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喜良:目识心记 遗貌取神

        作者:游江2022-05-15 08:54:5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假日大梅沙(国画) 240×120厘米 2009年 潘喜良


        潘喜良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东北,90年代末南下鹏城,从出版社编辑到大学教授,从中国画到连环画再到中国画,他的一系列创作的转向既体现着他的从业经历,也展现着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潘喜良作为深圳本土的一位优秀的中国画家,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用水墨形式表现出丰富的人生感受和精妙的艺术之思,在创作中不拘泥于物象的形似,而是通过画笔抒发主观意趣,表现出植根传统、紧贴时代的艺术风貌。

        1978年,潘喜良考入吉林艺术学院并于1982年毕业,主修中国画,由于成绩优异,在校期间由吉林艺术学院选送中央美术学院贺友直工作室研修连环画,他结合在出版社工作的经历以及当时社会的需求,不仅引进多部畅销的连环画作品,1982年至1997年间他还创作出版连环画50余部,受到了业界的好评。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在深圳大学任教以来,潘喜良主要聚焦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粗略地看,他从“历史见证”“都市畅想”“人民的礼赞”“马背情愫”与“人生如戏”五个方面开展系列水墨创作。在历史题材方面,他通过对过往事件、相关人物的研究,艺术化地呈现深圳在时代巨变中的历史瞬间,用作品见证城市的发展;在都市题材方面,他有感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自身生存经验出发,运用表现主义或者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当代都市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应该说,水墨人物画是他在创作中最为擅长且最具特色的领域,从肖像到群像,从西南山区劳动者的群像到西域戈壁的牧羊人,从国内到国外,他用精炼的笔触和富有情感的色彩,描绘普通老百姓,在对劳动人民进行表现和歌颂的同时,也表现出文化的多样性。

        新中国以来的人物画创作,很多画家融合中西,从笔墨到意境、从材料到观念都进行了迭代和更新,产生了一些中国画的新面貌。在这样的背景下,潘喜良在创作中更多地走向生活,特别是1997年调入深圳工作后,主要侧重于中国画新语言和新图像的探索,他结合深圳城市建设的现场和移民文化,开展了一系列都市水墨的创作。如《春潮》《拓荒者》《热土》《深圳往事》等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作品《热土》在中国美术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作品展”上展出后,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对于都市题材的作品,与很多当代艺术家表现都市景观和建筑空间内人物活动不同的是,潘喜良往往就单纯地聚焦个人肖像或群像的刻画,这一系列作品呈现出两种风格。第一种风格他从现实主义出发,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对深圳本土文化进行研究,选取出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瞬间,展现深圳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沧桑巨变,这些定格的画面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体现了在都市化进程中深圳特有的城市精神;第二种风格他则从奇幻的构图和场景出发,符号化地处理画面中的各个元素,在形式美感的基础上,用一种近乎超现实主义的风格来表现消费时代都市人的精神状态。如《观海》《晚餐》《海际》系列等作品。

        “时代肖像”是群像也是个人肖像。潘喜良认为,一个画家对自己生活的城市应该有责任感,所以在创作中他致力于把深圳这座城市的时代精神和地域特征展现出来。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真切地感觉到,他在努力通过笔墨的语言将这种时代气息表现出来,他的作品不只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描绘,而且是对时代精神的艺术化呈现。潘喜良画了大量的人物肖像和群像,这些作品聚焦普通人民,从贵州山区到新疆草原,从都市假日到异域风情,他目识心记、遗貌取神,用特有的笔墨表现朴素并充满力量的劳动人民,这既是他对于生活的热爱,也是对人民的赞歌。

        潘喜良一直注重对身边普通人物的表现。在广袤的中国大地,辛勤的各族人民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在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艺术家走南闯北,深入到中国多个地域的人民群众之中,体验生活,感受在地文化,通过个人肖像和群体肖像来展现中国多民族的组成,用不同的视角和主题表现当代人的生活现状与精神面貌。而这样一系列对普通老百姓的描绘,在本体语言方面也体现了他不同的探索和追求。比如藏民生活一直是他热衷表现的题材,也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2004年创作的《高原之春》就入围了第十届全国美展。再如《朝山节》《岁月留痕》《秋草深深》等作品,虽然每幅作品的创作侧重点不同,表现手法各异,但是他却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藏族地区的人文精神和生活风貌,既保持了中国画水墨线条的表现力,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在潘喜良众多的水墨人物中,还有一批戏剧水墨人物的作品。潘喜良的戏剧人物题材取材于大家耳熟能详的戏剧片段,人物造型用笔简洁而稚拙,寥寥数笔展现出人物的姿态,将戏剧人物之间冲突的瞬间表现得生动而富有情趣。除了水墨人物的肖像,潘喜良还有大量描绘马背狩猎和驼队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将山水画和人物画结合起来,从线到面,一气呵成,表现北方民族日常狩猎的活动场面。

        2000年以来,潘喜良不断挖掘本土题材,聚焦主题性的创作和都市水墨的课题,用特有的“潘式”创作方法,进行历史图像的重构和对都市众生相的描绘。他的作品不是对现实的直接写生,也不是符号化的、概念化的人物图像,而是他深入生活后目识心记后的情感的物化,从都市生活到文人情愫,他寄情笔墨,让重构的水墨图像展现他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对于生活的热爱。他的一系列作品,通过扎实的造型能力和娴熟的笔墨技能,描绘出充满情感和时代精神的水墨作品。可以说,他不仅是深圳本土人物画家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当代画家中具有个人面貌与鲜明风格的优秀代表。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53(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