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辰:道在笔墨中

        作者:李百灵2022-12-11 08:49:15 来源:中国文化报

        天地歌(国画) 506×242厘米 2015年 张立辰


        “中国花鸟画以‘妙得其真’作为最高境界。得真者,即得生命之意蕴也。张立辰先生的花鸟画,显然已‘妙得其真’,其精湛的笔墨技巧和精彩的表达方式,展示了一个从自然美到艺术美,从自然生命到艺术生命不断升华的动态过程。”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如此评价张立辰的艺术创作。日前,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道在笔墨——张立辰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该展览也是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

        此次展览以“道在笔墨”为题,展出85岁高龄艺术家张立辰的《天地歌》《香远》《家乡的风》《墨葡萄》《毛泽东诗意》《兰竹课徒稿》等170件(套)代表作品和课徒稿,以及30余件(套)实物文献。展览通过“文以明道”“画以体道”“谈艺论道”“立身行道”“授业弘道”5个部分,在系统梳理张立辰中国画创作、教学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立体呈现其独特的艺术旨趣,以及在中国笔墨精神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早在童年时期,张立辰就已对书画艺术产生了兴趣。他1939年生于江苏沛县,古彭乡间,山花野卉、荷塘竹林的成长环境,深度关联着他的诗情记忆。其作品中的菖蒲题材,便是故园风物的幻化,饱含着乡愁与回望。儿时的张立辰还曾奇遇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师的真迹,更成为烙印在生命中最珍贵的艺术初体验。“我是一个农村苦孩子出身,从小到大,一直都有国家助学金以及地方政府的补助,才把学上下来,我特别要感谢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回顾自己的艺术之路时,张立辰说,“初中时我受徐州当地著名画家李雪鸿先生启蒙,开启了自己的艺术探索。后来到了浙江美院,在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名师先生的教诲指导下,我走进了中国画的艺术大门。来到中央美院后,很多领导、老先生对我很关心,给予很多指导帮助和支持,使我能够比较单纯地静下来去画画,进一步学习、提升各方面的修养,才有了今天这样的一点成绩。从小我的父母亲就叮嘱我,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觉得老人家虽文化不高,但很有心境,我也是按照父母的教诲,尽我所能去学习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好好地传承下去。”

        20世纪60年代,张立辰进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正值国内艺术界大兴美术革命之风,新旧、中西之论争呼应着社会文化激烈变革的年代。张立辰拜入潘天寿门下,彼时潘天寿正高擎民族传统大旗,力推中国画教学改革,提出人物、山水、花鸟分科教学,并引入诗词、书画与篆刻诸科,建立了首个成熟的现代中国画教学体系。而潘天寿本人治学从艺,极重理法之“道”,笔墨结构与章法布局无不谨严考究。这些因素对青年张立辰影响深远,为其注入了历史文化、诗词歌赋、书画篆刻的精神琼浆,并循环于不息的生命运动中。改革开放之初,张立辰调入中央美术学院。随着西方当代文化的席卷,传统中国画语言的美学价值备受质疑。面对斯情境,张立辰以过人的定力深潜传统,并在教学中以传统为本,融合南北、涵纳古今、并蓄中西,在抒写花鸟风神之同时追逐自身的审美理想,终卓然成家。

        张立辰是我国当代中国大写意花鸟画代表画家之一。他的写意作品既有真力弥满、气象博大一面,又淡丽简净、别开一格,在传统品格和现代意识的交融中开拓出一种审美新境。吴为山评价,张立辰的笔墨品格深契文脉,近取潘天寿、吴昌硕、齐白石,乃及朱耷、徐渭,远追五代徐熙。其用笔重书写,以笔法取形,挥毫而扫千里之势,线条醇厚而奇倔,凝练而恣肆,若龙游太虚,隐隐然其实有形。在落笔成画之前,画家已然成竹在胸,运墨落笔都能抵本真,直达具象背后的意境深处,恰如郭熙《林泉高致》所言:“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其用墨,有古意,出新意,参古人之法,黑白之间见朴素宇宙观;其用水,敢倾水而冲涤,墨骨为体,以水破墨,既留其骨,又添滋润,酣畅淋漓!可见,张立辰不仅得古之法、通古之心,且以时代气象融渗,无穷出清新。”吴为山说。

        同时,张立辰也是一位艺术教育家,构建起一套符合中国画艺术规律和自身发展方向的系统且完整的中国画教学体系,为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他悉心揣摩中国画的本质规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提出“笔墨结构”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以此贯彻中国画体认与教学的全部过程。他曾系统总结其从教40年来的研究成果,撰写并出版专著《中国画体认与教学》,其文化立场坚定,学术思路明晰,集教学、研究与创作为一体,为中国画的传承建构了立体的学术脉络。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认为,对于中国画的人才培养,张立辰先生形成了三方面的教学经验。一是提倡“技道合一”的中国画功夫训练,引导学生既要研究古往今来的中国画笔墨技巧,更要把笔墨语言上升为对理想、对精神、对气象的表达。二是鲜明地提出了“笔墨结构”这个理念,也坚定地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个理念。三是张立辰先生特别注重花鸟画创作中的“神化”。他的笔墨语言达到水墨写意花鸟画新的时代高度。“这次展览就是一个丰富的课堂。”范迪安谈到,张立辰的艺术成就让我们体验到中国传统绘画拥有的强大生命力,也看到当代艺术家在传统的现代转换和创新发展中投入力气拓开的新路。

        “我结识张立辰在40年前,当时他已经崛起画坛,调来中央美院,我则留校工作不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回忆,“我从张立辰的创作和教学中,看到了活的传统,加深了对传统的理解,获得了传统创造性转化的启示,所以我一直把他的艺术作为研究对象,从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的教益。”薛永年谈到,在创作上,张立辰沿着潘天寿先生“拉开中西距离”的路径,不断精研古法,注重鲜活感受,吸收时代新机,兼取他山之石,赋予了大写意花鸟画以淋漓奔放、高亢昂扬又饶有生趣的内在精神。在教学上,张立辰把培养传承写意精神的学子视为平生乐事。薛永年说:“张立辰善于反思弊端,接续文脉,重新认识中国画自身的艺术发展规律,以文化托命的责任感,努力构建中国画自身的教学体系和中国画学理论的价值体系。他的精神,实属难能可贵。”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42(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