观念摄影”的代表人物,很多人认为是他最早奠定并开创了“观念摄影”在中国呈现的基本思路和表达方式。他从1990年代开始的《国人》、《三界》、《四美图》等,对模塑中国人的本土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用影像的方式显现难以改变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反思过后,应是对未来的展望和随机应变、见缝插针的积极改变。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移动互联网导致的深化,大大加速了中国开放、变化的进程。在越年轻的人身上,过去文化的影响就相对来说越少。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个体意识的缓慢增强。刘铮敏感到了时代局势转折性的变化,用他的方式进行推波助澜。

          《自拍 Selfie》是刘铮在移动互联网中发起的摄影自拍项目。通过移动互联网,他号召陌生人自拍自己的裸体,传递给他,在双方同意的前提下,由他把这些照片发送到公开的社交网络中,例如微信、instagram。在号召志愿者加入、自拍的过程中,作为艺术家的刘铮和他们交流,对他们的拍摄做出鼓励、建议或指导。从影像来看,参与者大多是年轻人,他们有丰富的身份,还有夫妻、孕妇和哺乳的母亲。自拍裸体的过程中,“文明人”内心的私密冲动通过影像显形。自拍者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内心,流露自己丰富多元的欲望,即使它们不合常规。比如同性恋、异装、捆绑、施虐、受虐。他们也通过自拍裸体来凸显自我,获得更多的自信,印证自己在世界中的独一无二。此外,把自己的裸体影像传播给更多的陌生人,是在寻求交流,也在诱惑和挑衅。一个看似简单的《自拍 Selfie》,包含着很多复杂的动机和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学因素,如自恋、暴露、窥视等。在自拍裸体的过程中,每一位自拍者的创造力让刘铮和其他观看者应接不暇。随着影响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以自拍裸体为起点来表达、交流、聚合。

          《自拍 Selfie》这个项目,利用着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条件,和人性对裸体的本能兴奋, 以艺术的名义和方式,激发着自拍者、观看者们的生命活力、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们,组成、推动、创造和改变着这个项目,在普通人的表达、传播、交流、行动等方面,摸索着新的可能性,艺术家刘铮则是模式的最初设计者,和项目的目前管理者。和他以往独自创作的系列作品相对照,《自拍 Selfie》中最大的变化是,众多参与者们的个体意识,已经有了明显的积极提升。

          刘成瑞(刮子)的作品,常常模糊日常生活和艺术作品的界限、并把绘画、行为、影像等综合起来。对他来说,实际行动、自由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他成长于青藏高原,在2005-2006年期间在青海湖畔的刚察县支教。2006年5月开始的《十年》中,他和刚察县完全小学182名小学生合影并立约:以后每过十年双方见面,直至他生命结束。每个孩子留了一根头发给他,并签名。这个作品能见证彼此的情感浓度和契约精神,也能显现个体生命在具体生存处境中的行迹。

          2014年6月,他开始实施《澜沧江计划》。澜沧江是世界第六长河,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杂多县吉富山,源头海拔5200米。河流哺育着人,人在迷失时,溯源而上能寻回生命的原始初衷,它质朴而强大,能让人在迷乱的文化语境中清醒。澜沧江源头的居民纯朴坚韧,但因为强紫外线灼伤、医疗条件非常落后,当地有很多盲童。在高海拔、教育条件低下的寒冷地带,他们既看不到世界,也无缘文化教育,却又只能生活在当地,承受一切。

          刘成瑞从澜沧江源头顺流而下,通过各种支流的方向寻找盲童和19支没有名称的河流。然后用盲童的名字来命名这些河流,并标注到GOOGLE地球(一款Google公司开发的虚拟地球仪软件, 它把卫星照片、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上。世界各地的浏览者只要在GOOGLE地球上看到相应的河流,就闪耀出这位盲童的名字。这既是象征性的“启明”,也向网民敞开。在经过盲童监护人同意的前提下,他通过资金支持和多方努力,力求治好盲童眼疾。为此,他在移动互联网中发起众筹(网址http://www.zhongchou.cn/deal-show/id-10475),用自己的艺术作品作为回报。众筹第一天,即筹到6000元,几天内达到将近2万元。这些作品,大多是他在这次行动沿途为支持者们所做,回溯个体和自然、个体和个体的质朴关系,通过移动互联网即时发送和互动。这个作品,以艺术的名义、网络众筹的方式帮助盲童复明。同时,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溯源、生命初衷的重返,艺术家本人和众多支持者们,既在帮助别人又在自我救赎。

          这些在移动互联网中生长的艺术作品,分别指向内心真实的认知、个体意识、慈善救助、走出艺术系统等。同时,又都有其它丰富微妙的意涵。在敏感者们的触摸和推动下,新的可能性在共同敞开着。和移动互联网的结合,是为了让被它滞后的艺术能继续走向开放。艺术的目的在艺术之外——更自由的生活。

      Processed in 0.173(s)   65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