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星身价暴增 畅想当代艺术家的创意产业

        作者:曹喜蛙2017-03-20 08:51:06 来源:美术报

        当代艺术可能是迄今较小众又较有前景的艺术收藏市场了,但是不少艺术家、评论家都相对高调于艺术而不屑于谈市场,甚至都以抨击市场的“存在”为光荣,所以当代艺术的市场问题一直还悬着。这里就借近期火爆的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而再次引起关注的影视演员杨幂为参照,谈谈当代艺术的市场前景。

        目前来说,杨幂基本上还是个纯粹的影视演员,并没有往导演或制片人跨界,但她与自己经纪人还是联合设立了一家公司。这个公司除了经营她自己的业务,还有旗下签约演员的经纪人业务。2016年的业绩显示,它们的收入到了3个亿左右,净利润达到1.2亿左右。

        拿娱乐明星的身价来与当代艺术家比,似乎有点不搭界,其实未必,怎么说演艺也是艺术,与其他实业来比还不算太远,更何况当代艺术中也有行为、影像、数字等艺术与影视剧交叉,所以比比也无妨。尤其一位演员与一位当代艺术家在同业中最终都是要靠创新、创意、知名度以及单位价格的差异来拉开距离比高下的。

        实际上,一如影视明星除了演戏,有时也要向导演、制片、演员经纪、广告、金融等跨界,实际上当代艺术家也从绘画往雕塑、装置、行为、摄影、影像,甚至向评论、策展、收藏、画廊、美术馆等方向跨界,都在寻求生存或发展的更大空间,只是影视行业的工业化程度要更高一些。其实当代艺术也有工业化的一面,当代艺术的市场实际上有两个,一个是收藏市场,还有一个是消费市场。收藏是一种特殊的消费,一种艺术癖好的极端理想化的小众消费,针对的都是中高端人群,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神话这种小众消费,诸多艺术家把终极目标都瞄准这一人群,有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意思。尽管收藏市场也分两种,一种是纯粹的收藏,纯粹的癖好,一种是为了增值的收藏。除了收藏市场,当代艺术的消费市场一直被忽略,这种消费我指的是即时性、即兴性,不图增值,也不是癖好那样的大众消费,而很多艺术家都比较忽略或不屑于把精力投向这个市场。

        我去过很多艺术家的工作室考察,大多数艺术家的工作室都堆满了无人问津的原创艺术品,有的办过展览,作品还是与观众见过面的,曾经获得过或真或假的学术赞美,但是更多的连虚名或一般的恭维都没有得到过。因为除了工作室,买颜料或画布,甚至其他摄像摄影器材等等都是要花钱的,更别说展览本身也要花场地费、策展费、学术研讨费、宣传费、宾客宴请费等,如果参加的是博览会,还有差旅费、交际公关费,更别说还有个人形象包装费,这些都是引进工业化概念后应该牵涉的自然成本,完全不是以前只要作品好就能成名致富的概念。

        当代艺术创作实际上以后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个性化的创意产业,从事艺术创作或成为艺术家将可能是一个全民性的产业,君不见很多身边的原来的农民、工人、演员、主持人、广告设计、广告品牌、化妆师、服装设计师、舞台设计师、退休人员等等突然之间都成了艺术家吗?这是一个艺术大潮,也是一个趋势和方向,在这样的趋势面前,一个艺术从业人数庞大的国度,你如何能仅仅靠自己的作品好就能出名致富?显然没有那么简单,而是要引进类似影视娱乐业的工业化概念,引进国外成熟的艺术产业理念,这个是不容置疑的。

        随着艺术门槛的降低,从业人员人数的倍增,一方面消费市场会越来越成熟,也会越来越理性,同时竞争也愈加激烈,对综合能力的考量会越来越重要,对工业化的要求自然也越来越高。单件作品的价格自然也会拉开距离,有的天价如奢侈品,有的低价如普通日常消费品,市场会越来越成熟,有的人会成富人,剩下的人也不为吃喝发愁。回到中国的影视娱乐业,存在的问题也是工业化程度不够,整体水平还无法与美国好莱坞的工业化程度相比,至少落后几十年。

        也许有人会产生误会,以为工业化就是工厂或流水线,其实大错特错。所谓工业化是一种类似软件那样的程序、观念或机制、制度,也许在工业化的指引下未必真的推出一大批艺术大师,但是肯定会产生一个庞大创意产业,虽说会消磨一些艺术家的个性,但是至少能让很多自以为贫穷是艺术家的不二归属要好得多,不要忘了我还没说随着未来机器人的飞速发展,很多人将不得不失去单位,不得不选择艺术家的自由职业。到了那时,当代艺术群体没准也会涌现一批杨幂那样的小富妹。

        曹喜蛙:艺术时评人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71(s)   65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