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派还是可以打造的

        作者:范美俊2018-04-16 00:09:55 来源:中国文化报

        前些年打造画派颇为流行,不知为何最近动静小了许多,有的已更名甚至再次销声匿迹。

        按一般的理解,画派得有相对统一的画风和题材,有一定学术追求并形成理论,还得有画家群体及代表人物。画派自有学理上的严谨,我还是坚持此前的观点,即:先要有“画”,再说“派”。如果实在等不及,要提前享受古代画家身后才能享受到的殊荣,想亲眼看到自己打造的画派成型,但也得明晰哪些画派可以打造,哪些没有可行性。

        综观历史上的画派,不少是地方画家聚居形成的画派,如吴门画派、海派。道理也很简单:由于古代社会的交通与信息不发达,导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出身低端的漆工仇英要学画,按其当时的条件自是无法赴京读“高研班”,更无法买张船票到欧洲学习文艺复兴盛期先进的绘画艺术或成为达芬奇的助手,而只能跟着大苏州老乡周臣学画。

        而现在的不少画派,无论是以行政区划命名,还是以行政区划内的某座山、某个湖、某条江命名,其实也是地方画派。而且,绝大部分的画派,与地方政府机构或是文联、美协、画院等有关联,鲜见纯粹个体或民间团体的打造。毕竟,打造需要相当的财力与物力,更需要政策扶持。

        画派之所以成派,相对原生态的统一画风是其要件。而现在的条件与古代大不相同,能办到吗?如今的交通是如此发达,有的名家上午在北京刚出席一个画展开幕式,转身就能到上海主持下午的研讨会。而有些高端画家天南海北的不少地儿都有其硕士、博士点和工作室。不少堪称大杂烩的地方画派,不仅含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甚至连剪纸、设计也包括,因为人事杂、画种多、信息交流频繁,想保证一种相对原生态的统一画风几乎办不到。也因此,不少地方的努力,根本不是打造画派,而是地方美术建设。但以建设地方美术的名义向上级报盘似乎又不太具体,那画派总可以吧?而且成果还不俗,都成派了。

        据我观察,打造的进程一般是这样。首先,个别热心人借国家支持文化事业的东风,以提案或可行性报告之类的文本提请地方政府批复,以政策扶持甚至直接行政拨款加以建设;然后,就有媒体的铺天盖地,办刊办展出画册推画家;再后,皆大欢喜地举办汇报展和研讨会庆祝成功。于是,大家的名片上赫然多了个名头,业绩报告上多了几项成就。至于画派的核心要素,有哪些代表画家和代表画作、画风是否统一、是否有理论建树,估计就没人过问了。

        为何要打造?原因也简单:而个体的声音有限,合唱总要比独唱的效果好。万一,画派打造成功了呢?反正,是否成功也无需如大楼竣工那样有安监、质管、消防等全面验收。失败了也不打紧,顶多在美术界没什么影响而已。过去,地方政绩的评判标准是经济GDP,现在那种牺牲环境和民生利益的唯GDP论已受到质疑。而文化建设,也要有所借鉴,得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文化服务工作,少追求那些看上去有形、有型、有派的面子工程。毕竟,文化是软实力,得遵循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

        当然,画派还是可以打造的。比如,材料上专攻彩墨、岩彩、丙烯、水墨,题材上专攻云水、漓江、冰雪、华山,技法上专攻没骨、金碧、工笔,都是没有问题的。这些努力,因题材、技法和材料的一致已经风格相近,从而更接近画派的特点,如果有领军人物及理论的形成,就构成了标准的画派。当然,某些分类如写意花鸟因为画家及题材太多太杂,打造一个“写意花鸟画派”是不成立的,除非,是徐渭、陈淳那样酣畅淋漓的大写意,或是居廉、居巢的大胆撞水撞色等鲜明艺术特色才行。

        因此,画派可以打造,但必须正本清源。

        (作者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教授)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47(s)   6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