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在新:以笔写意 以色造境

        作者:黄丹麾2023-09-03 10:12:3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守卫盛世(国画) 240×200厘米  2017年 马在新


        中国现代重彩画是传统重彩在现代文化和审美条件下变革和发展中产生的。不仅体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又大胆借鉴西方的文化艺术,立足当代,成为我国书画艺术中浓重的一笔。

        马在新的重彩花鸟画,师古不泥古,察今不媚今,独具艺术魅力。其作品从“传统出新”,带有浓郁的楚文化基因,其早期作品借鉴了楚国漆画的元素,此后又逐渐融入京味文化。要想全面地了解马在新的绘画特点,必须对他的生平有大致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他的内在精神世界和审美天地,解开他艺术作品中的风格之谜与独到的创新价值。

        马在新,字推之,蜕斋主人。1947年生,湖北潜江直路河人。199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国画家杂志社举办的首届中国画研修班。2004年,毕业于鲁慕迅艺术工作室举办的中国画高研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湖北国画院专业画家。

        马在新曾师从齐白石的弟子娄师白,后又随李魁正先生学习绘画。李魁正的教诲使马在新领悟了如何去画中国画和中国花鸟画——首先应该从大自然中去吸取营养,进行写生;其次就是白描,继承中国古代的线描传统,然后再组合成各种不同样式的图像。此外,郭怡孮和丁绍光两位老师在色彩表现技法方面也对马在新的绘画有着深刻影响。

        马在新的绘画又不拘泥于传统,他的作品融会古今,横亘中外,进而卓然自成一家。他笔下的花鸟图式以独特的笔墨语言与生动的气韵,洋溢着对中华哲学和美学精神的诗意表达,凝聚着一代花鸟画家的人文情怀,展现出艺术家对传统花鸟画的承续与拓展。

        新时代花鸟画对传统文化艺术做到有坚守、有传承、有创新、有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华美学精神和艺术的繁荣,也关系到每一个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与艺术观念。马在新的新时代花鸟画的所谓“新”,主要体现在如下6个方面。

        其一,“新”在构图。打破传统花鸟画的“折枝”布局,在“经营位置”上强调整体性、全景感。消解传统花鸟画的虚空性和疏离感,构图饱满丰盈、紧实密集。

        其二,“新”在用笔。用笔谨严,力透纸背。无论是纵线(经线)、横线(纬线)、粗线、细线,还是实线、虚线、深线、浅线,都颇见骨力,充满力量感和运动感,从而形成视觉张力,给人以活灵活现的质感。

        其三,“新”在设色。其设色深重艳丽,具有很强的设计感,通过色彩的凹凸晕染,形成有机的色彩构成,有的地方运用了几何形式进行色彩造型。

        其四,“新”在意境。通过色彩的明暗、冷暖、强弱、浓淡、虚实来营造意境之美,具有庄重、炫目、强烈的光感和实景性。

        其五,新在“融合”,把传统的工笔重彩、没骨晕染和西方的波普艺术、欧普艺术(光效应艺术)予以交融,有意以重复、明亮的色彩置入几何形体之间,形成视觉感知幻象,真正做到了古今交融、中西合璧。

        其六,新在“亲民”。马在新的花鸟画来自于现场写生,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它不像传统文人画那样曲高和寡、孤芳自赏,而是根植于人民大众,雅俗共赏,所以深受观众喜爱。

        总之,马在新的花鸟画具有深厚的传统,他的作品吸收了楚国漆画的精髓,并对隋唐以来的金碧和青绿山水画的笔法、墨韵和色彩进行了深入研究,将之移植于花鸟画技法之中,尤其是对刘海粟、张大千、林风眠、黄永玉、王晋元、丁绍光、郭怡孮等大师和前辈的彩墨作品予以借鉴,在采用工笔的同时,强调写意和工笔的整合,不仅“工于笔”,更是“工于意”,“工”是手段,“意”才是目的,他以传统的工笔技法、重彩形式来强化立意、写意和造意,将线意造型、没骨晕染与西式的色彩构成相互渗透、融会,形成了既不同于古人,又不同于今人的新时代工笔重彩花鸟画——“新双勾”和“网格双勾”。

        其作品首先是立足于中国传统的白描、双勾。但是又把线描和色描相结合,使二者完美有机地予以统一,另外马在新又把荷兰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图式与中国花鸟画的线性表现技巧加以融合,形成他独有的“网格双勾”图式。他的作品在色彩上具有一种生动的气韵,即不是按照客观色彩去表现物象,而是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他的作品既有几何造型,也有对西画光色的引进,还有对立体主义的化用,所以其作品的色彩构成非常鲜明。是新时代花鸟画中的精品力作。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40(s)   65 queries
      update: