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画坛名家笔下的“岁寒三友”

        作者:王国良 通讯员 李敬华2020-03-09 06:37:19 来源:收藏快报

          (1/8)清 郑板桥《墨竹石图》

          (2/8)清 张熊《米芾拜石图》

          (3/8)清 任薰《岁朝图立轴》

          (4/8)清 朱英《花鸟立轴》

          (5/8)明 夏昶《上林秋雨图轴》

          (6/8)清 王翚《仿王蒙修竹远山图轴》

          (7/8)明 蓝瑛《桃源春霭图轴》

          (8/8)明崇祯三年 张复《大夫松图中堂》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青岛市博物馆举办“千古清风——馆藏明清松竹梅作品展”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内各大博物馆“闭馆不闭展”业已成为行业共识,并且依托互联网渠道策划出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网络特展。正在青岛市博物馆网上展览馆举办的“千古清风——馆藏明清松竹梅作品展”,汇聚明清两代画坛名家力作,引来较高关注。

        中国古代哲学讲求天人合一、物我同一,将自然事物人格化,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最著名的莫过于松、竹、梅、兰、菊等,其中的松、竹、梅自宋以来便有着“岁寒三友”之美誉。松、竹、梅的自然审美特性、人文蕴涵,以及人格取向上的独特性,当然成为古代高士以物喻人、借物咏志的不二之选。具体到中国传统绘画,自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出现松树之意象始、南朝砖画《竹林七贤》始、南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始,以松、竹、梅为题材,经历代而不衰,更有人因之而名垂画史。此次展出的作品即以明清两代作品为主,涵盖山水、花鸟、人物三科,亦有青绿、工笔、水墨之别,其中不乏张复、蓝瑛、王翚、任薰、郑板桥等诸多名家之作,且均为各家风格之代表。

        如展出的明崇祯三年画师张复(1546—?)85岁高龄时创作的《大夫松图中堂》,绢本浅绛,纵187、横96厘米。此图写泰山五大夫松风景。高山巍峨,云霭漫游于谷,飞瀑中悬,涧水汇流成溪。近写山坳坡路上五株状如虬龙的老松,雄伟有姿,或仰或偃,松风回荡。松阴下一老一少,驻足听涛。老者持杖宽衣博带,少者手捧如意随身后。周围有十只欢腾的小鹿,游戏于溪水、坡石、高松之间。此图松树寓意长寿,十鹿谐音“食禄”,高山寓意江山社稷,与人物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此作布局得当,疏密有致,气势磅礴,尽显大家风范。

        再如郑板桥《墨竹石图》是其代表作之一。作品纵137.3、横73.3厘米,绘竹石相交的景象。三株翠竹挺立于石前,其中一枝略弯斜。竹节圆浑挺劲,叶肥枝瘦,竹叶用浓墨淡墨交替写出,披斜拂扬,生动飘荡,别有俊逸潇洒之风。背后的巨石用寥寥数笔勾勒轮廓,再作少许横皴淡擦,造型奇丽,方劲挺峭,坚硬而苍润,充分表现出与竹的不同质感。左下题诗曰:一节复一节,千枝连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题画诗与孤石、清竹和谐统一,融为一体,点明主题,将画的意境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也道出了作者和竹石一样高傲的气节。

        同时展出的,还有明代陈英《岁寒不替图》中堂、蓝瑛《桃源春霭图》轴、夏昶《上林秋雨图》轴、徐修道《竹石》中堂,清代王翚《仿王蒙修竹远山图》轴、张熊《米芾拜石图》轴、任薰《岁朝图》立轴、朱英《花鸟》立轴等精品佳作。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今年4月。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64(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