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油画展引出话题:艺术创作要不要抱团亮相?

        作者:钟菡2017-04-19 08:50:16 来源:上海观察

          (1/6)潘新权 《树与车》

          (2/6)陈迪 台前幕后

          (3/6)冯玮 静寂空间四

          (4/6)张明远《下班路上的风景之五》

          (5/6)王钦 《记忆之景》

          (6/6)蓝威 《田园杂兴-天高》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顾名思义,八零油画学社的成员都是一群热爱艺术的80后。 “人文松江——2017·八零油画学社优秀作品邀请展”展出了来自全国各地21位八零油画学社成员的100余件作品。

        八零油画社最初成型时,只有两三个人。 2011年,油画社社长韦宇朋在南昌大学郊区租了几间农房,和几个朋友一起用作画室。怀着对艺术的单纯梦想,他们决定成立学社。“我们在一起不只是画画那么简单,还要相互鼓励支持,在艺术道路上共同走下去。”韦宇朋说。

        作为民间学术组织,没有稳定的投入和扶持,想要生存下去非常艰难,但八零油画学社始终坚持学术的方向,抵制商业干扰,保持艺术的纯真。这些80后画家们的作品风格多样,但大都朴素地讲述着自己的生活故事。韦宇朋的“堵车”系列来自于他从乡村到城市生活的真实感受。蓝威的“瓜棚”系列,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品格。潘新权的“自行车”系列,巧妙地把自行车和抽象的线条融合在一起。冯玮的《静寂空间》用西方绘画语言表现东方的园林景物,颇具八大山人式的写意精神。张明远的《下班路上》探索了写实作品的个性化表现,既有诗意,又从平凡中体现对当下的紧密关注。生活在上海的王钦创作了《记忆之景》,画面上的景色来自家乡江西,尽管看起来偏抽象,但他想在绘画语言上探索新的变化,和过去的自己拉开距离。“如何在基础表现上加入观念性的东西,和社会时代互动,我希望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看到八零油画学社员们的作品,油画家王劼音感慨,“作为一个画家,可以体会他们六年来的艰辛。”他在向年轻艺术家表达敬意的同时,也建议他们在艺术上有更多的自信,走出自己的路来。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联想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活跃的许多艺术团体。“比如东方画会、决澜社等都曾对中国美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以80后年轻艺术家为主的团体值得我们尊重,通过他们的努力和坚持,也许可以接续上百年前中国油画的文脉。”

        不少专家认为,人文主义的内涵是这些80后艺术家创作的一大特色。“80后是一个文化符号,也是一个思想的符号,他们对艺术有敬畏之心,理性而不张狂,同时也很有当代性。他们的作品中有人性的暖。”松江文化馆馆长陆春彪说。

        去年,“海上70——青年艺术家作品邀请展”曾在中华艺术宫亮相,集中展出一群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家是否需要按出生年代“抱团”亮相?是否需要给艺术创作贴标签?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周长江认为,以80年代生人为旗号,同代人互为交流的一种方式,不失为好主意。“总体上看,八零油画学社各位的作品,略能显示当下创作的现状之一斑,这些艺术样式的存在,追究起来与我国的教育有关,也与社会进步有关。”

        不过,艺术创作更要注重个性特点。傅军认为,艺术面貌不能以年纪划分,同龄人相似的受教育背景、成长经历容易有所共鸣,但在艺术追求上应该和而不同。“我们现在所说的70后、80后其实广义上都是年轻艺术家,对于年轻艺术家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扶持,因为艺术这条路起步阶段是非常难的,所以才会有‘抱团’亮相的情况出现。”

        “人文松江—2017·八零油画学社优秀作品邀请展”由上海松江文化馆、八零油画学社共同主办,上海松江美术馆、上海松江美术家协会承办,这也是八零油画学社全国巡展的第四站。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72(s)   6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